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苏敬勤  单国栋 《科研管理》2016,37(6):92-102
本文基于认知视角,采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深入考察和分析动态视角下中国复杂产品系统企业技术发展的主导逻辑。研究发现:复杂产品系统企业中存在一种一以贯之的“技术归因”逻辑,其内涵体现为外部驱动、任务定义、任务实现和任务保障四个方面;复杂产品系统企业的“技术归因”逻辑具有“任务导向”和“技术聚焦”的特点,使企业聚焦于技术获取和产品研发任务,从而获得长期绩效和持续竞争优势。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技术归因”认知逻辑的惯性特征对自主技术创新的影响、不同组织阶层逻辑差异、与行业逻辑匹配性等问题,及其对中国复杂产品系统企业具有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2.
江静 《科研管理》2011,32(4):1-8
政府公共政策是否促进了企业创新?公共政策和技术创新的研究领域一直不乏“促进论”和“抑制论”的争论。现有文献还缺乏系统研究对此进行甄别。本文认为,政府直接补贴和税收优惠对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的创新活动激励具有差异性,从而无法简单归入“促进论”或“抑制论”。本文以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的26326家规模以上内资企业、2970家港澳台投资企业以及3625家外资企业分析对象,通过地区层面和行业层面的实证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1)政府对内资企业研发活动的直接补贴政策显著提高了内资企业的研发强度。这支持了“促进论”的观点;(2)税收优惠政策对港澳台投资企业的创新活动增加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这是“促进论”中成本效应发挥的重要结果;(3)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研发强度与政府直接补贴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意味着“抑制论”中挤出效应的作用机制使政府直接补贴对企业创新活动了负面作用。本文的政策含义是政府在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各项公共政策中,应该以对内外资企业都统一的公平的税收优惠为主而减少直接补贴的使用;在利用直接补贴对企业研发提供支持时,应以对内资企业补贴为主,减少港澳台和外资企业的直接补贴。  相似文献   

3.
区域创新平台的企业参与机制研究 P /P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陆立军  郑小碧 《科研管理》2008,29(2):122-127
本文研究了产业集群内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两者不同的区域创新平台参与机制。在两类企业共同的“一般动力机制”之外,它们各自还有不同的动力机制,前者是一种“联网机制”,后者是一种“技术利用机制”。正是基于两类企业不同的动力机制,应有侧重地使用正式和非正式两种控制机制对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参与行为进行规范和监督,以使企业成功跨越“参与陷阱”,消除创新网络结构失衡,最终使其高效参与区域创新平台的建设和运行。  相似文献   

4.
徐雨森  徐娜娜 《科研管理》2016,37(10):35-42
摘要:近年来,在新兴市场国家,回溯创新的案例不断被发现和总结,日益要求对回溯创新的类型进行理论提炼。首先,基于企业在“创意/概念”环节与“研究开发”环节的主导深度,归纳了“弱创意、弱研发”、“强创意、弱研发”、“弱创意、强研发”、“强创意、强研发”四种典型类型。接下来,总结了同以上类型相对应的创新策略(分别谓之为“市场竞速”策略、“利基市场”策略、“开发领先”策略和“全面领先”策略),并且指出采用这些策略企业所需要具有的能力支撑。最后,通过对相关企业不同阶段回溯创新的分析,归纳出本研究中回溯创新可以遵循的演化路径。  相似文献   

