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网络谣言是通过网络介质而形成的虚假言论,它既具有传统谣言的虚假本质,又在互联网等新媒体虚拟性、交互性和快速性等特点的庇护下形成新的特质。网络谣言借"网络自由"之名曲解民意表达、传播消极情绪、污染舆论环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严重障碍,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在新时代如何打击和整治网络谣言,关键在于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占领网络舆论高地,净化网络环境。同时,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武器击退网络谣言又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法律的约束、民众的自觉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担当。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强化了谣言的传播速度、广度和渗透强度,也使谣言具有更大的破坏性。近几年,由谣言引发的社会事件层出不穷,分析最具代表性的“十大网络谣言”,可以看到网络谣言传播具有意图多元、有限理性、临时新闻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应从明晰谣言产生根源、建立预防体系、提高大众媒介素养等方面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给网络谣言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分析大学校园网络谣言产生的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健全网络谣言治理机制,构建和谐校园,对促进大学校园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频繁发生的网络谣言给国家、社会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损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下简称"两高")《网络诽谤解释》的出台虽在一定程度上为全国性治理网络谣言的专项行动提供了法律依据,但仍存在着网络谣言入罪量化标准不合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界定模糊,以及过度解释违背刑法歉抑性等问题。故应从明确入罪标准、数量标准及厘清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具体情形等方面来通过法定程序予以再解释,完善网络谣言的刑事规制,避免对言论自由的过度打击。  相似文献   

5.
谣言是指有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编造的,利用语言为媒介进行传播,进而误导公众,形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社会现象。而网络谣言作为谣言的一种则是指在网络这一特定环境下产生,通过各种网络平台进行传播的谣言。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和分析中外两篇研究网络谣言传播的论文,从研究方法、理论模型等视角进行阐述和对比,介绍中外学界对于网络谣言传播研究的现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展望。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的119篇文献为数据源进行分析,获知我国辟谣研究尚处在发展阶段,近两年学者在辟谣创新观点的研究上遇到瓶颈,大部分学者的研究关注点在于理论阐述谣言传播机制、谣言防控治理策略、自媒体平台和谣言热点事件,缺乏有说服力的实证研究数据支撑。因此,未来可从定量研究、防控网络谣言的预案机制、网络舆情监测技术和法制建设实践上展开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8.
鉴于在线社交网络谣言控制的时效性与及时性,提出一种基于多维特征的两阶段图卷积网络(MSF-GCN)学习模型。该模型试图在尽早的时间实现精准定位核心谣言传播节点,从源头上阻断谣言扩散。通过将MSF-GCN方法与其他基准方法在谣言数据集上进行比对,实验结果验证了MSF-GCN学习模型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9.
网络的普及也使网络犯罪滋生。网络谣言扩散,网络恐怖信息传播,网络非法集资,网络贩卖枪支、毒品等等,这些犯罪侵害了人民的法益,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危害。本文从一件典型案例入手,探讨分析网络犯罪的构成、犯罪行为危害、因果关系,为司法实务部门办理网络犯罪案件提供相关参照。  相似文献   

10.
谣言的产生和传播不仅加强了人们的恐惧心理,同时也造成了社会的不安和混乱。本文从哲学认识论层面对谣言进行分析思考,通过分析谣言的评价论本质及其运行机制,试图找出遏止谣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网络暴力行为的危害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是网络环境的主要参与者,也是网络暴力行为的重要参与者。大学生网络暴力主要表现为编播谣言、语言暴力和揭露隐私等行为,不仅严重影响网络环境中个体的身心健康,也会影响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从现实环境以及群体心理、从众心理、匿名心理等心理机制理论分析大学生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并从大学生自身、技术监管、法律制约、舆论引导、学校教育等方面提出治理对策,希望通过共同努力减轻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治理网络暴力问题,维护网络和现实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适应网络信息发展的新方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阵地和主要方式,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可喜成绩。随着网络媒体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从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管理法规制度、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养、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和激发教育客体的积极性等四方面进行对策分析和研究,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13.
“秦火火”、“立二拆四”的被捕,再次引发了受众对微博谣言的高度关注。本文从“秦火火”式微博谣言入手,从微博自身的特点、受众心理等多角度分析谣言滋生的原因,并对微博谣言的防范与治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化,网络政治参与正成为公民涉足政治生活的主要方式。所谓网络政治参与是指以网络为途径、手段,参与制定、通过或贯彻公共政策的行动。与传统政治参与相比,网络政治参与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将从网络政治参与的含义及特点,网络政治参与双重影响,完善网络政治参与的路径三个方面来分析网络政治参与这一新型的公民政治参与方式。  相似文献   

15.
宋仁宗宝元元年“皇太弟事件”并非孤立的政治谣言,其与“阴附宗室案”“密乞废君案”有着内在的联系,党争是隐藏其间的主线。追溯“三案”始末可以发现《两朝国史》中更为丰富的范仲淹形象,也能看到范党通过人际网络塑造了一个不同于国史叙事的完美士大夫形象并深刻影响到南宋以来史家对史料的取舍。随着范仲淹形象抬升,“三案”被有意淡化,与之相对,吕夷简的历史形象则逐渐变得负面、单一。  相似文献   

16.
武术谣言传播是武术传播研究的新领域,主要应用社会学的理论,对武术传播中的谣言现象进行研究.通过梳理、归类影响力较大的武术谣言案例,探讨武术谣言的生成机制并对其进行深层剖析.结论显示:武术谣言不但易沉淀为一种“集体记忆”,对于中国武术形象的塑造、精神的缔造,以及大众传播都有着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在充分认识到武术谣言的危害的基础上,最终提出迈向武术传播的“深度安全”之路的社会学规避策略及路径.  相似文献   

17.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网络信息时代的新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既有教育教学活动的一般性质,又有综合性、随动性、双刃性和互补性等特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点问题,对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因素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针对性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8.
网络政治是网络信息技术给政治制度、政府管理、国际关系等领域所带来的新型政治现象、政治载体、政治格局和政治特点的总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的普及率越来越高,社会公民可以快捷的通过网络参与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对社会政治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政治参与具有政治参与身份匿名、参与方式多样、参与成本低廉、参与空间开放等特点。公民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电子投票、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政治参与提高了公民的政治自由程度、发展了政治参与方式和增强了公民对公权力的监督约束。  相似文献   

19.
青海省西宁市位于中国西部,由于交通、资源等区位条件的欠缺,经济发展落后。近年来,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步伐,西宁经济正在迎头赶超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直接催生了人民对精神生活的需求,网络的普及也使网络犯罪滋生,网络谣言扩散,网络恐怖信息传播,网络非法集资,网络贩卖枪支、毒品等等,这些侵害人民法益的行为正给人民的幸福生活带来痛苦。本文试图从典型案例入手,探讨分析网络犯罪的构成、犯罪行为危害、因果关系,为司法实务部门办理网络犯罪案件提供相关参照。  相似文献   

20.
网络的不断发展激发了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极大热情。通过对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与形式的学理分析,以及对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与特点的阐述,提出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多面效应:对贪污腐败的监督效应、对社会公平的促进效应、对公民参政的激励效应等正面效应。但同时,网络政治参与也存在着网络反腐缺陷、网络政治精英和网络暴民带来的负面效应等。因此,论文提出需要政府健全网络立法、转变执政思维、发展公民教育等发展对策,以促进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