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社区参与是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构建基于社区参与的遗产旅游发展模式要遵循以人为本、全面参与、和谐共赢等原则,需要社区参与的决策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生态文化保护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等多方面的支撑,还需要对不同遗产类型以及社区与遗产地不同的依存关系加以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
关于复原雷峰塔,学术界分为支持和反对两派,基于遗产旅游的真实性评判,可以说围绕关于雷峰塔重建问题的争论,已经使雷峰塔成为中国遗产旅游案例中贯穿“文化遗产概念+遗产重建原真性+破碎学科与多种视角看待遗产修复运动+平衡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的最好学术标本.关于雷峰塔重建的探讨启示我们:遗产重建对于其原真性需要认真把握,应以有关历史档案、文献资料、历史地图、口述史料等作为复原历史文化遗产的文本依据;要区分不同学科、不同利益主体在相关案例中的不同表现和价值观,遗产保护的客体,是社会共同的文化财产.遗产保护不仅仅是少数专家的案头工作,也不仅仅是政府文物主管部门的权责,广大的民众应该参与到遗产信息的搜集、历史文化环境的维护、文化传统的传承中来,都应该分享文化遗产事业的潜在福利,从而增加个人事业和民族复兴伟业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3.
旅游发展不可避免会对旅游社区和社区利益主体产生影响,社区因类型、利益主体、经济水平等差异,所受旅游影响是不相同的,利益主体是社区旅游发展感知的主体,对社区的满意度影响着社区旅游发展.论文以景区型社区(宏村)和旅游服务型社区(汤口)为案例研究区,运用问卷调查法,分别对居民、旅游从业人员、旅游个体经营户、政府机关人员进行样本收集,运用SPSS统计分析、多元回归分析进行通径分析,探究不同社区不同利益主体关于社区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宏村、汤口两地的利益主体均在追求经济因素,但景区型社区宏村比服务型社区汤口更加关注社区社会和社区环境因素.2)宏村、汤口居民主要关注经济利益,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就业机会和收入增加;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个体经营户在关注经济利益的同时,会注重本地社会文化和环境,但宏村比汤口具有更强的社区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政府机关人员主要关注社区社会文化和环境.3)社区类型、利益主体诉求、旅游收入来源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影响汤口、宏村不同利益主体拥有不同满意度影响因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世界遗产保护运动的兴起,使遗产与旅游的结合成为一种必然。随着遗产旅游在中国各遗产地的发展,遗产原真性、遗产整体性、遗产归属权等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而与此同时遗产地大规模主体置换的问题也逐渐浮出。云南丽江古城遗产地主体置换的生态失衡,不仅使遗产原生主体与遗产收益权分离,更使得遗产原生主体从遗产持有者转变为"土地持有者",从而丧失了解读、表述及保护遗产的话语权。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停留在仅对遗产本身孤立性保护的理念之下,必须从文化生态的视角去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社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实现民族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动态平衡。本研究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以大理双廊白族村为个案,在分析双廊白族村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状况基础上,通过尝试构建以社区为利益主体的旅游经济发展机制,进行少数民族文化有效传承和以资源可持续性为导向进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等措施,探索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互动机制,以期对大理双廊白族村和同类民族旅游社区的开发与发展提供一定借鉴与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遗产保护与管理的研究领域中,社区参与的问题日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文章对社区参与管理的现状、原因进行论述,并结合武夷山遗产管理与社区参与的案例来探讨社区民众有效参与管理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7.
天堂寨农村社区旅游感知主要表现在社会收益、社区成本、文化收益、自然保护、经济期望、旅游支持、社区满意、社区议题、经济收益等方面。社区领导与普通农民在社区成本与自然保护感知两个维度有显著差异。普通农民对旅游发展社会成本的感知与自然保护的感知显著高于社区领导,其它维度则差异不显著。其研究说明了社区领导与普通居民是两个有不同利益诉求的利益群体,社区领导并不能完全代表普通居民,发展中国家农村社区愈来愈是一个多元化的权力空间。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实现海丝文化与旅游之间的结合不仅可以为福建省文化旅游产业带来新的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该省的文化旅游竞争力,而且可以推进区域文旅融合的发展步伐。鉴于此,本文在借鉴福建海丝文化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福建海丝文化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协同发展模式,实现福建海丝文化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在环境、资源、主体三方面的融合。该模式不仅是贯彻落实文旅融合中“文化的旅游化”和“旅游的文化化”的重要表现,是实现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提升福建省乃至我国文化旅游竞争力、增强文化自信、加快文化交流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构建世界遗产旅游教育体系保护世界遗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世界遗产正面临着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巨大威胁,本文提出建立一套针对不同旅游利益主体,具有科学开发管理、传播和保护遗产文化、有效监督等功能的世界遗产旅游教育体系,发挥各方面力量保护我国的世界遗产。具体论述了世界遗产旅游教育体系中,教育对象的角色作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强调了旅游经营者素质的重要性,提出对旅游经营者教育应采取强制的方式。认为景区要设计旅游者引导系统,进行遗产文化的传播和保护。提出要让当地居民参与决策,发挥居民的监督作用,保护世界遗产。  相似文献   

