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6 毫秒
1.
如今,专栏结集出书是图书出版的常见现象,也是编辑组稿的一条捷径。不过,专栏有人气而出书遇冷落的情况也常有,即便是名家的结集、名专栏的结集,也存在由"专栏"向"图书"转化的问题,毕竟,文章一篇篇分开读,和放在一本书里一起读,感受是不一样的,这实际上也是编辑的一种"二度创作",我编辑的第一套书"纯棉时代.感动书系"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套书是为专栏女作家  相似文献   

2.
如今,专栏结集出书是图书出版的常见现象,也是编辑组稿的一条捷径.不过,专栏有人气而出书遇冷落的情况也常有,即便是名家的结集、名专栏的结集,也存在由"专栏"向"图书"转化的问题,毕竟,文章一篇篇分开读,和放在一本书里一起读,感受是不一样的,这实际上也是编辑的一种 "二度创作",我编辑的第一套书"纯棉时代·感动书系"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套书是为专栏女作家赵婕的随笔集量身打造的,下面说说我这次"二度创作"的全过程,以飨编辑同仁.  相似文献   

3.
许全军 《出版参考》2015,(18):15-16
出版业的“内容为王”必须以编辑的专业素养作为保障.在“互联网+出版”时代,传统的编辑六艺——选题、组稿、审读、加工、发稿、读校——与互联网融合以后,其对编辑的素质要求比以前更高.编辑必须在一个大格局之中考虑一本书的出版,即以互联网思维贯穿选题策划——编辑制作——宣传营销整个业务流程,熟练运用大数据、碎片化阅读、云计算等新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4.
我是安阳县崔家桥乡的民办教师,1986年以来已发稿350多篇,连续5年被中共安阳县委和中共安阳市委宣传部评为优秀通讯员,还有多篇获得好稿奖。有人问我:“你咋就有写不完、发不完的稿子呢?”回顾几篇稿子的写作经过,我的体会是,要时时、处处留心身边的变化,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头题的产生。1988年夏,我们这里旱情严重,农民急需用电抗旱,可电力不正常。在我去学校上  相似文献   

5.
办报人常常苦于读者难以驾驭.记者采访可以主动出击,编辑编稿可以主动删改,但一旦报纸到了读者手里,情况立即起了变化.此时不是记者、编辑,而是读者处于主动地位了:他可以读,也可以不读;即使读了,可以"见仁",也可以"见智".你总不能按着读者的头来读你采写、编发的稿子,你也不能来个规定:仁者不可见仁,智者不可见智,总之,你无法剥夺读者选择的权利.选择有多种多样,其中包括选择性注意和选择性理解."注意"和"理解",在心理学上属于人的某种心理过程,所以我们又称这种选择为"心理选择".研究读者的心理选择的规律和特点,可以深化我们对宣传  相似文献   

6.
一篇稿件寄到报社,总是盼望着见报.那年,我的一篇短文在报上发表了,我自然喜出望外,但读着读着,发现与原稿相比,编辑已作了大量修改和删减,心生感动之余,也有许多启发与思考.从此,我喜欢读"见报稿".有时一篇"见报稿"要读上三、四遍.具体说来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摆正作者与编辑的关系.文稿能见诸报端,不要单纯认为是作者心血写就,那里面也融进了编辑的甘苦.从两稿对比中不难看出编辑动了不少脑筋,文字从原稿(连同标点)529字减至294字,短小精悍,使稿子增色不少,而署的仍然是作者的名字,应感谢编辑们的辛勤劳动.  相似文献   

7.
“为他人作嫁衣裳”,编辑这么说,是对自己的职业本分的漠视。编辑做好了,是给自己作嫁衣裳,没有这本事,尽不了这本事,编辑还有什么存在的理由!编辑的主体作用,表现在选题立项、稿件组织、编辑加工等几个方面。当不仅仅以选择为责任的时候,编辑的职业劳动才能真正体现出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价值。细想想,“卖书难"是不是恰因为“出书容易”的缘故?如果出书不容易,卖书会不会不那么难?编辑与发行,是出版营销的两翼。我们应当补上发行销售这一课。但补上这一课,决不能以荒废了另外一门重要的课为代价。  相似文献   

8.
一个合格称职的编辑,必须具备基本的"六艺",即:选题、组稿、审读、加工、发稿、读校。但是,市场经济需要营销,在出版业内,也提出了"全程营销"的要求。对于编辑来说,也相应提出了新"编辑六艺"。传统的编辑六艺,主要侧重内容的合格优质,新"编辑六艺",则主要侧重形式的合格优质。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各社出书品种数猛增,医学类图书也不例外,这就意味着每年的出版字数也在不断增加,造成了医学图书编辑人员紧缺,各医学类出版社及部分科技社都在社会上招聘社外加工编辑.而医学编辑这个职业比较特殊,从教育的角度看,该专业应该属于交叉学科.医学院校没有设立这个专业.品种的激增和编辑人员的相对不足导致近年来医学图书编辑质量下降,内容或文字"硬伤"频现.社外医学编辑承担了各医学社大量的文字加工任务,如果不对此人群进行系统培训.出书质量将难以保证.因此,如何能在短期内有效地提高医学图书编辑的素质是各从事医学图书出版的出版社面临的问题.现结合自己十几年做医学编辑的经验和近几年参与社外编辑人员培训的体会谈以下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10.
我一直觉得,有些新闻对比着看比较有意思. 其一:"天才少年"韩寒首推文集. 讲一句有点尖刻的话,现在众多"韩迷"读"韩书",其实已经陷入"粉丝"追星的怪圈.韩寒深谙其中道理,所以在公开叛逆的外形、语言和文字下面,"欲擒之故纵之"这招玩得特别好,玩得特别出彩.谁都知道,现在支撑他高额赛车费用的,正是来自于他通过出版获得的天价版税.在赛车和出书之间,他自己也承认如果没有出书,也就没有他的赛车,这就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相似文献   

