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采用500hpa高度场、物理量客观分析场、风云2号气象卫星云图、拉萨雷达回波资料以及地面要素资料,分析了2006年6月5日拉萨强对流降水天气过程的大气环流背景、地面气象要素变化以及雷达回波的发展和演变等特征。  相似文献   

2.
利用张家口雷达站(313)的新一代多普勒雷达产品、MICAPS常规气象观测及卫星云图资料,分析了2014年8月9日傍晚出现在锡林郭勒盟东南部地区(多伦县)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这次天气是以短时强降水为主,伴随有冰雹、大风、雷电等强对流天气;此次强对流的主要影响系统为高空冷涡、低层切变线及地面辐合线,负3小时变压中心及较强的层结不稳定也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反射率因子图显示系统为飑线,而在飑线中存在超级单体,径向速度图也表现出明显的中气旋特征;雷达产品分析表明,垂直液态水含量(VIL)和回波顶高度值(ET)对短时强降水和冰雹、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2008年3月14日锡林郭勒盟出现了入春以来最大范围的一次大风、沙尘天气,文章从环流形势、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等几个方面对这次沙尘暴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结果发现:沙尘暴发生前后,地面气象要素有很明显的变化,午后地面增温最强,大气层结不稳定度显著增大,有利于高空动量下传产生大风,为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动力和热力条件;高空横槽与强锋区是激发这次沙尘暴的重要动力机制,蒙古气旋和地面冷锋是造成这次沙尘暴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  相似文献   

4.
田成娟  朱平 《青海科技》2010,17(5):61-63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卫星云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0年7月6日晚发生在我省东北部的短时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以及与物理量场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南暖湿气流与西压槽底分裂冷空气在我省东北部交绥是导致我省东北部地区短时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原因,各物理量场的合理配置和高能、高湿是此次降水出现必备的动力和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5.
利用鄂尔多斯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及MICAPS、多普勒雷达资料、卫星云图、闪电定位等资料,分析了2020年6月28日鄂尔多斯市多地的强对流天气,结果显示:2020年6月28日鄂尔多斯市多地受高空冷涡与低层偏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动力条件与水汽条件较好的配合下,造成鄂尔多斯市多地发生了强对流天气,共计造成15 837.84hm~2玉米、小麦、葵花等农作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7 163.95万元。  相似文献   

6.
2020年8月14日西藏拉萨出现强对流天气过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资料、NECP再分析数据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资料,进行诊断分析。分析表明: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期间欧亚中高纬为两槽一脊型,500hpa高度场上系统生成,地面上出现增温降压,配合高空槽过境,造成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为形成强降水过程得到了有利的影响系统,拉萨站水汽通量值较高;垂直速度存在一个-0.6Pa·s-1的上升运动中心,水汽和动力条件都很有利;雷达产品上,拉萨站上空回波最强值达到了65dBz,回波顶高达到9km,对流发展旺盛,垂直风切变上也有很好的指示意义;FY-2F卫星云图TBB分布反映出降水期间有多个中小尺度对流云团生成发展,有利于TBB值的增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及多普勒雷达数据对浙江北部地区2022年4月25日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 hPa高空急流、500 hPa槽、700 hPa切变线、地面热低压是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强对流天气自西南向东北移动,先后影响杭州、湖州、嘉兴等浙江北部地区,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较长。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在高空槽前、低层切变线南侧的强盛西南暖湿气流中,是由地面低压倒槽内的中尺度辐合线触发。由于湿层浅薄,水汽条件一般,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以雷暴大风天气为主,局地伴随短时暴雨和小冰雹。从雷达数据分析,强对流天气东移发展过程中可见弓形回波、速度模糊等雷暴大风天气特征,强对流天气伴随回波带的移出而结束。  相似文献   

