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职业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时代新要求,以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现代化服务职业教育现代化,彰显我国的制度优势与文化自信,是目前职业院校一项重大紧迫的工作。通过深入解构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现代化的四重内涵,剖析职业院校教师在教师素质、教师品质、教师管理和教师教学四个维度中面临的挑战,提出全面建设师德师风、完善职前职后培训制度一体化、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与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应对策略,为实现我国职业教育教师现代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教师企业实践在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中占具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促进职业教育院校教师的专业化、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至关重要。因此,主要阐述德国、澳大利亚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在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方面的先进经验:一是严格选拨,注重企业实践经历;二是国家扶持,注重职后企业实践。同时,探讨了国外职业教育培养培训的先进经验,提出对改革我国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3.
职业院校没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针对职业院校教师项目化培训存在的碎片化与随机性有余、针对性不强、系统性不足等问题,亟待实现从项目化到制度化的培训转向,并在制度供给、发展平台、培训网络、课程资源、专家资源、实践载体、协同机制等方面进行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的实践优化。  相似文献   

4.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职教教师的素质要求与普教教师有着明显的区别。职教教师与普教教师用相同的标准认定教师资格,不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建立独立的职教教师资格认定系统,制定专门的职教教师资格认定条件,设置职教教师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建立职教教师资格年审制度,是优化职业院校教师队伍、促进职教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需要专业化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确立职业院校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构建职业院校教师外部专业化和内部专业化的结构体系,改革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的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在职教育和名师教育阶段培养培训体系,加强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的内部保障和外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6.
教育部明确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不低于50%,并提出具体认定标准。在分析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指出要建设货真价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必须改革职业院校的办学评价体系,建立教师同行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7.
季敏 《成人教育》2015,35(3):48-50
参与企业实践是职业院校教师跨界的应然走向,不仅可以克服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学科化的弊端,有利于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双师化,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还可以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职业教育公共服务质量,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职业院校、教师和企业要充分地认识到教师企业实践对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与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要建立健全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法律法规,推进职业院校校企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8.
在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中,职业教育中的教师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至关重要.文章从我国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阻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原因,并从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和专业化培养体系、完善职业院校在职教师培训和实践锻炼机制、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发展政策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采用以现代学徒制为基本培养制度的校企双元培养模式,需要建立起相互协同的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和企业教师队伍。当前,企业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院校教师的生产实践能力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两块短板”,也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建设职业教育教师学院,是提高企业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措施;建设企业职教教师流动工作站,是提高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措施。在提高专兼职教师个体素质的基础上,提高“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协同工作能力是“双师型”教师培育工作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0.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针对职业院校专业化发展水平低的问题,通过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的研究,提出构建“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培训体系”解决方案,即研究制定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标准,根据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职业院校教师培训需求,设计实施职业院校教师培训项目,促进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1.
"双师型"教师在职业院校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院校也更加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目前的"双师型"教师的队伍建设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从"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界定、队伍结构、素质要求、认证机制、培训制度、考评机制六个方面所出现的问题做出了阐述,并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希望能为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有一套非常严密的体系,联邦、州政府制定相应的教师培训标准,州政府设立的教师进修学院进行具体的执行,既重视教学理论的进修,又重视实践进修,这对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我国应确立教师培训标准,建立系统的独立于高等院校教师的培养体系;充分利用专业师资培训基地,建立教师的继续教育机制;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培训队伍;设计系统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师培训内容。  相似文献   

13.
职业教育教师是职业教育发展和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制定科学、完善的职业教育教师政策体系对于促进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的职业教育教师政策文本可以发现,我国已建立起包括综合性政策、资格与聘任政策、培养培训政策和薪酬与奖励政策在内的职业教育教师政策体系,为提升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素质、促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明确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要求、更新聘任政策、建立政策评估机制,是职业教育教师政策是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教师政策体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缺乏规范统一的评定标准、培养培训机制不完善、考核与激励制度不健全、忽视教师个体需求与发展等现状问题,从人的全面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关联入手,遵循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提出规范资格评审标准、完善高职教师教育体系、健全考核与激励制度、注重"以人为本"管理等措施,以促进"双师型"教师实现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站在新的认识起点上,首都职业教育改革已进入到攻坚阶段,迫切需要解决基础能力薄弱、功能定位不清晰、体系不健全、机制不顺畅等关键性问题。为此,"十一五"期间,北京市以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为依托,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促进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要,推动职业教育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6.
发展良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办好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国家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逐渐形成了较完备的具有"顶层设计"意义的制度安排,如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标准化、实施教师到企业实习制度、加强教师培养培训等。为进一步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应继续创新和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比如:实施认证与分级制度、进一步完善兼职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的相关制度化建设以及加强职业院校校本层面的制度安排等。  相似文献   

17.
姚丙申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6):232+256-232,256
我国《“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强调要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实施“青蓝工程”、“技师培训工程”,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结合我院师资队伍建设情况,从几个方面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模式等方面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相似文献   

18.
"十二五"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近日启动,这是在"十一五"基础上,适应北京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提升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培训体系建设的又一举措。  相似文献   

19.
现代职业教育呼唤"双师"教师队伍建设,但是职业院校建设专任"双师"教师队伍和兼职"双师"教师队伍都遭遇困境。职教"双师"教师标准尚未明确、职业院校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作用被误解和企业的主体地位没有实现是职教"双师"教师队伍建设失败的根源。重新定位政府、行业、职业院校和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功能,政、行、校、企等"四方协同"构建职教"双师"教师人力资源体系是当前职教"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的出路。  相似文献   

20.
波兰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历史悠久,已经建立起初级职业教育与培训和继续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建立了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制度。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着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可借鉴波兰经验,更好地开展教师队伍培养与培训,从而为职业教育良好发展提供保障。一、波兰职业教育沿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