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色彩词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心态和感情色彩,在不同的文化总具有不同的文化含义.对比分析中日色彩词“红”的含义发现:生活习俗中,红色处处装点着中国人的生活,比日本普遍;文学作品中,中国诗文中“红”字构成的意象颇多,而日方的“红”色意象相对较少,多用于“红叶”;历史上,中国崇尚红色显而易见,日本却曾经排斥红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不再排斥红色,成为一种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2.
“料理”属于一个常用的中日同形异义词。文章以“料理”一词为研究对象,考查了该词语在中日两国的“现代意义”以及“意义变迁”,并在此过程中建立了假说并进行了验证。同时,分析了中国和日本“料理”一词变迁产生的差异的理由。  相似文献   

3.
中国留学溯源与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巍 《神州学人》2001,(7):41-42
“留学”一词的来历汉语中的“留学”,据考证,应是从“留学生”一词演变而来。“留学生”一词源于唐代,为日本人所创造,沿用至今。唐朝时,中日文化交流十分频繁,日本政府多次派“遣唐使”研究和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但“遣唐使”是外交使节,停留时间有限,影响了对中国文化系统而深入的学习。所以,日本政府从第二次派“遣唐使”时起,同时派来了“留学生”或“还学生”。“留学生”在“遣唐使”返国时继续留在中国学习,“还学生”则和“遣唐使”同来同归,但以学习为主。由此可见,“留学生”的原义其实专指来中国学习的日本学生。…  相似文献   

4.
从文献统计和语法分析可确认,鲁迅作品中“介绍”和“绍介”为混用词和日语借用词之说缺乏可靠依据.事实上,在鲁迅的作品中, “绍介”和“介绍”二词的使用具有显性的区别:一方面, “绍介”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介绍”;另一方面,在句法上,“绍介”适用于主方引荐至宾方,而“介绍”则适用于宾方引荐至主方.对于鲁迅而言,咬文嚼字不仅是其作为一个文学启蒙者、语言革命先驱的写作实践,同时也是出于修辞审美的考量.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研究近年来汉日同形异义词比较分析的文章,从而对这一研究的现状进行一个宏观的述评.中日两国的学者针对汉日同彤异义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日本学者偏重于研究日本国内的发展,而中国学者在现代汉语和现代日语之间“共时”层面上进行比较分析的研究要多一些,而在“历时”层面上的分析以及造成词义差异的原因的研究则相对薄弱,但还是有大量优秀研究成果产生.  相似文献   

6.
叹词是汉语词类系统中比较特别的一个小类,甲骨文中是否已有叹词出现,各家尚有不同意见。两周金文中可以肯定为叹词的有“[虘又]”、“乌 ”、“ ”、“巳”四词,虽个体数量有限,总体出现频率不高,但却颇有意义。特别是四词均能与传世文献中的相应词对应上,显示了出土文献对传世文献佐证和补充的语料功能。  相似文献   

7.
一、中日语言中的文化差异现象1.由于词汇的文化伴随意义不同而导致的文化差异。“伴随意义”这一提法最早始于廖东平同志于 1982年的“模糊限制词和语意限制”一文 ,指意义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文化领域中具有不同的感情评价意义和文化历史联想。从实际情况上来看 ,指代意义相同 ,但文化伴随意义不同的词例在中日语言中有许多。比如 :“你”作为第二人称代词 ,在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很高 ;而在日语中 ,相当“你”的“贵方”,只能用于妻子对丈夫的称呼、或恋爱中的少男少女的相互称呼。在语言运用中 ,尤其在口语中 ,日本人一般很少用它来指代第二…  相似文献   

8.
关于突厥──维吾尔文献中的“吐蕃”名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突厥──维吾尔文献中的“吐蕃”名称问题尹伟先与“维吾尔”一词在藏文文献中很早就出现相仿,“吐蕃”一词在突厥卢尼(Runic)文碑铭中业已出现,在维吾尔族古代文献中此词出现频率亦相当可观,充分体现了维、藏民族之间根深蒂固的密切联系。一.引述:“BO...  相似文献   