8.
应用常规天气图和喀什CINRAD/CC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对2017年克州境内典型区域性强降水分析。得出本次降水是以区域混合型降水为主,伴随有局地强对流降水天气过程。反射率因子很好反映出影响降水涡旋云系及外围云系上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发生、发展、消亡过程。径向速度反映出涡旋云系上更小尺度系统存在,垂直风廓线较好反映各层气流和风向风速变化。利用实时卫星云图及雷达资料,不仅可观测大范围云系分布,而且可观测中小尺度对流云团发生、发展和消散演变全过程。卫星云图云顶亮温变化与强降水有很好对应,雷达产品有助分析强降水落区,特别是速度图中逆风区相对于较强降水有1~2h提前量。  相似文献   

9.
本文概述了气象卫星提供的可见光云图、红外云图、水汽图各自的特点,以及卫星云图上几类云或云型的识别特征,分析表明卫星云图可以识别不同的天气系统,确定它们的位置,估计其强度和发展趋势,为天气分析和预报提供依据.卫星云图所提供的资料弥补了常规探测资料的不足.运用静止卫星水汽图、云图资料,500hPa环流形势作为背景场,对比我国数值天气预报的24h、36h形势预报,建立了西北地区暴雨和强对流天气预报诊断模型,旨在为预报员准确预报天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气候异常加剧,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干旱、洪涝、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对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极大危害,近些年,随着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的发展,人工影响天气的重要性愈加明显,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是如何识别可进行作业的云的图像和雷达回波,一直是基层作业人员的一个课题,本文就如何识别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  相似文献   

11.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ADTD闪电定位仪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6月20日午后内蒙古东北部一次以冰雹为主的强对流天气的环境条件、冰雹单体的雷达回波演变和闪电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6月20日强对流天气主要发生在冷槽东移和地面暖倒槽强烈发展的环流形势下,倒槽锋生过程中地面辐合线的长时间维持促使对流风暴生成加强东移,造成下游大范围冰雹灾害。(2)本次强对流天气是多个风暴单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多单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移动缓慢,叠加效应使同一地区经历多次冰雹天气,损失严重。(3)强对流天气过程降雹区出现高强度的正地闪,闪电的空间分布与雷达回波一致,降雹期间正闪频次跃增,降雹后正闪频次跃减。  相似文献   

12.
对2017年8月7日~8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开幕式期间呼和浩特市城区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论表明:这两天的过程均属于高空槽影响下的强对流天气,有利的大尺度环流、不稳定的层结条件、较好的水汽条件、明显水汽辐合抬升、地面辐合线的触发机制、较大的不稳定能量等是激发此类灾害天气的关键因素。在云图和雷达回波的发展与移动路径与降水落区、量级也有很好的对应作用,尤其是,雷达回波速度场的辐合辐散特征对于未来的降水的趋势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在短时临近的预报上可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希望这些指标能够为今后的预报提供参考依据,在强对流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方面和重大社会活动气象保障任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17年8月5日MICAPS资料及自动站资料,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区的强对流天气的卫星云图物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在500hPa蒙古冷涡底前部,850hPa上低压区和温度脊影响,"人"字形切变线位于中蒙边境上,强烈的上升运动和高温、高湿相叠加,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提供条件;地面辐合线和负3小时变压中心区对强对流天气产生触发作用;冷涡云系旋转东移和河套南部地区的高空槽云系共同作用,造成此次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北部地区的强对流天气;TBB梯度是指示锡林郭勒盟地区的冰雹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4.
利用高空场、地面场、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2006年6月10日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机制.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为一次典型的飑线天气过程,500 hPa的阶梯槽及冷平流、925 hPa暖湿舌的存在是形成该天气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底层辐合场为大气运动提供抬升作用:露点锋是触发强对流天气的重要原因;IC、K指数分布说明此次过程的大尺度典型的不稳定层结.  相似文献   

