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是从原文语篇理解到译文语篇再现的整体过程.译文是在对原文语篇的内容及结构、语言主题及风格的整体认识和理解基础上,运用和谐的译入语语言形式,遵循整体性原则,对原文语篇的再现.  相似文献   

2.
(一)何为翻译的等值 翻译是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相互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文字转换,更重要的是通过由译出语向译入语的文字转换来传达原文的信息。因此,一部好的译作应该能够传达与原作相等的信息。这种相等的信息包括了:相等的语义,相等的语言形式,相等的风格以及作品对读者产生的相等的效果等等。 长期来,翻译的准则,无论是严复的“信、达、雅”还是刘重德教授的“信、达、切”无非是力求真实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即实现翻译的等值(效)。这是所有译者共同遵循的原则。Eugene  相似文献   

3.
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原则强调源语与译入语之间最自然贴切的对应,既再现源语信息,又不失其风格,同时也使译文读者能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本文以《唐顿庄园》的字幕翻译为例,探析了功能对等原则在其字幕翻译过程中的应运,以及达到的形式对等,语义对等和文化对等的功效。  相似文献   

4.
文学翻译中较棘手的问题便是修辞的翻译,文学翻译既要遵守"忠实于原文"又要结合译入语巧妙进行再创造。在这双重要求下译者到底如何处理修辞翻译的问题值得思考。从汉文学作品蒙译例句的分析中,可发现译者要结合保留原文的审美形式,通过向译入语文化的倾斜、译入语的再次加工等是实现文学作品修辞翻译再现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5.
翻译是原语表层逻辑关系到深层逻辑语义再到译入语表层逻辑关系的转换过程。若仅仅是从原语表层逻辑关系到译入语表层逻辑关系的转换,就会造成翻译失误。要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译者须透过原文的表层逻辑关系,分析原文内在的、隐含的逻辑语义,再用符合译入语习惯的表达方式将这种深层逻辑关系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论散文翻译中的风格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格是散文艺术生命力的重要体现,能否在译文中尽可能地再现原文的风格是散文翻译成败的关键。散文的风格体现在散文的韵律、意境和情感中,译者应该深刻理解原文的风格特点,准确把握原文语言形式中的独特的风格印记,以合乎译入语语义结构的句法尽可能将原文的风格再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的移植过程,译者为这个过程为主体,不仅应通晓原语和译入语,而且应通晓这两种文化。本文拟就信息传递,原文与译文相对的对等,译文的可接受性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的移植过程,译者为这个过程为主体,不仅应通晓原语和译入语,而且应通晓这两种文化.本文拟就信息传递,原文与译文相对的对等,译文的可接受性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张欣宇  刘洋 《海外英语》2015,(1):184-185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的活动。这个过程需要经过理解、转化与再现。根据翻译求似律,翻译的轴心在于转换,即通过有效转换使译入语尽量达到贴近原文的最佳效果。该文结合翻译策略研究的相关书籍以及有关转换策略方面的研究成果,经过例句的筛选、比照与分析,总结出英译汉转换中的一些变化特点,旨在为翻译实践能够更科学有效地进行信息转换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具象-抽象-具象:翻译的一个心理路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翻译是一种心理活动,也是一种认知转换过程.首先,译者识别语码,解开语码中所包含的信息.在这一过程中,译者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语码,得到的是语码所表达的具体的形象信息和语言信息.然而,翻译是将这些形象信息和语言信息传达到另外一种语言去.由于原语和译入语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和认知系统,很多情况下都无法直接将原语中的形象信息和语言信息直接传达到译入语中.这时,就必须要有一个转换过程,就是要将原语的形象信息和语言信息抽象,使其概念化(conceptualized),再从译入语中寻找能够表达该概念的形象语言信息.这就是一个抽象和具体化(具象化)的过程.翻译不是翻译个别词语,而是在对整个语句或句群意义的抽象基础之上的重新表达.这个抽象的过程就是打破原语结构桎梏的一个过程,到了这一步,译者才有可能在译入语中施展自己的手脚,才有自由创造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翻译的形式转换与意义函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利用译入语替代原语转达原语意义的过程,反映了译入语与原语之问基于形义关系处理的互动作用。语言内部的意义关系性质和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影响决定了译入语形式转换的以意择形原则。语言意义的语境依赖性决定了意义的函项特征,这对于翻译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姚晓鸣 《红领巾》2005,(6):126-127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揭示了语码转换的本质.在语码转换的过程中,关联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关联理论对于以实现AIDA功能为目的的广告翻译的翻译原则和应该采取的翻译策略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语篇重构作为一种对原文的结构和语言形式进行较大幅度的改动的翻译方法,是实现广告功能对等,使译出语符合译入语市场消费行为和译入语行文习惯,从而实现外来广告的本土化的主要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盛俐 《绥化学院学报》2010,30(3):131-133
主住是信息的起点,是已知信息,述位是新信息,主述位组成适当的话篇推进模式,并反映语篇内部句子之间内在联系和信息分布规律.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因此存在句法结构上的差异.然而由于语言实际存在的形式并非孤立的词句,本文主张翻译技巧的研究应该基于语篇的结构屡次.文章将主位推进模式引入翻译研究,讨论了主位推进模式在翻译实践中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在翻译实践中,要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选到交流的目的,不仅需要根据主位推进模式有效地理解原文,而且需要根据源语和译入语语义和语言的习惯,在翻译过程中相应地保留或转换主位推进模式.  相似文献   