10.
构建世界遗产旅游教育体系保护世界遗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我国的世界遗产正面临着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巨大威胁,本文提出建立一套针对不同旅游利益主体,具有科学开发管理、传播和保护遗产文化、有效监督等功能的世界遗产旅游教育体系,发挥各方面力量保护我国的世界遗产。具体论述了世界遗产旅游教育体系中,教育对象的角色作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强调了旅游经营者素质的重要性,提出对旅游经营者教育应采取强制的方式。认为景区要设计旅游者引导系统,进行遗产文化的传播和保护。提出要让当地居民参与决策,发挥居民的监督作用,保护世界遗产。  相似文献   

11.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低碳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已经广泛运用到国内旅游研究领域和实践发展中,但在我国低碳旅游研究中尚未得到应有的响应。文章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我国低碳旅游利益相关者的构成及现状,指出需要对现有的利益相关者角色和关系进行调整,真正使政府、当地社区、旅游企业、旅游者、非政府组织、学术界、媒体及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正确认识其在低碳旅游发展中的角色,在制度制约下规范自己的行为,共同推动我国低碳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民族旅游地参与旅游发展的利益主体间的相互关系是影响民族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地政府、旅游企业、社区(含居民),三者间的关系最直接地影响着民族旅游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近年湄洲岛旅游业的发展,社区居民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暴露。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结合统计数据,从湄洲岛旅游给社区带来的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等方面影响着手,分析湄洲岛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感知与态度,研究结果表明:湄洲岛旅游业社区参与不足;居民的旅游感知还受景区辐射范围的影响,形成明显的空间递减规律;湄洲岛居民旅游感知中社会文化、环境感知强于经济感知;居民对政府的作为有更大的期待。  相似文献   

14.
空间的紧密性、资源的互动性使得景区和社区一体化系统的形成。在景区和社区一体化旅游发展中出现多个利益相关者。运用博弈方法分析景区和社区一体化旅游发展中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关系、博弈策略,并依据利益相关者各自的特征,最终对其行为进行引导、规范、限制以达到各利益相关者博弈策略均衡,才能推动景区和社区一体化旅游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旅游目的地营销中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初步研究。目的地营销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目的地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旅游行业组织、目的地社区、目标市场等,它们有不同的利益,并对目的地营销实施产生不同的影响。目的地营销管理应重视对利益相关者的管理,对特殊的利益相关者群体采取特殊的策略,并建立平衡他们之间冲突的一般准则。  相似文献   

16.
以武夷山下梅古村落旅游利益相关者为研究对象,引入生态位理论,提出旅游利益相关者生态位的概念,并在对下梅村各利益相关者生态位现状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其生态位进行分离优化,营造出一种"生态位差异化"的优势,以此缓解下梅古村落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矛盾.  相似文献   

17.
景区的资源开发艮旅游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各利益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博弈过程。构建和谐景区,就必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协调企业相关利益,构建社区参与机制以及发挥有效监督力量,充分调动各相关利益主体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local knowledge is employed in environmental adult education in a community‐based ecotourism project in an island community in southern Thailand. The study is based on field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project websites, media reports and documents. Situated at the intersection of global tourism and a local Thai–Malay Muslim fishing community, the ecotourism project functions as an alternative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challenging dominant practices of mass tourism. In the project, tourists stay as guests in local homes, and learn firsthand from family and community ecotourism guides. The informal ecotourism ‘curriculum’ for tourists centres on local knowledge of tidal and marine ecosystems,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efforts, local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livelihood activities. Tourists learn experientially to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is local knowledge, and in the process, contribute to the sustenance of the community, to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e, and to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marine resources upon which the community depends. Members of the ecotourism project, for their part, have engaged in a wide range of adult learning over the project’s lifespan. This learning includes skills and knowledge in ecotourism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cross‐cultural exchange and political activism. Although the advent of mass tourism on the island now threatens to overwhelm the local community, the capacity for environmental adult education, adult learning and political activism built up over many years by members of the ecotourism project will likely help to moderate, if not control, the deleterious effects of future commerci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9.
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已成为民族地区扶贫致富的手段之一。本文以四川省北川县擂鼓镇吉娜羌寨为例,从“政府主导、社区参与”的角度探讨了民族地区定居点建设和旅游开发模式的相关问题。吉娜羌寨定居点的建设和旅游开发,应当根据灾后重建的实际情况和羌族村落的传统,采取“政府主导下社区参与的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统筹规划;社区广泛参与,发挥主要利益主体作用,形成合力,着眼长远利益,走民族定居点建设和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spa town of Tsqaltubo in western Georgia. Since 2010, Tsqaltubo has been seeing a gradual rise in tourism. The town’s history as a spa resort in the Soviet period has given it a repository of tourist experience to fall back on. An ongoing complication in this development arises from the occupation of the now-decaying Soviet-era former sanatoria by internally displaced Georgians. From its past as a site of state-driven collective educational practices aiming at the production of the ‘new Soviet man’, Tsqaltubo has evolved into the present-day location of conflict arou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at past between IDPs, tourists and tourism industry stakeholders. This article’s principal focus in exploring these instances of conflict is educational processes in the context of life experience, within which subjects engage and interact with Tsqaltubo’s materia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