15.
青海东部两次大到暴雨天气卫星云图及产品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2009年6月18日下午至夜间和2009年8月17日夜间在青海东部地区发生的两次大到暴雨天气,从影响系统、卫星云图及产品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天气尺度的冷空气是大到暴雨天气发生的前提和条件,两次天气过程的红外卫星云图特征不同,造成的天气也不尽相同,"6.18"过程的卫星云图呈团状,具有暴雨云团的特征,云团所经的区域出现了大风、冰雹和区域性的大到暴雨天气,"8.17"过程的卫星云图呈带状,云团所经的区域出现了大风、冰雹和不均匀的短时大到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16.
一次发生在副高内的强对流天气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浙江省2009年8月14-15日发生在副热带高压控制区内部的一次强对流天气分析发现,强对流发生前大气层水汽和对流不稳定能量这二个条件已经很强。前期快速加强西伸的副高起到了积累能量和水汽的作用。当有适当的触发机制时,即使在副高控制区内也能发生大规模的强对流天气。本文从"浙江省自动气象探测信息业务系统"上发现,中尺度自动站的风场资料,能及时显示地面的辐合线。辐合线生成后,长时间的维持并向东伸展横贯浙江东西,导致强对流大范围、持续长时间的发生。雷达回波显示,强对流是由多个回波在东移过程中合并加强造成的。但雷达资料分析存在一定的误区。  相似文献   

17.
利用再分析资料、地面观测数据和新一代单站雷达资料对2015年8月6日发生在江苏地区的一次大范围强对流过程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表明:地面飑线是本次强对流天气的直接影响系统。本次过程发生在高空槽东移,副高西伸北抬的过程之中,高空干冷,低层暖湿;飑线过境前后风向突变、风力猛增、气压涌升、气温急降、相对湿度大幅上升;地面能量堆积,中低层存在能量锋区,气层处于不稳定状态,低层强烈的垂直上升速度,水汽通量散度低层辐合高层辐散,这些因素都为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雷达回波显示,六合地区雷暴单体的右侧有明显的阵风锋,同时在回波的左前方有明显弱窄带回波,对应雷暴单体后侧的出流边界,强风速带紧贴雷暴单体的右前方,后侧辐散区域对应雷暴内部冷下沉气流在地面扩散和暖空气交汇后形成的一道飑锋,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质心迅速下降,这些特征对灾害性大风的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自动站、区域站资料和锡林浩特、张家口雷达资料,对2016年7月11日锡林郭勒盟东南部地区短时暴雨天气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了本次局地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以期为今后的短时临近预报提供一定的指导预报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地面自动站观测数据和多普勒雷达数据等多种资料,对比分析了2013年8月10日和2014年7月25日青海东部的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环境场条件和中尺度系统演变。结论如下:青海东部两次强对流天气分别是在高空冷槽和高空西北气流的环流背景下发生的,过程中高空冷平流是不可或缺的因子,在500h Pa有冷槽的形势下出现的强对流天气更剧烈。高空冷平流叠置于低层暖平流上形成不稳定层结,是强对流天气产生的必要条件。高低空温度平流中心的配置区域与冰雹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较强的CAPE、中等到强的垂直风切变和低层大的θse条件下利于出现强冰雹。-20℃与0℃层间的高度与冰雹直径有密切关系,当此高度小于3km时易出现大冰雹。温度、风向和露点温度等气象要素在强对流天气发生之前和之后有明显变化。中小尺度系统的活动是引发局地强对流的主要原因。两次过程中对流发展旺盛,出现多单体强风暴,回波强度均超过60 d Bz。冰雹发生前都出现VIL骤增。两次过程的对流尺度、ET和VIL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林琴  俞旭枫  施金海  高翔  沈沉 《科技通报》2021,37(4):10-14,22
利用Micaps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及德清国家观测站(58454)的实时观测数据等,对2018年7月26日发生在德清县的一次暴雨、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背景场、中尺度特征、物理量场等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突发性强对流天气主要受蒙古冷涡渗透的冷空气与稳定维持的副热带高压环流的共同作用,强烈的边界层辐合线是触发机制;冰雹发生前后各项热力和动力指标发生明显变化,典型的上干下湿的大气结构有利于产生降雹;孤立的对流单体合并处产生冰雹,强中心可达71 dBZ,中气旋和VIL极大值区域对应冰雹落区.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分析,为今后提高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时效和准确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