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铜与稀HNO3反应实验"属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第四章的内容。该实验对学生进一步了解HNO3,NO和NO2的性质,提高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科学素养等均有重要意义。一、原实验方案的不足教材将该实验直接置于试管中进行(图1)有以下不足。1.现象不明显,气体往往在液面就会被氧化成红棕色NO2气体,很难观察到无色NO气体。  相似文献   

2.
由于无色的NO在空气中会与O2快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因此在实验中学生往往不易“观察”到NO。为了能同时呈现并对比NO和NO2气体,我们设计了一则微型实验。该实验试剂用量少,现象明显,易操作,污染小。  相似文献   

3.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是探究硝酸具有强氧化性的重要实验。现行苏教版教材化学1(必修)在第100页中有该探究实验的介绍,教材装置如图1所示。教材实验的目的是证明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红棕色NO2气体及NO2气体溶于水生成无色NO气体;再加水稀释剩余的浓硝酸使之成为稀硝酸,则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无色NO气体。结合教学实际,已有诸多学生对该实验方案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4.
1 实验改进的原因 铜与稀硝酸反应,会产生有毒的NO气体,实验要求尽可能在封闭式容器中进行,以防止环境污染,危害学生的身体健康.其次,NO是一种无色气体,在空气中能被迅速氧化成红棕色的NO2气体,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清楚地观察到NO2气体的颜色,实验过程中,要避免NO和空气接触.  相似文献   

5.
一、常见铜与稀硝酸反应实验设计的归类与反思在高中化学中"铜跟稀硝酸反应演示实验"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将此实验生成的气体颜色与铜和浓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颜色进行比较。实验设计的思路包括:防止生成的无色 NO 气体与空气接触;后续实验能说明 NO 与 O_2会很容易反应生成红棕色的 NO_2。实验现象:铜在稀硝酸中逐渐溶解,反应生成无色气体,此气体遇空气很快变成红棕色;反应速  相似文献   

6.
1问题的提出 稀HN03能与Cu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无色的NO气体,而NO气体很不稳定,在空气中即刻被氧化为红棕色的NO2气体.高二课本[实验1—7]设计的试管实验不能很好地观察到无色NO气体的生成,NO的氧化产物也不易观察到,而且造成氮的氧化物的随意排放.如何验证NO的生成及其氧化过程,同时尽量避免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7.
铜与稀硝酸反应制取NO实验的研究性学习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的提出:众所周知,铜与稀硝酸发生如下反应:3Cu 8HNO3稀=2NO↑ 3CuNO32 4H2O。从理论上讲,实验现象应为生成无色气体,在试管口遇到空气后变为红棕色。但现行教材中该实验直接在试管中进行,用塑料袋封住试管口,实验的真实现象却是实验操作中气体往往在液面上就变色(这是NO迅速跟封在试管中的氧气结合生成了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2NO O2=2NO2)。实验现象与理论反应无法吻合,给实验结论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对这一实验进行必要的创新研究与改进。要想清楚地观察到无色的NO气体的生成及无色变为红棕色的过程,关键是在产生NO气体前…  相似文献   

8.
问题的提出稀 HNO3能与Cu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无色的NO气体,而NO气体很不稳定,在空气中易被氧化为红棕色的NO2气体。课本设计的试管实验不能很好地观察到无色NO气体的生成,而且造成氮的氧化物的随意排放。如何验证NO的生成及其氧化过程,同时尽量避免环境污染呢?  相似文献   

9.
近年高考,实验题、能力题所占的比例较大.因此,我们教学时,要注重实验,加强能力题的训练,既适应高考,也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本人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通过如下的一些做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设计简便的实验装置 传统的实验方法虽然可行,但不一定是最好的.例如,在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实验中:3Cu+8HNO3=3Cu (NO3) 2+2NO ↑ +4H2O,从理论上说应该生成无色的NO气体.  相似文献   

10.
在人数版高中化学必修1中,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实验产生的NO会与反应器里的O2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不易观察到无色NO生成;  相似文献   

11.
在高中化学教材第一册《实验八硝酸的性质》中安排有稀硝酸与铜作用的实验,要求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铜与稀硝酸(1:2)反应的实验,收集气体并检验无色的NO能够被氧化成红棕色的NO2。但是学生在完成实验时,看到烧瓶中有红棕色气体,而收集到试管中的气体当打开拇指时却没有看到气体颜色的变化,学生非常疑惑。笔者没有正面回答这一问题,而是和学生共同研究制定了一个实验方案,  相似文献   