5.
李玲  陶厚永 《科学学研究》2019,37(5):930-939
本文由政府产权边界、行政边界与企业产权边界的互动派生出四种政府管控模式。通过构建政企互动的多主体模型和模拟仿真来检验四种政府管控模式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结果显示:(1)双向分离模式下,创新投入高,创新绩效好;(2)通过对比“行政固定效应”与“产权固定效应”,双向集权管控模式下行政破坏力更强,企业适应力滞后,存在“创新惰性”;(3)单向产权管控模式下, 随着参数 值的不断增大,创新投入动力不足,创新绩效偏低;(4)单向行政管控模式下,随着参数 的加强,创新投入和创新绩效不断下降,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不高。最后,针对不同政府管控模式,提出促进企业创新活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8-2017年中国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的创新数据,从“达标型”和“避税型”研发操纵这一新视角,研究了高新认定办法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高新认定激励了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而两类研发操纵抑制了这种激励效应;达标型研发操纵集中在高新认定初审阶段,且高新开发区以外、销售收入较高的企业更显著;避税型研发操纵集中在高新认定复审阶段,且高新开发区以内、销售收入较低的企业更显著。本文为高新认定办法提供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产学研的协同创新需要制度予以支持,而现有研究鲜有从制度支持这一“帮助之手”视角展开探讨。因此,本文依据二分法制度理论,在将制度支持分为正式和非正式制度支持两个维度的基础上,就2010-2016年间中国大陆30个省市区的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校正标准误方法探究制度支持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并考察在这一影响过程中企业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以及产学研合作紧密度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作为“帮助之手”,正式和非正式制度支持均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有正向影响;企业吸收能力增强了正式制度支持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但却减弱了非正式制度支持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产学研合作紧密度在正式和非正式制度支持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为从制度支持视角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出建议,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服务创新是专业服务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由于其创新产出的可模仿性和难以保护性,导致专业服务业的创新动力不足,在我国弱产权保护体制下,专业服务业创新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基于对专业服务业创新独占性机制的探索性案例研究得出三个主要结论:(1)专业服务业创新独占性机制是专业服务企业避免创新被模仿,保护和占有自己创新活动回报的行为总和,同时包含“防御型”策略内部隔离和产权保护,以及“进攻型”策略顾客锚定三种微观机制,且以“进攻型”策略为主,“防御型”策略为辅。(2)专业服务业创新保护的目的以获取持续收益为主,阻止模仿为辅。(3)内部隔离、产权保护和顾客锚定在阻止模仿和持续收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9.
针对SCI和SSCI数据库1997-2016年的研究文献,借助CiteSpaceIII和Alluvial flow等软件,通过“文献共被引聚类”、“标志性文献”、“突发文献”和“突现词”等指标开展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可视化科学计量分析,揭示了20年间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热点及演化过程,探究了未来商业模式创新的新趋势。研究发现,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热点包括“价值创造”、“开源”和“商业模式挑战”等;热点呈现出由20世纪末期的“信息技术”,21世纪初的“互联网”、“电子商务”和“大规模定制”,发展到目前的“云制造”、“云计算”和“企业社会责任”等演进趋势;AMIT R、TEECE DJ、CHESBROUGH H和VENKATRAMAN N等人的相应研究成果是本领域热点文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3D打印”和“仿真研究”等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商业模式创新热点。本研究可以促进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发展,为学者明确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方向,为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指引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营改增”是否会促进企业的创新投入?已有的研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法结合倾向得分匹配法检验了“营改增”的创新促进效果,以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为样本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营改增”政策对相关企业的研发投入没有显著影响。之后,论文对产生上述结果的可能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曾萍  邓腾智  曾雄波 《科学学研究》2011,29(11):1696-1708
 以广东珠三角地区122家IT企业为研究对象,考察IT基础、知识共享与组织创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组织内的知识共享,包括组织内非正式知识共享与正式的知识共享,均可以显著地促进技术创新,而组织内非正式知识共享与组织间的知识共享,则对管理创新有积极影响;IT基础对于组织间的知识共享以及组织内非正式知识共享有促进作用,但IT基础对于组织内正式的知识共享却没有显著影响;组织内知识共享,包括组织内非正式与正式的知识共享,在IT基础与技术创新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而组织间的知识共享,包括组织间非正式与正式的知识共享,则在IT基础促进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田庆锋  杨清  刘辉 《科研管理》2006,41(1):119-129
本文以控制理论、资源交换理论以及组织学习理论为基础,研究了非正式控制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探讨了知识转移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组织学习能力的调节作用。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了174家IJVs的有效问卷。通过逐步层次回归法、验证性因素分析和被调节的中介模型等方法,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模型。研究表明,非正式控制对隐性知识转移以及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隐性知识转移在非正式控制和企业技术创新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组织学习能力在非正式控制与隐性知识转移以及隐性知识转移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起到了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企业数字化转型为背景,以世界银行中国制造企业微观调查数据为研究样本,探究转型中国家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创新数字化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政策不确定性促进企业创新链数字化。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双元创新行为(探索式与利用式)在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创新数字化之间产生部分中介作用,且边界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市场非正规竞争与企业寻租会抑制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创新数字化的正向关系。经济后果检验结果表明政策不确定性通过强化创新数字化最终促进了企业创新绩效。本研究为转型中国家审视创新数字化的驱动机理提供了新的微观证据,为企业以及政府推动创新数字化提供管理与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4.
鉴于从企业文化维度分析企业创新的经验研究较为匮乏,用文本分析有效识别“诚信”导向的企业文化数据,以2007-2015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实证分析“诚信”文化与企业创新的关系。并进一步从微观的公司特征层面与宏观的制度环境层面检验了此影响的差异性。实证结果表明:视“诚信”为首要文化的企业,专利申请数量更高,创新能力更强;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诚信”文化对于企业创新的“驱动”影响在国有企业、两权合一的企业以及制度环境较差地区的企业中作用更大。本文从普适性的企业文化视角对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情境进行了解释,为企业文化影响企业绩效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与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5.
数字技术的迅速普及,给企业内外部环境带来巨大的变动性。现阶段,企业急需构建动态能力,以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作为技术、管理以及市场都落后的后发企业,如何通过技术、管理与市场能力的协同演化来构建动态能力,成为现阶段后发企业应对数字化挑战的关键。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法,以中国华为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追踪华为公司追赶过程中的技术学习、管理学习以及市场扩张行动,探究其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市场能力协同演化机制。研究发现,首先,“管理-技术-市场”能力协同演化推动后发企业形成应对环境震荡的动态能力,其中,管理能力为企业技术与市场能力积累提供管理基础,技术为市场能力的积累提供产品基础,市场能力对企业技术与管理能力具有资源反哺效应;其次,技术学习、管理学习、市场扩张是后发企业获取与改进技术、管理以及市场能力的重要渠道;最后,在不同追赶阶段,后发企业的能力积累依赖于差异化的技术学习、管理学习以及市场扩张战略。案例企业的追赶过程显示,案例企业通过技术学习、管理学习以及市场扩张的方式实现三维能力的协同演化以及可持续追赶,具体而言,其技术学习行动的阶段性演化特征为:产品仿制引发的技术学习,产品改进引发的技术学习,技术应用与推广引发的技术学习,全球创新网络引发的技术学习;其管理学习行动的阶段性演化特征为:产品质量改善导向的管理学习,组织(机构)建设导向的管理学习,流程改进导向的管理学习,流程融通导向的管理学习;其市场经验积累的阶段性演化特征为:来自于低端市场的经验积累-来自于中高端市场的经验积累-来自于国际中低端市场的经验积累-来自于国际高端市场的经验积累。对现阶段后发企业制定追赶战略而言,本研究主要管理启示为:首先,应对数字化下的环境动态性,后发企业应注重推进多维能力协同演化;其次,针对不同追赶阶段,后发企业应该根据其所处阶段特征制定相应的管理、技术、市场能力改善战略;最后,后发国家应该为国内企业提供有助于其多维能力协同演化的支持政策,推动后发企业实现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市场能力的协同演化,进而全面推动后发企业实现可持续追赶。  相似文献   

