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政策执行在我国受关注较晚,相关研究的兴起是近十年的事情.我国教育政策执行研究在内容选择上围绕有效性展开,包含执行现状、存在困境的原因分析以及提升有效性的策略分析三方面;在理论维度上,呈现出以新制度主义、利益相关者理论为主,逐渐多元化的明显特征.我国教育政策执行研究尚存在以下问题:研究思路单向度,忽视政策执行背后的深层次文化因素;缺乏对教育政策执行的系统性把握,对教育政策执行机制的研究不足;忽视对学校的微观研究,研究结论的落地性和可借鉴性不足.未来研究有必要运用系统方法和多元理论关注深层文化因素主导下教育政策执行主体的意义生成,对教育政策执行机制展开系统研究,以及更加关注学校层面的教育政策执行.  相似文献   

2.
在北京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不同政策执行主体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选择。从地方政府来看,维护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是其政策行为的重要价值依据。从学校来看,保证优质生源、确保教学质量是其应对政策的基本立场。从家长来看,生存需要第一,教育需要第二是其考量政策的根本出发点。这些不同利益选择所造成的张力大大削弱了政策执行的力度和效果,不利于流动儿童就学问题的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3.
作为教育政策核心构成的教师政策,其执行效力直接关乎整个"教育政策效能"的实现。通过对教师教育政策、新课程改革政策以及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执行所遇到的问题分析发现:教师政策执行主体地位的缺失;目标利益群体激励机制的缺位;教师利益主体利益诉求与表达政策考量的缺乏是当前教师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解决上述问题的路径可定位于三个基点:基于教师的行动逻辑与利益选择的教育政策执行;基于教师体验与主体参与的教育政策执行;以及基于执行路径多元化取向的教育政策执行。  相似文献   

4.
教育选择权不证自明,但在当下中国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需要分析和应对.究其问题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权利主体的选择性理解有异;二是教育政策法律制定存在理解偏颇以及办学方式的等级化和教育内容的同质化矛盾;三是在教育选择权的执行方面存在权利僭越、学校选择性角色不清带来的利益化倾向、以及受教育者选择能力发育不全等问题.究其原因,体制内教育的问题促成教育选择权的觉醒;经济与社会发展为教育选择权的承载提供了保障;个性化的需求为教育选择权的行使注入活力.在教育选择权的实施上,需要在政策层面上加强对制度外教育的引导、规范和管理,发展壮大民办教育力量,积极推动制度化教育改革,为学生选择学校和课程提供条件;在学校层面落实学校专业自主权,在课程文化、教学组织方面突出特色,提供多元选择方案;在受教育者层面培育定向和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5.
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充斥着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博弈,不同的利益主体由于自身特定的利益偏好而采取不同的行动策略。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来看,地方政府在教育政策执行中兼具"政治人"与"经济人"的双重特质。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追求效率而牺牲公平、注重布局调整速度而忽视公共利益、关注任期内政绩而忽视长远利益、追逐部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等情况普遍存在。这使得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农村学校、普通教师、家庭以及学生的负担,一些农村地区的辍学率回升。以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审视教育政策执行,地方政府应从正式制度建设与非正式制度建设两个方面入手,促进教育政策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内在耦合,确保教育政策执行效能与教育公平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着择校政策执行失真的问题。政策本身的有限性、执行过程中的利益博弈、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人才观念陈旧落后是导致择校政策执行失真的重要原因。因此,只有采取提高认识,转变教育观念;均衡教育资源,加快薄弱学校建设;加大监管力度,切断利益链等措施,义务教育择校政策才能够真正落实。  相似文献   

7.
教育政策利益形成于政策过程的制定阶段,在教育政策实践中,教育政策制定主体、执行主体、目标群体和其他政策利益相关者对教育政策利益的形成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作用机制也各不相同。从政策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和立场,正视教育政策利益相关者及其政策利益的存在,深入研究政策利益的形成机制是解决教育政策过程中政策利益受损问题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政策网络理论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应是由中央政府、地方县级政府、专家学者、大众媒体、学校利益相关者、学生及家长等多个行动主体基于教育资源而展开沟通合作的动态过程,且其活动过程受到规则和制度的约束。然而,在实际政策过程中,部分利益主体"不在场",主体间沟通合作机制缺乏,相应的监督评估不到位等影响了政策执行的效果。"有限政府"主导下的各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确保各种政策执行资源的充分利用,完善政策执行的监督激励机制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有效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教育政策本质是对教育利益的配置,政策过程就是各类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弈的过程。基于相同利益组成的各类利益集团是教育政策利益相关者参与博弈的的基本形式。在教育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的各个阶段,各类利益相关者都是以自身利益需求的满足为目标选择自己的博弈方式、方法和路径,从而呈现出复杂的利益博弈结构和关系。  相似文献   

