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赵国的寿陵     
邯郸学步这个成语典故中的寿陵指的是赵肃侯的陵墓。寿陵馀子指的是戍守赵肃侯陵墓的羡卒。赵肃侯的陵墓规模是不同于其他赵国侯王陵墓的,其大体位置应在邯郸故城附近或城内。  相似文献   

2.
赵国的寿陵     
邯郸学步这个成语典故中的寿陵指的是赵肃侯的陵墓。寿陵馀子指的是戍守赵肃侯陵墓的羡卒。赵肃侯的陵墓规模是不同于其他赵国侯王陵墓的,其大体位置应在邯郸故城附近或城内。  相似文献   

3.
赵都邯郸的时间有赵敬侯元年和赵肃侯时期等不同说法,作者根据文献史料和考古发现,结合邯郸王陵的分布情况,提出赵敬侯所都之邯郸与赵肃侯所都之邯郸不是同一个地点的观点。由赵敬侯营建的寿陵,经武灵王继续营建,成为赵敬侯所都之邯郸被魏国占领后赵国的都城,位置就是今天的邯郸市所在地。而赵敬侯所都之邯郸在寿陵的南边,今磁县西九龙口古城附近,或峰峰矿区境内。  相似文献   

4.
温明殿为汉代遗物,是邯郸城内一处重要文化遗址,但有关资料有限。邯郸故城的考古发现表明,在汉代邯郸故城的中北部,应是赵王宫室、宫苑所在处。过去曾有人认为这里就是所说的邯郸宫,但此文通过分析认为有误。根据种种迹象推测,汉代的温明殿应在王郎城墙内侧一带。  相似文献   

5.
20世纪的邯郸考古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促进了邯郸故城考古与历史的全面结合研究。21世纪以来有了一个新的发展,考古工作的主要区域在“大北城”所在的城区,重要成果包括大北城内两座城址的发现与认定:赵王城南郊防御壕沟系统的发展;赵王陵2号陵附葬车马坑的发现等,使邯郸故城的研究也进入新阶段。  相似文献   

6.
<正>从前,在燕国的寿陵有个风度翩翩的美少年,可是不知道姓什么叫什么,我们且叫他寿陵少年吧!寿陵少年热衷于追求时尚。当地的名流穿什么衣服戴什么饰品,他都要效仿;城里的富人、官员说了什么话,用过什么词,他也会套用;上层人士有什么习惯性动作、姿势,他觉得新奇的,也特别爱模仿。慢慢地,寿陵少年迷恋这些,已经到了失去理性的地步。"你听说了吗?赵国邯郸(hán dān)的人  相似文献   

7.
学步桥位于邯郸市内北关街,横跨沁河,贯通古城南北,曾为京畿之门户,史称“三辅锁钥”[1]。据《广平府志》[2]、《邯郸县志》[3]记载:学步桥原为木质浮桥,每逢秋水暴涨,沁河两岸咫尺天涯,木 桥常遭水冲,交通极为不便。明朝万历四十 五年(1617年)秋八月,邯郸知县王日善刚到 任三日就出资筹款,并主持改建为石拱桥 (图1),次年夏四月竣工。桥名出典于《庄子· 秋水》:“且独不闻夫寿陵余子学行于邯郸 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 耳。”意思是说,燕国的寿陵有一位少年听 说赵国邯郸人走路姿势优美,…  相似文献   

8.
寓言的马甲     
邯郸学步 传说赵国都城邯郸的人走起路来姿势特别优美。燕国寿陵地方有个少年就专门到邯郸去,准备好好地学一学。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眼花缭乱。看到小虢走路.他觉得活泼,学;看到老人走路,  相似文献   

9.
邯郸学步     
《小学生》2005,(9)
讲故事:有个寿陵的少年,听说邯郸人走路步法非常优美,就到邯郸去学步法。但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学不像,于是他决定完全放弃原来的步法,照邯郸人的步法走路。但是到头来,少年非但没有学会,反而连原来怎样走路的步法也忘记了,不得不爬回寿陵去。  相似文献   

