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水平人才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水平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之一,而且研究生分类培养的模式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因此,以研究生教育中的分类培养模式分析为例,探索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水平人才培养质量之举措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水平人才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水平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之一,而且研究生分类培养的模式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因此,以研究生教育中的分类培养模式分析为例,探索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水平人才培养质量之举措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创新能力就是一个人(或群体)通过创新活动、创新行为而获得创新成果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开设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强化研究生创新意识;营造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术环境;抬高导师的门槛,强化导师责任制;重视研究生社会实践,探索"产、学、研"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应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4.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高校研究生整体素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目前研究生因心理问题导致自杀、凶杀或其他犯罪经常见诸报端,使我们深感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已不是个别现象,已严重影响到研究生培养质量、家庭健全和社会稳定。因此,研究生本人、导师、心理辅导老师、高校或科研院所、社会应采取必要措施提高研究生心理素质,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多方位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5.
蒋建华 《教书育人》2013,(26):48-49
笔者曾经看过这样一则短信。一位长者问一个青年:"你们这一代的责任是什么?"年轻人回复:"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就是不负责任。"虽然有些调侃味儿,但却显现出当代青年人缺乏责任意识的严峻现实,不能不引发人们的深思。当下,在我国教育内部,由于受到陈旧思想观念和不负责任的教育行为的影响,导致对学生学科知识的"教育过度",而道德品质养成、个性培养与社会责任感"教育不足"。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教育质量以及教育资源等问题阻碍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是原有的研究生教育模式阻碍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了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建了"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这一新的培养模式.本文基于"培养基地"的实践和研究,并运用协同学理论来分析"培养基地"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已经成为社会对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通过改进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和管理模式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国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本文从研究生教育是教学中心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促进科研与知识创新、研究生教育是增强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保证等三个方面入手,结合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提出了对未来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两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承担着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任,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文章立足于河南省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现状,分析了现阶段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规模小、招生渠道单一、课程体系趋同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一是结合地方行业特色,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二是吸引优质社会生源,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三是贯彻"双导师制",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四是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研究生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联系,对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教育的最高层次。社会在职人员中对研究生教育的需求集中体现了我国教育的主要矛盾即教育供给方式和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亟待建立在终身教育体系下的在职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南京邮电大学依托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一流学科"群,通过"双基地"加"双导师"的格局,结合"学科+企业+导师+研究生"四位一体的产学研有机融合,总结出"2+2+4"在职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对社会在职人员的终身教育实践改革创新具有一定的引领示范作用及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识教育的本质是要培养有教养的人,有教养则是创新型人才创新功效最优益发挥的前提和基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核心任务的研究生教育,需要关注通识教育,这是理论上可以论证、实践上可以明鉴的事实。本文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纽带,将通识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联系在一起,从内涵决定取向、必要性、作用和意义、主要内容和途径、特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还简略地讨论了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施行通识教育的未来发展及困境。  相似文献   

11.
2001年底,北京师范大学启动教师教育的"4+2"培养模式改革。"4+2"模式既不是原有的"专业+师范"的师范生的培养模式,也不是本科阶段的专业训练与研究生阶段的教育专业训练的简单叠加,而是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互动模式[1]。在此前后,华东师范大学进行了"4+1+2"研究生教师教育新模式的实验,随后又有一些师范大学陆续跟进。为了叙述的方便,  相似文献   

12.
高校研究生教育起步阶段的培养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发展研究生教育是高校的得要使命之一。但研究生教育起步阶段往往会面临许多问题,通过对所面临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些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及特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研究生教育在世界研究生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从19世纪开始至今,历经了沿袭、改造、独创三个阶段,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培养制度。培养目标上的知识与能力优先、培养过程的规范与灵活、质量评估中的社会中介主导给我国带来了启示。  相似文献   

14.
2011年,我国在校研究生人数达到150万,培养规模仅低于美国。然而,我国研究生培养数量的发展与培养质量的提升并没有完全成正比。提高我国高校培养研究生的能力,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从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和教学式四种国外先进研究生培养模式人手,通过分析这四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在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实际情况基础上,从政府、学校和社会三个角度切入,提出提高我国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具体措施:政府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主导;高校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主体;社会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研究生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在于"培养成什么样的研究生"和"如何培养研究生"。以静水深流的内涵的阐释为切入点,阐述了研究生教育的根本在于树人,在于"责任、智慧、修为、价值"的融合,回答了"如何培养研究生"的问题;以顶天立地的内涵的剖析为落脚点,阐述了研究生教育的宗旨在于育才,在于追求卓越、成就实效,回答了"培养成什么样的研究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认为明确研究生的责任是研究生教育要厘清的一个基础性问题,提升研究生的责任意识更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问题。指出研究生责任的承担与履行具有法律制度、社会伦理以及哲学等方面的依据,学习责任、创新责任、示范责任、助手责任、服务责任是研究生应承担的五大责任。对于如何提升研究生的责任感提出了五条措施。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培养质量已成为社会对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因此,通过探索、改革和实践符合地方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结合西藏农牧学院生态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和特点,分析了对研究生教育的认识,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提高生态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具体措施,提出了对未来生态学研究生培养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担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是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基本内容。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研究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的落实面临共识难以形成与合力育人有效模式难以构建的双重挑战。为此,要在学校层面倡导研究生导师承担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根本使命,推动研究生导师将一切优势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优势,既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检验机制,鼓励导师积极承担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又要构建和谐的导学模式,不断完善研究生导师评价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作为导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关于培养工程硕士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7年4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正式设立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这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及学位制度发展中的一项重大事件,其意义不在于学位名称如何,而在于工程硕士的设置为研究生教育目标、学位要求、培养模式、学籍管理等方面的进一步改革开辟了途径,将会有力地推动高校办学自主、质量自控,使研究生教育自觉地适应社会需求,更好地为国家建设服务。本文通过概述美国爱达荷大学的远程研究生教育实践,并结合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社会环境,对产学研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生的机制、特别是工程硕士生培养与管理过程改…  相似文献   

2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提升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担负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一流社会服务的重任,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肩负着其他任何阶段教育都不能替代也无法替代的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经过30年的实践探索,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