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从实践、生命走向生态——新时期中国美学的理论进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美学在实践本体论之后提出了生命本体论的构想。至此,对于美学的人学研究,分别以对主体性和个体性的强调形成了一个相互补充的框架。但是,在当代生态问题越来越严峻的背景下,这两种“人学化的美学”明显因其强烈的人类自我中心主义色彩而显得狭隘——它们更多地关注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的当下生存,而对人与自然之间怎样和谐共存的问题、以及自然本身审美价值独立性的问题,却没能作出令人信服的理论阐释。据此,确立万物皆有生命的观念,承认万物各有其主体性,是形成新型人、物关系的前提,也是生态美学对实践美学和生命美学进行新一轮超越的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2.
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大陆文学与台湾文学具有相同的文学生态环境,都处在政治意识形态的抑压之下,但比较发现,两者又具有不同的文学生态景观。两者同中有异的文学生态为我们思考政治抑压下文学主体性的建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由于政治是否压抑文学不是由作家决定,而是由社会环境决定,以及政治环境的缝隙和文学传统的显性与潜性存在等因素使文学主体性的建构往往成为可能,进而使文学自身的美学特点能够得到尊重和保证。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40年代编辑出版的多种延安文艺丛书,不仅宣示并完成了延安文艺及其艺术传统的建构与历史叙述,同时又通过与政治权力及意识形态目的的结合,"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及其国家美学规范与文类秩序。其中,1949年前后由周而复和周扬等分别主编的"北方文丛"与"中国人民文艺丛书",集中体现出了当时的延安文艺丛书编辑理念、选题准则和意识形态目的等历史特征,以及有意识通过丛书汇集及其"经典化"的文学史叙述,建构延安文艺及其"新的人民的文艺"资源与规范等文化实践功能,并在延安文艺文献史料辑佚、版本考证、文字校勘及"副文本"研究等方面,成为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学术基础及资源。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休闲与审美的研究,就研究阶段与学术动态而言,可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中期为第一阶段,可谓萌芽与探索期;1995年至2000年为第二阶段,可谓发展译介期;2001至2005年为第三阶段,可谓开始专门化期;2006至现在是第四阶段,可谓深入和实施期。就美学研究自身而言,中国当代美学大体经历了从本质论、认识论向语言论、生存论的转化,新世纪美学生活论指向更为突出,美学应该关注当下的生存环境和方式成为学界的共识,休闲美学研究初步成型。  相似文献   

5.
以厦门市作为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典型代表,通过对其近40年城镇化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历史自然过程回顾分析,指出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并对厦门生态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研究结果显示:行政区划、建成区扩张和自然资源限制是影响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因素。按照厦门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历史过程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将厦门市生态城市建设历程划分为3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物质资源约束阶段,90年代至21世纪初环境污染与生态修复阶段,21世纪初至今城市空间格局优化与管理阶段。最后,将厦门市生态城市建设经验总结为3方面:1)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整合领导;2)依托自然环境禀赋,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并行;3)顶层设计城市发展路径,多规合一。该研究结果可为中国乃至其他发展中国家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以生态精神来阐发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学术谱系中,叶维廉堪称华人学者中的第一人.叶氏在中西比较视野下发掘、阐释的中国古典诗学"饮之太和"、"以物观物"的视境,既与现象学相对接,又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美学精神.揭示这一点,不仅更能使我们认清中国生态美学、生态文艺批评的学术历史脉动及其与其他学术领域的精神联接,也对我们研究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走向现代并参与当下文化建设具有启发.  相似文献   

7.
生态女性主义的发展及对于翻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女性主义与翻译的结合在20世纪后30年代给传统翻译理论与实践观点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成为译学界的一股新生力量.文章着重探讨了生态女性主义的发展,以及它对翻译研究与实践的启示,并对其局限性和发展前景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8.
道德意志自由本体能否"呈现",人对此本体是否具有"智的直觉",是20世纪新儒学理论代表牟宗三与康德对判的中心论题,也是牟宗三新儒学核心之心体论拱心石.这一争论聚焦于心体是否可能以"当下顿现"取代对未来的信仰.牟氏的心体圆顿缺乏实践中介而终究落实于心体自身的审美境界感,并以更为自觉、强烈的现代性时间观批判重构了康德判断力批判.牟氏道德哲学及中国传统心性之学的现代性意义实质是美学性的.牟宗三哲学的美学性质是超出牟氏儒家伦理本位情结并被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与中国美学史均忽视的一大课题.牟氏坚持道德心体超出审美境界的本体"呈现"与"直觉",实际突破了通常囿于艺术形式美与情趣生活美的美学视域而凸显出作为伦理行动的美.牟氏的道德理想主义心体论复现并发展了作为中国儒家美学深层代表的伦理行动美,而中国美学研究长期以道家美学及艺术学研究为主干.牟氏围绕伦理审美境界对心体意向宏大而精微的研究,客观上为20世纪中国美学提供了重要的补充,并成就了一种根基于中国传统的元美学.  相似文献   