10.
每期赏谜     
燕国少年赴邯郸(四字祝词) 谜底:学习进步谜作者:林革传说战国时期燕国的寿陵有几个少年不辞辛劳到赵国邯郸去学习优美的走路姿态,结果邯郸步法没学成,连自己的走路姿势也忘了,于是他们只好爬着回去。这段故事,《庄子·秋水篇》有载:“……子独不闻  相似文献   

11.
。“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学行。。 于邵郸放?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类,直 甸甸而归耳。”这个典故的意思是,燕国寿陵余子听说赵国人走路很美,便不远干里跑到赵国都 城邯郸学步。结果非但没有学会赵国人走路的姿 势,反而连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都忘掉了,只 好爬着回到燕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有“寿陡 失本步,笑煞邯郸人”的诗句。成语“邯那学步” 即出于这则故事。..-.《庄子·秋水》二{成语出典:“邯郸学步”  相似文献   

12.
文物古迹是历史信息的载体,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坐落在邯郸西南的赵王城遗址,是我国迄今保存较为完整的战国时期古城遗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加强对赵王城遗址的研究、保护及开发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有不可不知,有不可忘,有不可不忘。”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音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令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相似文献   

14.
依据文献记载及考古发掘资料,对邯郸冶铁业的相关历史进行了初步研究,旨在说明邯郸古代冶铁业的历史地位及其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古代邯郸冶铁中心地位提供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15.
依据文献记载及考古发掘资料,对邯郸冶铁业的相关历史进行了初步研究,旨在说明邯郸古代冶铁业的历史地位及其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古代邯郸冶铁中心地位提供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16.
春秋战国时期,质子现象颇为普遍,质子的身份、地位及受到的待遇也高于一般的使者。秦始皇的父亲秦异人就曾在邯郸为质,其住所质子府也是赢政(秦始皇)在邯郸出生和渡过童年的主要居所。从文化旅游的角度出发,结合文献考证资料,在邯郸城内设立一处秦质子府纪念馆址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邯郸成语典故的表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邯郸是中国成语典故之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邯郸的成语典故文化曾以多种形式展现于历史舞台上,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基于这种认识,本文拟从文献记载、戏曲传承、旅游开发、品牌打造几个方面予以阐述,以期对研究邯郸地方文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浅释"邯郸"     
历史文献中最早记载"邯郸"二字的是<国语·鲁语>中的"与邯郸胜击齐之左"和<春秋·谷梁传>中的"织絇邯郸"."邯郸"地名的形成诸说并存.张晏认为"邯郸"是由"甘单"二字从邑而来.本文认为"邯郸"一名来源于"邯(丹阝)","邯(丹阝)"源于"甘丹","甘丹"是"甘"地与"丹"地之间的地域名.大约在商代武丁时期甲骨文中就已有"甘"地之名,最晚在春秋后期已有"甘丹"之称,并写作"邯(丹阝)",战国时期继续延用,约在战国晚期"邯(丹阝)"嬗变为"邯郸".其大致演变链条为甘丹-邯(丹阝)-邯郸."甘"地在今林州市,"丹"地在今高平市.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晋国和赵氏地域范围的不断发展扩大,造成了"甘丹"范围的演变,形成了后来的邯郸."丹"字演变为"单"的原因,可能是避讳赵王丹所致.  相似文献   

19.
赵国何时灭     
战国时的赵国何时被灭,这个历史上已有定论的问题在现行高中课本中却又成了“问题。”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六国论》中有“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一句。课本注释为:“公元前二二九年,秦王翦攻赵,李牧率兵抵抗。赵王中了秦的反间计,杀李牧。第二年,王翦破赵军,虏赵王,灭了赵国。”“邯郸为郡”就是指秦灭赵,  相似文献   

20.
邯郸学步     
枫叶 《下一代》2011,(6):25-25
【出自】:《庄子·秋水》 【出自】:“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解释】: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