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刑法学视角下的网络赌球是侵害社会秩序法益的跨地域、规模化并以网络为工具的团伙式新型赌博行为。法律实务中司法解释类型化缺失和共犯、罪数认定模糊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赌球犯罪行为的刑法适用。在行为刑法的立场下,运用类型化思维将网络赌球分为参与型和组织型两类,应以法益侵害和犯罪行为的三性原理规范赌博罪和开设赌场罪的法律适用问题,主张以行为共同说解决网络赌球共犯问题,按数罪并罚或择一重处对网络赌球罪数问题予以处置。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网络暴力行为的危害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是网络环境的主要参与者,也是网络暴力行为的重要参与者。大学生网络暴力主要表现为编播谣言、语言暴力和揭露隐私等行为,不仅严重影响网络环境中个体的身心健康,也会影响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从现实环境以及群体心理、从众心理、匿名心理等心理机制理论分析大学生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并从大学生自身、技术监管、法律制约、舆论引导、学校教育等方面提出治理对策,希望通过共同努力减轻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治理网络暴力问题,维护网络和现实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强化了谣言的传播速度、广度和渗透强度,也使谣言具有更大的破坏性。近几年,由谣言引发的社会事件层出不穷,分析最具代表性的“十大网络谣言”,可以看到网络谣言传播具有意图多元、有限理性、临时新闻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应从明晰谣言产生根源、建立预防体系、提高大众媒介素养等方面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网络谣言是通过网络介质而形成的虚假言论,它既具有传统谣言的虚假本质,又在互联网等新媒体虚拟性、交互性和快速性等特点的庇护下形成新的特质。网络谣言借"网络自由"之名曲解民意表达、传播消极情绪、污染舆论环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严重障碍,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在新时代如何打击和整治网络谣言,关键在于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占领网络舆论高地,净化网络环境。同时,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武器击退网络谣言又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法律的约束、民众的自觉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担当。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和分析中外两篇研究网络谣言传播的论文,从研究方法、理论模型等视角进行阐述和对比,介绍中外学界对于网络谣言传播研究的现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展望。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给网络谣言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分析大学校园网络谣言产生的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健全网络谣言治理机制,构建和谐校园,对促进大学校园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谣言是指有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编造的,利用语言为媒介进行传播,进而误导公众,形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社会现象。而网络谣言作为谣言的一种则是指在网络这一特定环境下产生,通过各种网络平台进行传播的谣言。  相似文献   

8.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的119篇文献为数据源进行分析,获知我国辟谣研究尚处在发展阶段,近两年学者在辟谣创新观点的研究上遇到瓶颈,大部分学者的研究关注点在于理论阐述谣言传播机制、谣言防控治理策略、自媒体平台和谣言热点事件,缺乏有说服力的实证研究数据支撑。因此,未来可从定量研究、防控网络谣言的预案机制、网络舆情监测技术和法制建设实践上展开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普及,现在的政治谣言借着网络快速扩散。网络政治谣言比起传统政治谣言来,危害更为严重,控制也更为困难。网络政治谣言内容涉及面广,如政治内幕、政治腐败、重大突发性事件,等等。该文从社会政治环境和传播者个人心理两方面探究了网络政治谣言的产生原因及如何防范。  相似文献   

10.
鉴于在线社交网络谣言控制的时效性与及时性,提出一种基于多维特征的两阶段图卷积网络(MSF-GCN)学习模型。该模型试图在尽早的时间实现精准定位核心谣言传播节点,从源头上阻断谣言扩散。通过将MSF-GCN方法与其他基准方法在谣言数据集上进行比对,实验结果验证了MSF-GCN学习模型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1.
网络的普及也使网络犯罪滋生。网络谣言扩散,网络恐怖信息传播,网络非法集资,网络贩卖枪支、毒品等等,这些犯罪侵害了人民的法益,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危害。本文从一件典型案例入手,探讨分析网络犯罪的构成、犯罪行为危害、因果关系,为司法实务部门办理网络犯罪案件提供相关参照。  相似文献   

12.
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多元性、虚拟性和矛盾性给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自我约束和辨别能力却相对较弱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他们过度依赖网络和手机,自律性减弱;网络文化中的一些不良信息降低了他们的道德和人生价值标准;使他们自我意识增强,集体意识减弱,这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更多的问题和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高校的电信网络诈骗屡打不绝、防不胜防,严重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校园的安全稳定.新常态下,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系统、持续、有效地开展电信网路诈骗防范工作,切实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升学生在电信网络空间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网络民主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产物。它对拓宽利益表达渠道、整合民意、提高政治参与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的网络民主异化与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背景密切相关。网民参与心理非理性,参与主体、议题和制度等存在的问题,导致网络民主在发展中出现异化。结合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探寻出路:培养健康的网络政治文化和成熟的民主意识、政府公开权威信息推动网络议题多样化、加快国家信息化建设实现参与主体多元化,同时推动网络民主的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网络论坛是民意表达和形成的发声器,网络精英是民意凝聚和重塑的助推器。大学生是网络利益表达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为了确保互联网这一利益表达平台的健康发展,大学生网络利益表达行为必须做出规范与引导。本文在对网络利益表达特征做出论述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网络利益表达的规范与引导做出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6.
青海省西宁市位于中国西部,由于交通、资源等区位条件的欠缺,经济发展落后。近年来,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步伐,西宁经济正在迎头赶超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直接催生了人民对精神生活的需求,网络的普及也使网络犯罪滋生,网络谣言扩散,网络恐怖信息传播,网络非法集资,网络贩卖枪支、毒品等等,这些侵害人民法益的行为正给人民的幸福生活带来痛苦。本文试图从典型案例入手,探讨分析网络犯罪的构成、犯罪行为危害、因果关系,为司法实务部门办理网络犯罪案件提供相关参照。  相似文献   

17.
面对如今官场权色交易愈演愈烈的现状,性受贿是否入刑已经成为社会讨论焦点。在限定性受贿的表现形式的前提下,从性受贿应否入罪、如何入罪这两个维度出发进行探讨。性受贿入罪具有普遍的民意基础和法理依据,也与我国历史和国际反腐趋势一致。就性受贿如何入罪而言,当前的权宜之计是运用刑法解释学,对性受贿中的"受托人利用职务便利获得请托人用金钱雇佣的性服务"纳入"财产性利益"的范畴,以便适用现行刑法关于受贿罪的相关规定。长远观之,从立法层面将受贿罪的"财物"扩大为"利益",才是改良受贿罪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18.
网络在给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因过度上网或不适当使用网络而导致的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网络病”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笔者于文中分析了大学生“网络病”的现状、危害及成因,并从直面现实加强研究、注重心理重在引导、改善环境活跃文化等方面提出预防矫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
网络成瘾症或称网络病态使用,已越来越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如何科学的认识这种社会现象,精神病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本文试用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症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20.
采用大学生网络行动问卷和社会自我认识调查问卷对在校大学生的网络行动与社会自我认识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分析的结果表明:大学生网络行动与社会自我认识之间不仅存在显著相关并且网络行动对社会自我认识的总体影响显著。进一步分析可得到以下结论:大学生的社会自我评价的高低受上网学习动机、网络涉入程度、网上娱乐行为的影响,其中上网学习动机影响最大,网络涉入程度其次,影响最小的是网上娱乐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