11.
编辑工作中实行三审制由来已久,一部书稿投到编辑部,对某些可予考虑的稿件,先由初审提出意见,再交由复审审核,最后送呈终审(决审)裁夺取舍。这是一般的工作程序。多年来各家出版社也正是以此行使自己的编辑职权的。可是近几年来情况有点异样,似乎对编辑工作中间的三个审次不同的职责和应负的权限,没有予以严明要求。一个辞书编辑,他为了多揽“生意”,多发稿,早出书,完成每年既订的发稿计划,他可以将待发的书  相似文献   

12.
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年代,各种假新闻层出不穷,网络编辑每天要面对浩如烟海的新闻资讯,又有繁重的发稿任务和高效的发稿速度,稍不小心就会掉进假新闻的陷阱之中,如何快速辨别假新闻、捍卫新闻的真实性原则、重塑媒体的公信力,是每一位网络编辑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编辑要提高社会交际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俊 《出版科学》2001,(3):60-6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人员要树立强烈的社会交往意识。图书肩负着传播科学化知识,反映各种研究成果,为社会主义物质明建设和精神明建设服务的重要使命。在出版工作中,我们既要讲求社会效益,又要讲求经济效益。从这一层面来说,编辑是离不开社会交往活动的。再从编辑活动的整个过程来看,也离不开社会交往活动。在图书生产过程中,编辑过程联结着作过程和印制传播过程,编辑必然要与作、读发生联系,与出版发行部门发生联系。在选题策划、组稿、审稿、加工整理、发稿、看样、印刷、宣传等各个环节,编辑都无法孤立地进行工作,都需与各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来实现出书思路。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人际交流的一个纽带.艾柯卡曾经说过: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协调能力就是一切.对于一个优秀的编辑来说,具有良好的协调能力在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编辑协调好出版社内部和外部各个方面的关系,增加自己的人脉关系,可以获得更多的优秀稿件,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 一、编辑协调能力的重要性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编辑的工作比较纯粹,只负责选题组稿、审稿以及对文字进行加工等工作.在出版的流程中,编辑作为相对独立的出版流程,只负责把好文字和政治关,不负责出书的经济责任,也不需要调查市场,不参与书籍的整个印刷环节,对于书籍出版后的命运也不需要关心.因此,传统编辑的工作在出版环节中多是"动笔"而非"动口".  相似文献   

15.
校对的功能有两个:一是"校异同",二是"校是非".在传统的校对工作中,校对面对的是一摞摞的手稿和根据手稿排印的校样,这样在原稿中由于作者的字迹潦草、不规范,或者由于排字员错捡字等原因,就会在校样中出现差错.另外,在一些书稿中,尤其是科技类、古籍类书稿中,常常会出现冷僻字、异形字等,因没有现成的铅字,在校样中就会出现"黑屁股".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碎片化阅读的浮躁时代,出版社编辑要打造一本质量合格的图书,首先必须组到优质的稿件,这是保证图书质量的前提.要组到优质稿件,需要编辑在组稿中做到"七个慎重".同时,出版社要严格贯彻落实三审三校制和印前审读制,落实责任编辑制;在审读书稿清样时需实行重点核查制;发稿时要做到"齐清定",付印时更要做到"齐清定";民族文种读物不可大意;检查样书要仔细全面,不可轻易签字出厂.  相似文献   

17.
从来稿、组稿、看稿、修改、定稿、校读到出刊或出书,整个编辑出版过程,编辑人员在其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一篇文章或一部书稿问世后,编辑人员可以稍稍喘一口气了。但是,编辑工作本身还没有完结。一方面,编辑人员要为组织新的文稿或书稿继续工作;另一方面,就刚刚发表的文章或书稿来说,还有许多扫尾工作需要抓紧做好。这类善后的扫尾工作,也是非常重要而不可有丝毫疏忽的。  相似文献   

18.
<正> 一、新华社多媒体待编稿库项目背景 新华社作为中国的国家通讯社,承担着对内对外新闻服务的重要任务,多媒体待编稿库是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对内服务的核心,是新华社编辑、记者采写稿件的总集合。这些稿件通过总社各专业编辑系统、各社办报刊编辑系统、分社编辑系统、各种移动发稿系统以及公众互联网的电子邮件系统等采写、传递、存储到多媒体待编稿  相似文献   

19.
掌握现代校对的几个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考一:由"校对"向"校审"转变 现在有人提出以后的校对就是校审,这不无道理,原因有二:(1)现在的作者大多在电脑上写稿件,投稿方式也就变为送磁盘或通过电子邮件传送.这样的稿件产生的错误主要是,作者用了不规范的词语、错别字和引用错误等.(2)电脑的智能化校对,可以纠正大部分的错别字、漏字、多字、形近字、同音字和成对的标点符号等,到了校对人员手上的校对稿,只剩下编辑漏改的和校对软件校不出的错误.这样的校对稿件只有是非可校.对一个校对人员来说,在没有异同只有是非可校且必须忠于原稿的原则下,他们必须采用校对独特的"点"校方法及审稿的审读查错的方式,纵观全书,进行版式、标点符号、错别字及重、漏句等的校读,并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向编辑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因此,校审代替校对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每年的选题会上,编辑们都要搜索枯肠,带着市场情况的预测,同行的激烈竞争状况和作者群的活跃信息,加上纸价、工价不断上涨的压力,探寻具有自己特色、能打开局面的出书选题。这重要的第一步工作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