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基于生产要素视角对国家高新区的建设进程展开历史回溯,发现高新区3次创业阶段所对应的生产要素结构与建设形态各具差异,且生产要素变迁决定着高新区建设形态的演变。据此在诊断当前国家高新区发展要素失衡的困境基础上,提出壮大主体合作、强化制度创新和培育文化氛围等要素结构优化路径,助力国家高新区下一步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税收、财政、土地、人才等倾斜性政策,重点支持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国家高新区)为载体的高新技术产业。20年后的今天,作为政策推动的结果,国家高新区是否已承担起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使命?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贡献如何,以及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家高新区未来发展的目标导向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本文从政策评价的视角,讨论了国家高新区对创新体系建设、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制度创新等方面的作用和目标实现程度,同时,结合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发展变化,提出了高新区新需求中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的导向建议。  相似文献   

3.
司增绰  曹露玉 《科研管理》2022,43(5):113-120
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法研究国家高新区设立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整体看高新区设立显著促进了高技术产业发展。据高新区所属地城市发展水平、城市所在地区和高新区自身所处生长周期不同,进行了异质性检验,发现二线及以下城市高新区设立对高技术产业发展影响显著,一线城市高新区设立对高技术产业发展没有显著影响;中部地区城市高新区设立能够有效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东部和西部地区城市高新区设立不显著;初创期和发展期高新区设立有效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成熟期的效果不显著。因此提出建议: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设立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因地制宜加强高新区质量建设,提升高技术企业创新能力;高技术产业发展不能仅依赖高新区政策,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南京、苏州、无锡、常州4个国家高新区的案例,对全国高新区发展情况中的经验、做法、问题作一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新经济环境,将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力军和主阵地的国家高新区与一般性区域的高质量发展特征加以区分,把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特征概括为"四化":智能化、生态化、平台化和国际化,并以"四化"作为一级指标构建包括11个二级指标和27个三级指标的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选取10个国家高新区作为评价对象,以验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国家高新区自创立已走过了20年,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从经济、创新、产业、城市发展几个角度,系统评价了20年来,高新区对国家发展的促进作用,提出高新区已经或正在成为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推进现代城市建设的主体依靠力量。在新的发展中,国家高新区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与使命,也由此需要中央政府对高新区发展的导向和政策做新的调整。  相似文献   

7.
创新是高新科技园区的本质特征。我国高新区发展新阶段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赋予高新区的历史使命,是高新区“二次创业”进一步提升竞争力的需要。本文在提出国家高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思路的基础上,指出了重要途径是整合创新资源,关键是培育创新型企业,重要抓手是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和战略工程,而加强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则是不可缺少的环境支撑。  相似文献   

8.
王松  胡树华 《科研管理》2012,33(3):121-127
以2000-2008年国家高新区数据为依据, 构建了国家高新区强弱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运用极化指数测量了国家高新区的极化水平及其空间方向。研究结果表明:近9年间国家高新区整体极化趋势呈现"M"型特征,并在南方-北方表现为增强,而在发达城市-次发达城市、沿海-内陆方向上稍微减弱;就平均极化水平而言,发达城市-次发达城市方向>沿海-内陆方向>南方-北方方向。最后根据实证结果,相应地推导出我国国家高新区均衡政策的选择域:北京、西安、天津、武汉、成都、大连、长春、沈阳,并相应地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高新区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得到了中央各部门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始终保持着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特别是2001年以来,高新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二次创业",进一步推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尤其在推进自主创新工作和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方面发挥了先锋表率的作用。下面就以高新区"十五"期间的发展主要显示点为依据,对其发展态势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影响国家高新区产业集群成长的关键要素之一——产业空间聚集度。定义了国家高新区产业空间聚集度的概念。提出了国家高新区产业空间聚集度计算模型。应用模型和科技部火炬中心对国家高新区的统计数据,计算出53个国家高新区2002-2005年产业空间聚集度。根据53个国家高新区的聚集度计算结果,提出了对国家高新区产业空间聚集发展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家高新区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为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国家高新区创新水平提升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国家战略意义。本文在国内外开发区创新水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家高新区发展实际,构建了国家高新区创新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就构建原则、指标选取等相关问题作了重点说明,为国家高新区创新水平的提升提供了一个发展方向上的指引和评价与管理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国家高新区创立和发展已20余年,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赢得国际竞争力的主要依靠力量以及引领和带动增长方式转变和社会形态转型的动力引擎。本文从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出发,指出了国家高新区在新时期所应承担的国家使命和任务,并提出了新使命下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框架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国际典型高技术产业集群的比较分析与经验启示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3  
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不仅是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载体,也是获取其产业竞争力乃至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区域。本文通过对比分析美国硅谷地区、英国剑桥工业园、印度班加罗尔地区等国际上成功的三个高技术产业集群,从而总结它们发展的经验,得出启示。  相似文献   

14.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国家高新区竞争力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家高新区强弱水平空间非均衡的背景下,从国际创汇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贡献能力和支撑能力四个维度设定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突变级数法构建了国家高新区竞争力空间分异评价模型,并对56个国家高新区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家高新区已进入六层异化“橄榄式”非均衡发展阶段,整体呈现出东部一西部的空间强弱异化和高新集群带的区域联动集聚两大空间分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高新区空间均衡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2003-2008年的国家高新区数据为依据,构建了国家高新区强弱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运用极化指数测量了国家高新区的马太效应及其空间方向,并对应地规划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空间布局。研究结果表明:近6年间国家高新区整体趋势上存在马太效应,并表现在南方-北方和发达城市-次发达城市两个方向上,沿海-内陆方向上未显现;但就平均极化水平而言,发达城市-次发达城市方向跃沿海-内陆方向跃南方-北方方向。最后根据实证结果,选定北京、长春、上海、西安、武汉、广州或深圳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参考对象,形成了近十字型的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促进对西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根据投资环境研究总是要落实到特定区域的特定产业上这一基本特点,深入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环境的特殊要求,结合发展现状探讨了西部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环境优势及其存在问题,提出了西部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优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国家高新区是新时期国家发展的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成都高新区和重庆高新区具有区位环境优势、产业升级有成效、科技赋能有基础、科学城建设有支撑、应用场景有市场、对外开放有实力,整体上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拥有良好区域依托,呈现双核引领、多园崛起局面,已成为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先锋示范,但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然面临缺少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引领型高成长企业、创新动力支撑不足、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水平不高以及一体化推动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研究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高新区要进一步高质量发展,亟需建立协同机制,通过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打造成渝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带和成渝科技创新大走廊,同时不断强化技术创新及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西部地区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增长极。  相似文献   

18.
李凯  任晓艳  向涛 《科学学研究》2007,25(3):448-452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产业集群促进技术创新的说法,把产业集群分解成四方面的因素,分别分析它们对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贡献;并对我国53个国家高新区进行实证分析,讨论这四方面因素对国家高新区创新的贡献,指出国家高新区的自主创新未充分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现阶段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从而无法充分发挥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区竞争力评价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高新区竞争力的基本特征和构成要素,从产业集群的视角构建了高新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用主观赋权的Gl法和客观赋权的离差最大化法组合确定指标权重,建立了基于G1-离差最大化组合赋权的竞争力评价模型,并对中国17个典型高新区的截面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