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构建了一个环境不确定性、企业战略反应及动态能力关系的理论模型.采用来自珠三角企业的数据,应用SEM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创业导向可以直接或间接提升动态能力,组织学习在其中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环境动态性可以间接通过创业导向与组织学习影响动态能力的构建,而环境复杂性对于动态能力的形成则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基于资源编排理论,构建了众包模式通过资源柔性、协调柔性提升众包能力的理论模型。利用来自247家中国企业的问卷调研数据对所提假设及影响路径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众包模式对众包能力具有正向显著影响;(2)资源柔性在内向式众包与众包能力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协调柔性在外向式众包与众包能力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3)组织学习氛围、流程正式化分别显著正向调节内向式众包与资源柔性间的关系,以及外向式众包与协调柔性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揭示了众包模式如何提升众包能力的过程,为我国企业发展众包能力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陈晓峰 《科研管理》2017,38(6):59-66
现有研究普遍认为在集群企业合作过程中关系资源能够显著提升合作绩效,但其作用路径却并不明晰,并缺乏一定的经验证据。本文构建了包含关系能力与企业间信任的双元中介效应模型,基于江浙典型产业集聚区内相关企业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假设检验与中介效应识别。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关系资源能显著提升集群企业间合作绩效,但其直接作用并不明显,这一过程中关系能力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而信任关系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一些集群企业在面对同样的关系资源时合作绩效却相差迥异。本文认为基于彼此间信任的关系能力构建与维系对合作绩效具有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4.
多重网络嵌入与集群企业知识创造绩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网络嵌入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面对嵌入性悖论,以动态能力为中介变量,构建了多重网络嵌入影响集群企业知识创造绩效的概念模型,以福建省三大产业集群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多重网络嵌入对知识创造绩效影响关系的发挥有赖于动态能力,但不同能力的中介作用机制有差异;吸收能力在关系嵌入和知识嵌入的作用过程中发挥完全中介效应,而创造能力在结构嵌入和知识嵌入的作用过程中发挥完全中介效应。因此,集群企业应注重多重网络嵌入状态和动态能力的双向动态调整,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进而提升知识创造绩效。  相似文献   

5.
在114位海归创业者调研样本的基础上,基于资源基础理论,构建了包含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的海归创业者国内、外创业网络强度影响企业绩效的理论模型。结果显示:海归创业者的国外创业网络强度与国际先进知识资源的获取正相关,国内创业网络强度与企业资产资源与知识资源的获取也呈正相关关系;企业年龄负向调节海归国外创业网络强度与知识资源获取之间的正向关系,但对国内创业网络强度与知识资源、资产资源获取之间的关系没有调节作用;知识资源与资产资源获取在海归国内、外创业网络与企业绩效间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彭本红  王雪娇 《科研管理》2021,42(7):116-125
军民融合必须嵌入产业网络,架构创新是军民深度融合的重要影响因素。以架构创新为中介变量,以政府创新政策为调节变量,构建了网络嵌入影响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展开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网络嵌入对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绩效提升有显著影响,在这一过程中,组织架构创新和知识架构创新均起到了中介作用,而产业架构创新在网络嵌入与协同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未能得到验证;政府的合作促进政策可以减少合作的不稳定性,从而调节网络嵌入和协同创新绩效间的关系,但是由于其削弱了军工企业的“结构洞”位置,因此没有显著调节结构嵌入与协同创新绩效的关系。另外,由于知识产权本身的独占性和排他性特征,导致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没有像预期中一样对两者的关系起到正向的调节效应。本研究对于指导我国军民融合产业深度协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合作创新网络中,创新主体所拥有的互补性资源是决定合作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以资源依赖、合作创新和嵌入性理论为基础,将交互能力和网络关系强度融入互补性资源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模型当中,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的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合作创新网络中互补性资源对于合作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交互能力在互补性资源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过程中具有中介作用;网络关系强度对交互能力和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同时网络关系强度在互补性资源和合作创新绩效之间也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在动态能力理论框架下将战略柔性二维度(资源柔性和能力柔性)作为中介变量引入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关系中,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分析模型。然后,利用386份长三角地区创业型中小企业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基于分层回归、Bootstrapping及AMOS结构方程方法逐一检验,结果表明:创业导向和战略柔性与企业绩效正相关;战略柔性二维度在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间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此外,研究还发现战略柔性二维度中介效应存在差异化,能力柔性发挥的中介作用远大于资源柔性。最后,基于实证结论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如何提升员工知识共享成为影响组织提升核心竞争力,应对组织危机与挑战的关键驱动因素。整合资源保存理论与社会信息处理理论,构建了正念型领导对员工知识共享的跨层次影响模型,关注员工积极情感与团队心理安全在两者关系的跨层次中介与调节效应。通过对76个团队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正念型领导对员工积极情感、团队心理安全与员工知识共享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效果;(2)员工积极情感与团队心理安全在正念型领导与员工知识共享关系间起到跨层次的中介作用;(3)团队心理安全在员工积极情感与员工知识共享关系间起到显著的跨层次调节效应,团队心理安全感越强,二者之间的正向关系越强。  相似文献   

