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行霈先生治学,博采众长,独辟蹊径,致力于学术的代际传承和文明的国际传播,用力领域涉及中国诗歌艺术研究、陶渊明研究、中国文学史研究、国学研究、为师之道、诗文书法创作.本文论述其中国文学研究部分的方法及成就:即诗歌艺术研究的纵横贯通:关于陶渊明的文献考辨与跨学科研究;以文学为本位的、多侧面透视与立体阐述的文学史研究,以及"三古七段双视角"的文学史分期主张.  相似文献   

2.
以往的中国文学史基本上是汉族文学史,普遍存在着整体性的缺失。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是一种多民族、多语种、多文化的地域文学,特色鲜明,在文学史上有着典型意义。文章就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史的写作缘起、研究对象、理论框架、写作体例、思路与方法等几个主要问题提出了系统看法。  相似文献   

3.
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是一部影响海内外的著作,他的学术研究在海内外同样具有影响力。但他对鲁迅的评价过低一直是备受争议的部分。他的学术立场、学术个性、学术方法以及艺术精神有创见,富有启示性。但是创见就是偏见的立场并不能回避偏见存在的事实,尤其是文学史书写中,创见中应有的客观、中正与厚实是历史叙述必不可少的品质,而这恰恰是夏氏鲁迅研究的缺失。  相似文献   

4.
唐诗研究是闻一多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史料的考订整理和作家作品的综合研究两个层面上均取得了巨大的学术成绩。本文以《唐诗杂论》为对象,主要分析了闻一多唐诗研究的方法论视角和内容特征,认为:闻一多的唐代诗人的研究,主要从诗人的文化人格结构特征切入以把握诗歌风格;以直觉而鲜明的文学史意识将诗人诗作放归文学史历程中,论定其文学史中关键性地位;并从更广闭的文化学视角展示出了一幅诗唐文化的图景。  相似文献   

5.
借用托马斯·库恩的范式理论,从文学史观、写作体例、研究方法三个层面分析评价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文学史>突破了传统文学史分期的某些局限,赋予了"中国新文学"以更为准确的内涵;吸纳了学术研究的有关最新成果,克服了内容上的种种"偏枯"现象;采用了一种科学而清晰的叙述体例,具有简明实用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正游国恩(1899-1978),字泽承,江西临川人:著名文学史家、楚辞学专家1919年毕业于临川中学(即今抚州一中),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毕生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对中闰古代文学,特别是对《楚辞》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享誉中外著名的文学史家、楚辞学专家.学术成就游国恩作为楚辞研究专家的成名作,是1926年出版的《楚辞概论》它是他和他的同辈学者在东西方学术文化撞击过程中所创造的现代学术的第一  相似文献   