10.
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政策执行个案的研究表明,教育政策执行是复杂的。一是教育政策执行的整体性欠缺,主要表现为教育政策执行很难选择正确的模式和方向,跟不上社会加速转型的步伐;二是教育政策执行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主要表现为以利益为导向的教育政策执行以及混沌的管理制度引发的升学困难;三是教育政策执行的协同性失衡,主要表现为政府教育管理责任界限交叉模糊和管理职能严重缺位。  相似文献   

11.
教育公平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教育能否实现公平,归根到底就是衡量涉及教育的政府、学校和个人这三个主体的利益分配能否公平.这三个不同的主体都有各自的利益,都希望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各主体所采取的策略也主要是根据自身的利益来进行选择.因此,这三者基于自身利益的博弈选择引起了教育资源的不同分配,进而造成教育不公的现象.我们应以教育公平为核心,权衡各相关主体的利益,加强外部监督和信息反馈,及时纠正政策执行中的偏差;改进和完善教育资源分配制度,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鼓励制度创新,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健全教育资助和补偿机制,保障教育公平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2.
教育政策运行的过程也是教育利益在政府、学校与学生之间调整和分配的过程。教育利益调整是否合理以及分配是否公正,教育政策运行过程中的弱势者——学生的利益表达至关重要。从中国教育政策运行的现实看,学生的利益表达严重欠缺。这种利益的表达欠缺可以在教育政策的设计与执行上找到原因。要使教育政策运行中学生的利益得到充分、合理与有效的表达,听证制度的引入是一个重要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隐念是近年来哲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对象,是一种具象性、情感性和行为性联结的心理状态。现有的教育政策执行研究中,对政策执行者个体的研究基于"信念-执行"和"欲求-执行"两种假设,当分析政策执行者在具体情境中的执行行为时,二者都在解释效力方面存在问题。教育政策执行有赖于执行者个体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执行。对隐念理论的引介,为教育政策执行研究提供了"隐念-执行"这一新的执行者假设,对基于此的政策执行者R-A-B分析框架的初步探索为教育政策执行研究提供了一条新进路。  相似文献   

14.
教育政策内容分析是教育政策分析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有利于提高教育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教科书是课程的重要栽体.广义的教科书泛指一切以书本为形式的教学媒介;狭叉的则专指学校的教学用书.从内涵上分析,教科书是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进行精心选择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一种文本表达,从教科书政策中不同主体的权力分配来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学校各自拥有不同的权力,三种主体制定的政策存在着上级制约下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教育系统的结构对教育与社会分层之间的互动关系有重要影响.中国、德国与美国的教育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且这些差异带来了不同教育系统中的个体所面临的教育路径分化与选择的不同.在德国,个体教育路径选择的关键在于进入教育类型与层次中的哪个部分;在美国,个体教育路径选择的关键在于选择哪所学校;在中国,个体对学校和学校类型的选择都比较重要.这些差异分别对相应的教育体系构成了一些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16.
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政策"两为主"实行近10年以来,该政策的落实情况和执行效果不容乐观。现行政策涉及多方利益主体,诸如政府、学校、城市儿童家长、流动儿童家长等,他们基于各自利益的得失,对现行政策抱有不同的态度,影响政策的执行和调整。政策的本质是利益的分配,政府在对教育利益进行权威性分配时,必须遵循:强调政府责任,平等保障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实现教育公平等原则。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民工培训政策繁荣的背后,存在着较为突出的政策执行阻滞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农民工培训政策执行中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因此,加强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与整合,是防治农民工培训政策执行阻滞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18.
教育政策作为社会公共政策之一,其提出和制定是价值选择的结果,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并兼顾其他利益群体的诉求,进而真正体现出教育政策的公共性特征。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深度变迁时期,尚未形成高度适宜教育政策执行的良好社会环境氛围,教育政策执行出现”形式化”和”扭曲化”等失衡现象,影响教育秩序稳定和教育政...  相似文献   

19.
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偏差导致的政策执行失灵是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研究中的一个重大命题。社区教育政策属于公共政策范畴.建构社区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偏差模式,分析政策执行主体偏差行为问题,可以探究社区教育政策内容有效转化为实现效果困境的原因:社区教育政策滞后,导致政策执行主体行为的随意性;社区教育政策执行过度行政化,导致政策执行主体行为的单一性;社区教育政采资源短缺,导致政策执行主体行为的利益性。因此,完善国家层面的社区教育政策,可以从政策源头上避免政策执行主体因政策模糊而出现的政策偏差。社区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多元化.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和制衡,可以改变行政化路径依赖。在社区教育政策执行过程的利益博弈中.需要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寻找各方利益均衡点。这是避免社区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偏差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教育政策执行具有显著的自上而下特征。在这宏观制度背景下,研究视角的选择往往体现着研究者的价值立场和研究预设。从政策参与者互动的研究视角,构建了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并结合独立学院政策执行的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了在7种不同类型的政策执行状态中,政策参与者的利益诉求及其实现程度。论文还探讨了运用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进行教育政策执行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