12.
<正>从近年来高考对实验的考查,我们不难发现,命题的素材90%以上都来自于课本上的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命题者把这些实验进行改进以后,就会以一种崭新的面孔摆在考生面前,本文以制取NO的不同装置为例,从多个角度分析探究高考实验的命题思路,希望对同学们的复习备考有一定的帮助.装置I(如图1):评价:此装置的缺点如下:试①装置中有空气,生成的NO和O2生成NO2,观察不到即无色的NO生成.②防毒处理不理想,NO为不成盐氧化物,故不能单独被排  相似文献   

13.
人教社必修教材高中化学第一册 (1990年 10月第 1版 )实验 6— 5铜和稀硝酸反应 3Cu+ 8HNO3(稀 )=3Cu(NO3)2+ 2NO↑ (无色 )+ 4H2O,验证了稀硝酸的强氧化性,但事实上往往不容易观察到无色的一氧化氮气体,而只能在试管口看到有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生成,造成了环境污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研制出了“铜和硝酸反应演示器”,应用于教学后,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化学的兴趣,教学效果显著,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实验装置: (见下图 ) 二、装置制作:先用粘合剂氯仿将 U型管和 2mm厚的有机玻璃板粘结起来,使 U…  相似文献   

14.
铜分别与浓、稀硝酸反应,是体现硝酸强氧化性的2个重要演示实验。其中,在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实验中如何呈现产生的气体是无色NO而非红棕色气体NO2是实验的关键。同时,实验过程中的污染物吸收与处理也是考虑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现行高中化学教材“铜和稀硝酸反应”的演示实验中,NO 是用透明塑料袋收集,并观察 NO 与 O_2反应的颜色变化。利用教材上的装置和方法演示实验,一是试管内空气没排尽,NO 很快被氧化成 NO_2,NO 的无色很难观察到;二是实验完成后,气体不方便回收,NO会部分逸出,污染环境。针对教材演示实验中存在的不足,笔者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发现用如下装置制取NO 和验证 NO 的性质,现象明显且不污染环境,效果较好,如图1所示。1 实验装置  相似文献   

16.
知识梳理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像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一样在中学化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也是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知识的载体,是历年高考必考内容。按照新课标和2007年广东文/理科基础高考要求,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主要包括碳、硅、氯、硫、氮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其知识基础概括如下:一、非金属单质的性质二、非金属化合物的性质1.氧化物氧化物性质CO CO2SiO2SO2SO3NO NO2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无色无味气体,可溶于水无色晶体,很高熔点沸点和硬度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无色固…  相似文献   

17.
实验探究法解决问题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问题的提出 在高中化学教材第一册<实验八硝酸的性质>中安排有稀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要求用下列装置进行铜与稀硝酸(1:2)反应的实验,收集气体并检验无色的NO能够被氧化成红棕色的NO2.但是学生在完成实验时,看到烧瓶中有红棕色气体,而收集在试管中的气体当打开拇指却没有看到气体的颜色的变化,学生非常疑惑.笔者没有正面回答这一问题,而是和学生共同研究制定了一个实验方案,用实验探究法来解决问题,使他们受到了启发,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1创设情境,为合作探究奠定基础1.1依据实验现象,激活学生的合作探究兴趣在化学实验时,可以通过调整实验顺序、优化实验方法来创设合作探究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Cu与稀HN03实验的教学中,为了明显地观察到NO无色气体,可引导学生进行改进实验:取一个U型管,在合适的橡皮塞上扎入一根螺旋状的铜条塞在U型管一端,往U型管的另一端加入稀HN03,至铜丝被完全淹没。这样,可  相似文献   

19.
作为学生认识浓硫酸性质的重要演示实验,人教版教材"浓硫酸稀释的错误操作"中,无色的水进入无色的酸产生的飞溅现象不甚明显也不易观察,但通过实践改进,笔者发现可借助pH试纸使实验现象变得明显,效果得到提升。人教版9年级《化学》下册P53页实验110-6"浓硫酸稀释的错误操作"这个演示实验,对加深学生认识硫酸的性质不可或缺。但按课本所示流程操作,液体飞溅现象的呈现效果欠佳,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20.
正在高一化学教材必修一有关稀硝酸与铜反应制备NO的实验中,很难观察到NO是无色气体。为此,笔者经多次实验研究,对该实验作出如下改进。一、原实验不足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在利用如图1所示装置进行该实验时,由于试管内原有空气中的氧气未除去,实验产生的一氧化氮便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而生成二氧化氮,此时往往会看到试管内产生红棕色气体,而无法观察到NO的颜色,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