9.
20世纪60年代后的朱光潜美学已是实践美学,从以物的形象为审美对象到强调美的意识形态性,再到提出文艺是生产劳动,是朱光潜实践美学形成的基本轨迹。以文艺的主观性说明实践的能动性,以审美的创造精神沟通的物质与精神生产,寄托人类全面发展的文化理想,是朱光潜实践美学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生态美学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理论借鉴;坚持以生态美学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则,我们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并且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却充斥着大量各种各样的环境犯罪,这与美丽中国的建设格格不入。治理环境犯罪应当德法并举。本文结合当下治理环境犯罪的实践,分析当前我国推进环境犯罪德法共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而有针对性提出推进环境犯罪德法共治的对策建议,以期营造“尚德守法、共治共享环境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助推美丽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学界形成了关于实践存在论美学的论争。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提出源于对当代中国实践美学的反思,而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存在论维度对于突破现有实践美学的理论局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立足于中国当代美学的独特语境,实践存在论美学在马克思的存在论这一新的理论视域中提出并思考了当前美学可能的突破之途,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美学、现代美学的多重学术追求。  相似文献   

13.
围绕着“美何以在作为中国武术载体的人的身体上落地和生命中实现”这一尚未解决的研究议题,提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在哲学、美学、体育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指导下,对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进行建构与解构。研究认为,1、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的理论建构包括:“身心一体论”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提供了身体哲学的立论依据,“身体主体观”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提供了身体美学的理论支撑,“反思性身体训练”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提供了身体实践的主要内容;2、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的理论建构包括:顺随通达的身体知觉之美,以动入静的身体感通之美,自然适度的身体愉悦之美,关怀生命的身体康养之美,内向超越的身体意向之美。文章最后指出:以身体哲学为依据、身体美学为支撑的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有着丰富的身体实践资源。对其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不但能够对中国武术理论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最为关键的是它让我们对“下学而上达”的中国武术传统有了更多期待。  相似文献   

14.
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生态美学产生于后现代语境之下 ,同现代化所造成的环境恶化、核威胁等人类生存状态的恶化以及现代深层生态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它实际上是一种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对新时代美学观念的转向、文学批评视角的丰富、生态文学的发展以及我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发扬具有重要作用。生态美学的继续发展还要解决学科自身的建设以及正确对待“世界的返魅”、对现代性与科技的态度、与实践美学的关系等一系列十分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实践感性观及其审美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对象化和人的全面解放思想的美学特质,建基于其实践、能动和历史性的实践感性观之上。这使他不仅完成了从感性认识论美学向人类存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实践感性学美学转换,超越了他以前的旧哲学美学,而且以其对感性本质的深刻把握宜人审美现代性问题性之中,对理解他以后的中西美学发展和当代审美文化建设也具有巨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有其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实践特色,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立足于实践,突出了实践先行的品格,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改革开放中推进民生建设。理论特色,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重视理论总结和理论创新,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民生,怎样建设民生”这个主题,形成了一个与时俱进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民族特色,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华民族的民族属性和民族历史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具有了民族内容、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时代特色,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反映了时代精神,是在总结国内外改善民生的历史时代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主流经济学的工具主义的贫困以及美学的世俗转向使得经济美学的建立成为可能。但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经济美学的研究甚少。本文从经济学的价值美和经济学的工具美两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经济美学的思想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经济学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它是通过研究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既是马克思经济学发展的目标,同时也兼具美学内涵,成为马克思经济美学的核心思想;此外,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也蕴含着"简洁美"与"和谐美"等美学特征。在今天,马克思经济美学思想对"以人为本"发展观以及和谐经济观的建构仍然有着重要的理论借鉴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摘要:变动不居的中国足球话语实践为当今中国社会生活中公共空间、公共话语、公共意识的生长发育创造了可能。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文本语境分析,基于公共性的空间维度特征、话语维度特征以及意识维度特征,构建了一个针对中国足球话语实践的三维分析框架,并运用该分析框架,系统全面地从“空间—话语—意识”三个维度来梳理、审视新中国足球话语的建构与变迁脉络,为更好地推进、深化、创新中国足球话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更为观察当今中国体育新闻媒介的公共性发育态势提供了一个实践背景和现实的切入角度。研究结论如下:1)中国足球话语实践符合公共性的空间维度特征,构建了中国足球公共话语空间,为公共话语、公共意识的生长提供了空间前提;2)中国足球公共话语空间内,各类主体间展开的话语交往,背离了公共话语的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正确性要求,中国足球话语实践无法生产有效的公共话语,不符合公共话语有效性特征;3)中国足球话语实践中的各方主体并非在相互妥协的基础上寻求观点上的求同存异,并非建设性的话语商讨,对于公共意识的培育是消极的。  相似文献   

19.
张文彩 《美育学刊》2020,11(2):38-46
在中外美育史上,身体感性一直处于“心育”的掩蔽之下,身体美学则将其解放出来,并作为美育的重要维度。按身体美学的理解,身体感性教育是一种具身性的生存实践教育,它以身体感官、身体习惯和身体欲望为基本对象,主要通过前反思的身体陶冶、反思性的身体训练以及身体欲望管理等途径,来实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这一美育的终极目的。身体美育这一系统性的观念,尽管有“拔高”身体之嫌,但对“心育”传统而言,不失为一种有益的矫正。  相似文献   

20.
美学的生态学时代:问题与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美学的生态学时代的来临 ,已经为多种文化表征的出现所决定 ,也由此呈现出深刻而又丰富的问题性。作为一种崭新的理论型态 ,生态美学的深刻性首先在于它所拥有的价值立场与理论向度 ,它是从一种新的存在观的高度思考人与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 ;生态美学所显示的问题性 ,还体现了从本体构成方面对美学学科的深刻改造与整合 ,有利于维护美学的完整性 ;另外 ,生态美学是从“尊重”、“爱护”与“亲和”的立场上去建构人类多种关系状态 ,这对重建美学的存在论根基及诗性智慧、促进美学学科的健康发展等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