10.
在153家中国制造企业调研样本的基础上,运用资源依赖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出发,构建了包含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的全球价值链嵌入影响企业知识权力的理论模型。结果显示:全球价值链嵌入能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知识权力;创新能力在全球价值链嵌入与知识权力间具有中介作用,在结构性嵌入与知识权力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关系性嵌入与知识权力间起部分中介作用;Johnson-Neyman分析显示,创新能力在全球价值链嵌入与企业知识权力间发挥中介效应的强弱受价值链内企业间知识距离的负向调节,知识距离的增大使结构性嵌入与关系性嵌入对创新能力的条件效应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1.
商华  陈任飞 《科研管理》2018,39(10):79-89
企业的动态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已是学术探讨的一个重要命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管理趋势,在现代组织战略管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现有文献对于如何将可持续发展更加动态化同时与企业战略相结合转化为企业绩效及其过程研究较为匮乏。本研究基于资源管理视角,通过收集163个企业管理人员调研数据并使用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建模(PLS-SEM)分析了动态可持续能力对企业可持续绩效的全面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动态可持续能力由监控、捕获和重构能力构成,动态可持续能力对企业可持续绩效各维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资源管理能力部分中介动态可持续能力与企业环境和社会绩效的关系,但对经济绩效没有中介效应。本研究丰富了动态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并为企业在面对可持续发展问题时提供有效的经营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回顾国内外学术文献的基础上,运用多层次组织行为问卷实证检验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实践、组织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机制,指出人力资源实践策略对组织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效应,组织动态能力对人力资源实践与组织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起显著的中介效应作用。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竞争价值两种观点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理论基础、获取竞争优势的方式和竞争优势的持续性三个维度对战略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中两种重要观点进行比较研究.基于传统竞争战略观点的战略信息系统,通过识别信息系统(IS)应用的战略机会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但这种优势由于忽视企业自身特性而难以持续.基于资源基础论(RBV)观点的企业信息技术能力,通过调用和部署企业特有的IS资源为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提出了一种IS资源分类方式,并根据资源的六个属性进行描述,分析IS资源对信息技术能力和组织绩效的作用机制,指出信息技术能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Strategic alignment involves the development and reconfigu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to support business strategies. This paper applies the dynamic capabilities perspective to analyze the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 alignment process. The paper further argues the approach is constructive in understanding and overcoming difficulties in achieving and sustaining alignment. From a longitudinal case study of a semiconductor company in Taiwan, the results show an unaligned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 (with an implemented IT strategy that varies from the intended IT strategy) impedes the development of IT. Path dependence, or the implications of prior IT decisions, is another barrier for alignment. A broader view of intended alignment, focusing on IT combined with clear business vision, can be beneficial for adding future IT resources. In addition, dynamic capabilities, which are critical for the creation and strength of IT resources, positively influence the alignment process and its future implementation success.  相似文献   

15.
张璐  梁丽娜  张强 《科研管理》2019,40(10):207-219
本文选取蒙草进行典型案例研究,探究企业资源能力的生成机理及其演化路径,并阐释企业当前动态能力形成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1)在企业迅速发展进程中,管理认知层战略判断与组织行动层战略执行是推动企业资源能力生成的重要因素;(2)企业资源能力的进阶主要受管理认知层发展观与组织行动层分工认知结果的导向行为的驱动,并析出企业资源能力的升级过程为“整合能力-延伸能力-再构能力”;(3)提出“认知-行动-能力”作用关系模型,理清管理认知层战略判断、组织行动层战略执行与企业资源能力演化的内在作用关系,并剖析了动态能力形成过程的内在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6.
曹红军  王以华 《软科学》2011,25(1):1-7,18
从环境动态性与信息管理、组织学习整合的框架出发,对上述因素在企业动态能力提升以及影响企业绩效过程中的作用角色、路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对处于动态环境中的组织学习和动态能力的提升有正向的中介影响作用。此外,环境的动态变化也会通过信息管理与组织学习的正向中介作用积极地影响企业动态能力,进而通过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对企业的绩效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郑大庆  黄丽华  张嵩  易元东 《软科学》2006,20(5):113-117
在综述动态能力理论(Dynam ic Capab ilities V iew,DCV)和信息系统(Inform ation System s,IS)/IT能力研究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IS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IS-DCV)模型,认为IS主要是通过管理过程对企业产生影响,并通过案例的方式论述了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动态能力视角下的战略转型过程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动态能力能够使企业适应动态变化环境,对战略转型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从动态能力视角分析转型过程机理,认为转型背景下动态能力由环境洞察能力、规划设计能力、组织学习能力和变革领导能力构成,提出动态能力视角下的战略转型过程机理模型,阐述模型中各维度关系及作用路径。随后纵向案例研究表明:(1)转型动因、动态能力、转型准备、转型实施、转型整合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影响战略转型的主要因素。只有明确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才能更好实施转型。(2)转型关键在于具备能够抓住转型关键因素的动态能力。动态能力贯穿转型全过程,能够使企业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有效整合资源,顺利推进转型。  相似文献   

19.
组织学习、动态能力与企业战略变化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军  关健  陈娟 《软科学》2012,(3):57-63
发展了传统的"环境—战略—组织"研究模式,构建了"组织学习—动态能力—战略变化"的新分析范式,研究发现:组织学习和动态能力都能对战略变化产生正向影响;组织学习还能通过动态能力间接地正向影响战略变化;企业应积极推进组织学习和动态能力,以提升战略变化的实施效果,加快战略变化速度和扩大战略变化幅度。  相似文献   

20.
基于已有研究,构建了“投入-过程-产出”的风险研究框架,总结出6类企业协同创新风险,即创新要素投入风险、道德风险、资源共享风险、组织协同风险、市场风险和利益分配风险。引入协同效应为中介变量、动态能力为调节变量,运用SEM模型和层次回归分析研究企业协同创新风险和创新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①6类风险均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且不同风险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别;②协同效应在创新要素投入风险、道德风险、资源共享风险、组织协同风险、利益分配风险与创新绩效之间具有显著中介作用,在市场风险与创新绩效之间不存在中介作用;③动态能力显著调节创新要素投入风险、道德风险、资源共享风险、组织协同风险、市场风险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对利益分配风险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不存在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