9.
兜跋毗沙门天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兜跋毗沙门天在日本广为流传 ,其原形无疑来自中国 ,但中国很少使用“兜跋”一词。西域发现的天王像与日本兜跋像颇多近似。作者考此词来源于古代西藏。本文广征博引 ,颇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0.
日语里的“気”是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一个词,它是在中国产生,而后传到日本的。然而经过日本人千百年的运用和改造,现在日语中的“気”和汉语中的“气”的意义用法已相去甚远,以至中国人在看到由“気”构成的词组或复合词时,有时竟找不出一个确切的词来翻译它。从“気”这一单词的意义着手,在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具体实例,寻找其不同的翻译方式,将有助于我们对日语中“気”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这三个词都含有“坚持,坚持干……,继续某项活动”的意思。insist被列入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补充词表和“三会”要求的词和短语表内;persist一词被列入大学英语四级词表;persevere则被标为大学英语六级后词。在CollinsCOBUILD语料库中,insist属4星级词,使用频率较高;persist虽属2星级词,但我国大学生对该词的实际使用频率与insist不相上下;persevere在Collins COBUILD语料库中被标为1星级词,  相似文献   

12.
唐永健 《沧州师专学报》2013,29(3):55-57,93
“委照”一词在唐宋时期文献中习见,直到清代书面语中还在使用,而《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中并没有收录.通过词源考证可知,“委照”从构词方式上看属于动宾结构的复合词,是“垂下光芒、照耀”的意思.对“委照”一词在南朝至清代的文献中的意义演变、引申进行细致的梳理和归纳.  相似文献   

13.
“間”这个词在日本语中出现的频率极高,日本人的“間”意识表现在日本人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間”意识是由日本独特的自然环境这一客观因素,与日本人的“耻感文化”这一主观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在日本的明治维新过程中,率先将当时西方先进的科学、社会、政治相关的名词翻译成“和制汉语”。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将已经被翻译成“和制汉语”的汉字词汇借用到汉语中,这便是近代中日语言文化交流的起点,其中大多数词语也被沿用至今。20世纪后期,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越发频繁,这期间也陆续有日语词汇被借用或音译为中文。而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新媒体发展,日本流行文化大规模进入中国,由于日语中部分词汇比当代汉语中的词汇更加简洁、准确的表达,这些词汇也就被年轻人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流用至汉语中,其中包括直接原样借用日本汉字词并保留其词义的“借形词”;通过音译形式转换为汉语但保留原本词义的“借音词”;亦有通过借音或借形等形式融入至汉语,也有词义与日语原词有些许出入的“变义词”,以及参考日语原词使用的汉字或假名,对其加以改变而来的“变形词”等。当代年轻人在网络平台上使用这些日语词汇的现象颇为常见,这些新词对汉语可能造成的正面及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我们在积极引进丰富汉语词汇的同时,对于这些新词汇的使用也需要适当管制,确保规范使用,以减少对未成年人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199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纪念日。因此在各种媒体上“建国”一词出现的频率明显增多,使用“建国”一词的本义绝大多数是专指“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诸如“庆祝建国50周年”、“建国以来”、“建国50年来”、“建国前夕”、“建国初期”等等。这样做无疑是极不严肃的。“建国”一词是指建立(开始成立)国家。最早可见于《周礼·天官·家宰》:“推王建国。”目前,各种媒体所称“建国”之“国”,当然指的是我们中国。而中国的含义又是如何呢?《辞源》对“中国”解释为:上古时代(又称“远古时代”,指没有文字以前…  相似文献   

16.
“上”这一汉字在中日文当中都被广泛使用,但可以说中文中“上”的语意及语用范围都超过了日语.本文以中日两国国语字典中对“上”一词的解释出发,寻找用例,分析这一词汇在中日两种语言使用当中语意的异同,探讨中文“上”在日语中的翻译.  相似文献   

17.
“哪门子”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其由“哪+一门子”词汇化而来,由于其搭配对象由亲缘关系名词逐步扩展、泛化,加之用于反问句和数词“一”的省略,其意义上表否定,结构上凝固,逐渐发展固化为词“。哪门子”与“什么”表否定有一定的共同点,但二者在句法和语义上也存在诸多差异。此外,“哪门子”还具有较强的主观贬义色彩。  相似文献   

18.
指称新闻采写编评的“记”一词,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进入中报刊,并被普遍使用,但最初主要指报刊的评论写作而言。在这一过程中,日本报刊“记”一词的使用和松本君平《新闻学》一书的汉译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推敲"谈屑     
“推敲”这一典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关于它的来源,后人传述版本很多,介绍评说也颇不同,但这些并未影响“推敲”成为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合成词。  相似文献   

20.
谈“一”字     
“一”字虽然字形简单,但它却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字.“一”字的基本用法:一是它独立为字的用法;二是它作为构字部件的用法.“一”字作为一个独立的汉字,有实词的用法,也有虚词的用法.当实词用,有数词、形容词、动词等用法,当虚词用有副词和连词两种用法,情况比较复杂.“一”字作为构字部件使用也有两种情况:一是作形声字的形旁,二是作指事字中指示性符号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