14.
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要求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繁星》和《春水》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冰心创作的两部诗集,美籍汉学家约翰·凯利与鲍贵思对这两部诗集的进行了英译,处处体现出功能对等的内涵。两种语言代表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  相似文献   

15.
逻辑语义关系是指由某种表层逻辑结构显现,并通过语言表达而附加出来的意义关系。原文表层逻辑结构和深层逻辑语义的不一致是造成翻译中逻辑转换失误的重要原因。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仔细分析原文内在的逻辑语义关系,再用符合译入语习惯的逻辑形式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4,(A5):28-29
翻译不仅是语言表面上的问题,更是文化层面上的问题。翻译的实质是一项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最终目的除了信息传递外,更进行文化传递,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了解语篇中不同民族文化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正确理解原文所包含的文化语义,分析隐含在原文背后的文化因素,在不违背原语言表达的基础上,再现原文的文化蕴意。只有在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翻译,才是有效的翻译。  相似文献   

17.
孔令会  田雪 《现代英语》2023,(17):83-86
目的论认为原文和译文之间的互动是由翻译目的来决定的,译者基于翻译目的做出的翻译选择和决策就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在工程翻译中,译者须准确传达原文信息,同时考虑译入语读者的语言文化背景和理解需求。在知识层面,译者要准确转换原文信息;在语言层面,译者要选择恰当的词汇和术语,尤其是多义词的理解和翻译。翻译长难句时,需考虑英汉语言差异和译入语读者的可接受度,将英语长难句灵活转换为汉语的流水句、主谓短句等,也可进行信息重组,以保证译文的准确性、专业性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18.
翻译涉及源语和译入语两种不同的文化。原文文化信息的省略和遗失,都会在不同语言的交际活动中对异域文化的读者造成不同程度的误解或不解。译者的首要任务就是为译入语读者解决由文化差异而带来的理解困难。解决原文信息传递中的理解困难,需要填补这种文化内容的遗失,目的是让译文读者全面真实地了解原文文本信息。  相似文献   

19.
王芳 《海外英语》2010,(2X):117-117
翻译是一种将一种语言转码为另一种语言,将信息由一种语言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的语言交际行为。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要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不同方面考虑,这样的译文才能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而又不失原作的意思。  相似文献   

20.
刘婧 《考试周刊》2011,(31):25-26
电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而片名是一部电影的浓缩和灵魂所在,它的翻译在文化交流和传递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电影片名的翻译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语言及文化的差异,很难实现源语和译入语的对等。灵活恰当地使用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理论,就能达到既体现异域文化又符合译入语观众审美情趣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