16.
供应链敏捷性的以往研究忽视了供应链企业间竞合关系的存在,且集体横向竞合对供应链敏捷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仍不清晰。本文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社会网络理论以及组织学习理论,深入探讨了集体横向竞合对公司供应链敏捷性的影响机制。采用Bootstrap检验方法对216份专业市场中大型企业的问卷开展实证研究发现:集体横向竞合能直接或间接地对供应链敏捷性产生正向且显著的影响。集体横向竞合与供应链敏捷性之间存在三条中介路径,其中网络嵌入性中介路径对供应链敏捷性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组织学习能力中介路径,而网络嵌入性与组织学习能力的链式中介路径对供应链敏捷性的影响最小,且网络嵌入性是集体横向竞合与组织学习能力之间的唯一中介。  相似文献   

17.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突破了企业传统的封闭式边界,加强了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技术交流、信息沟通以及研发合作。然而,组织的弱边界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弱化企业的主导权和控制力,增加管理费用和业务运营冗余度,从而降低企业创新绩效。如何维持数字赋能系统过程中企业边界的稳定性和独立性推动创新持续性发展,帮助企业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创新能力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并结合制度理论,分析了多层面的组态效应对企业开放式创新绩效的多重并发机制和复杂因果路径。结论表明:企业领导力和知识产权管理分别从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层面为解决数字赋能和制度逻辑差异外部性的负效应提供了思路,同时互补性资产是数字赋能开放式创新核心条件,本文的结论有助于拓展开放式创新研究视角,为有效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8.
企业不同创新活动之间能够有效互动而形成新的、高一级的结构功能体,具有系统性创新提升作用,可称之为企业创新活动的系统耦合效应。然而,现有研究尚未对此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缺少对作用机制的整体揭示与实证检验。本文从整体性结构出发,在理论阐释创新活动系统耦合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中介的多重调节效应模型,并以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企业创新活动的系统耦合存在整体结构性作用,既能直接提高创新效率,也能通过动态能力间接促进创新效率提高,且高环境不确定性会全面放大创新活动系统耦合效应。本研究深入了对企业创新活动协同关系的分析,增补了相关作用机制实证研究,研究结论对于我国企业提高创新效率亦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As a core organizational resource, business processes are vital for organizational teams. To deal with today’s volatile business environment, organizations need to be ambidextrous in terms of process capabilitie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process ambidexterity, process standardization, and process agility, are enabl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and related to team-level activities. To fill this gap in the literature, we conducted a field study based on 160 teams of 1081 individuals from seven companies in South Korea. Our results show that IT enables both process standardization and agility, and that a team’s process ambidexterity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inter-team coordination and team innovation, which in turn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team performance. Our finding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process ambidexterity by investigating the enabling role of IT and its outcomes in a team. Our results offe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m process ambidexterity.  相似文献   

20.
基于IT驱动的制造企业工艺创新动力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婉红  毕克新  曹霞 《科研管理》2011,32(12):17-25
对于制造企业工艺创新动力源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从根源上理解工艺创新这一复杂行为的产生动因,从而推动企业通过持续性工艺创新获得竞争优势。基于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了IT驱动制造企业工艺创新产生的五个假设。在此基础上构建了IT进步、IT设备供应商、政府IT政策、IT范围经济、IT能力与工艺创新动力源关系的理论框架,并选择我国229家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对所提假设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和AMOS17.0软件进行参数估计和模型修正。修正模型的结果表明五种IT动力源对工艺创新均具有积极的正向驱动作用,因此所提出的五个假设全部获得支持,但其驱动总效应不同,其中IT进步的驱动总效应最大,其他动力源按照驱动总效应递减顺序依次为IT范围经济、IT设备供应商、IT能力和政府IT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