8.
陈思和三十年来的学术研究,成就斐然,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学术研究具有较强的“可写性”,在理论、观念和实践上都富于创见。具体表现在学术判断和反思中饱含着人文精神;在文学史研究中整体观与具体文本的分析相结合,贡献了诸多可操作性的理论方法与知识范式;以学术研究作为一种文化参与的方式,同时提出基于当代立场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学术年谱是以年月为经纬,全面叙述谱主一生学术研究的传记。文章采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分析法,立足相关史料,考证胪列谱主一生的重要经历、学术活动和学术业绩,编撰了南国农先生学术年谱。南国农先生学术年谱起于谱主生年,终于谱主卒年,按时间顺序,依客观性、整体性、连续性、迭代性等原则,采用简明的平叙体学术年谱叙事体例,以期系统描绘谱主的学术生涯,呈现其学术思想发展脉络,总结其学术贡献,为开展南国农先生和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学相关研究提供一种历史叙事框架。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大师,还是当代学术史上一位重要的文物研究专家,相对于他的文学成就,他的学术成就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除零星的研究论文见诸报刊外,这方面的研究专著尚未出现.当前,沈从文学术研究虽然尚未形成一个初步的研究框架,总体水平不高,但毕竟为沈从文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1.
20年文学接受史研究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接受史模式作了大量的探索:革新"集注"、"集说"传统,实现传统学术方法的现代转型;以新颖的视野开辟学术生长点;接受史与创作史互补,建构文学史体系的现代格局;丰富学术思维,接受史意识成为学者的自觉意识。接受史研究是为了沟通古今审美经验,让古典走向现代。接受史作为与创作史前后衔接的现代文学史格局中的新维度,同"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而更紧邻文学史料学的学术研究史,在主体范围、对象性质、功能任务和研究态度等方面,均有实质区别。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表现出学术品格在流失、非学术化倾向在加剧的趋势。追求“大而全”文学史格局 ,但由于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缺乏必要的理论整合和整体的文学史观照 ,而沦为材料的堆砌。在对某一文学现象进行论述时 ,有意剥夺或模糊其发生的具体历史场景 ,随意地解释 ,客观上混淆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造成学术混乱。从先验论出发 ,用自己预设的理论对原本生动丰富的文学史进行“肢解”。更有甚者 ,有的作者以轻佻的态度 ,以颠覆学术研究的严肃性寻开心 ,“痞气”十足。凡此种种 ,都已严重威胁到现代文学的学科建设。严肃学术态度 ,抵制学术颓风 ,建立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规范 ,匡正学术研究的思维范式 ,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学技术成就,这些科学技术背后也孕育了中国传统的经验思维与特殊的逻辑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与知识活动中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与方法,但也缺乏科学精神的其他部分。科学精神是学术研究者必须具有的学术品质与素养。在教育研究中,我们仍需认同和涵养科学精神,遵循科学的方法与规范进行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14.
汤用彤先生治学中西兼研,触类旁通。他善于将西方学术思想以及学术研究的方法运用于中国学术思想史的研究之中,他既强调学术研究的民族性特点,国故国粹对外来学术思想的渗透与影响;同时又不抹杀外来学术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与作用。他的“昌明国故,融会新知”的学术思想,为中体西用的学术研究理念提供了坚实的依据,同时也为学术研究接受外来学术思想如何保持民族学术传统带来有益的启示。他的“就事推论,应有分际”的研究方法,为学术研究中新旧材料的利用,以厦实证研究的学术思想。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书写从整体上呈现出破除传统执念的特征.其《诺顿中国文学选集》重新划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某些历史分期,有助于重估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形成文学史的结构性破执.他在唐诗研究中,由于提出新的意义范畴,为理解唐诗的演变提供新的叙事框架,从而实现文学史在观念上的破执.最后,宇文所安在研究中兼顾感性体验和理性分析的思维模式,突破了以往文学史叙事的单一性话语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一、胡适的读书生活 胡适是对中国现代文化有深远影响的文化伟人之一。在学术上,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作为一名拓荒者,胡适把西方学术研究方法运用到中国传统学术的研究上去,从而拓展出一个崭新的学术领域。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与胡适的嗜书如命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7.
视觉文化作为一个新兴的学术研究领域,其学术起点是对视觉经验的重构;其发展轨迹是对“文化转向”的加入和反思,试图把视像化、视觉性作为理解后现代文化性质的钥匙;其知识体系的基础是跨学科研究。在这三个方面,视觉文化都得益于文化研究的理念和方法。与此同时,视觉文化也发展了文化研究欠缺的理论维度,对后者形成补充。  相似文献   

18.
国内社会转型问题的学术研究尚未真正实现学科综合的目标和跨学科研究范式的转向,有意无意地受单学科学术研究的局限,缺乏应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上的学术立场和自觉,存在着用西方的理论尺度裁剪中国社会转型的具体经验事实的现象,这就迫切需要确立该领域研究的学术本位,从而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新时期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19.
张炯是活跃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术界的一位学者、文学家,他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三个领域融合、创新,并以文学创作实践与理论的密切结合,独树一帜。作为跨世纪并跨越新旧社会的文学家,他经历了历史性变革并确立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学术立场。新时期20年,他从文艺理论研究转向当代文学的评论,后又重返文学史研究的领域。他的学术视野宽阔,一直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从事文学研究和批评,注意从审美和历史的视角去研究文学。他不仅写了许多作家作品的评论,还写了许多综合性的述评,积极充当作家与读者的桥梁,而且不断结合新的文艺实践,参与探索文艺在历史发展中的特征与规律,为当代文学史家提供重要的参照。在文学史的编写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努力吸取百年来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把文学史研究奠定在更为科学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20.
当前的文学史叙事,存在着两种思维定势:文学史动态过程的线性发展观与文学史静态格局的平面组合观。《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以文学广告为中心》则化"线"为"场",化"面"为"体",显示了学术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和文学史观上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