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女子高等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历史长河中,女性处于受歧视的地位,她们的知识与经验未受到尊重,现有的中国高等教育史方面的著作也未能客观地反映女子所受高等教育的情况。事实上,中国古代确有女子高等教育存在,并且有其独特的施教体系和课程内容。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女性的觉醒,中国女子高等教育开始了其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
妇女教育的发展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妇女教育的发展和现状 (一)主要成就 任何一个社会,妇女受教育的程度总是与她们所处的社会地位相联系。在中国悠久文化教育传统的许多典籍中,也有关于女子教育的记载。但是,在信奉“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受教育是男性的特权,广大女性长期被排斥在学校教育大门之外。近代以后,中国女子学校教育有一定的发展,妇女界也开始觉悟,逐  相似文献   

3.
浅谈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在世界女子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美国社会发展急需大量的高级人才是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因、政府对女子高等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界不断总结女子高等教育经验并改进女子高等教育进一步促进了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美国文化的包容性使男女平等的观念更易深入人心为男女平等受高层次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广大女子的积极争取与良好配合是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经验对于当今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妇女在封建的男权社会里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近代以来,随着东西方联系的日益加强,女子教育开始受到重视,并开办了一系列的女学堂。妇女的地位也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改变。  相似文献   

5.
自中国进入父系社会之后,女子的社会地位日趋低下,几近沦为男子的附庸和玩物,女子的教育活动也为"吃人的礼教"所束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根深蒂固,导致中国千百年来无女学,直至鸦片战争。这场战争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叩开了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的大门。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教会女子高等教育的早期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中国教会女子高等教育的早期发展吴琼中国教会女子高等教育,是指基督教会及天主教会在中国(主要指大陆)所办理的女子高等教育。它包括教会女子大学中的教育,也包括其他教会大学中的女子教育。中国教会女子高等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既为中...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经历了漫长封建社会的国家,妇女在封建家长制的男权社会里只是一个陪衬,她们只能忍辱负重,牺牲自我,因此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发展历经坎坷,但正是不同时代有识之士的呐喊,才使得妇女的教育问题举步维艰地前进着,妇女的地位也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提高。  相似文献   

8.
世界第一部系统的女子教育专著韦石一在人们的心目中,欧美国家颇有尊重女权的传统,他们对女子教育的论述也发表较早。例如,古希腊的教育理论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徒二人,都主张改良女子教育。他们针对雅典女子地位低下的状况,倡议“男女六岁之前,受同一教育”。亚...  相似文献   

9.
晚清至1927年为中国女子职业教育滥觞与初步发展时期,女子职业教育体系得以初步建立。受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女子职业教育迈出了艰难而又令人鼓舞的一步,为以后女子职业教育发展铺平了道路,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晚清时代,中国女子受教育问题得到社会普遍关注,很多女子甚至走出国门接受教育,推动了女子留学事业的发展。本文就晚清女子留学兴起的原因作了初步的探讨,对其发展以及对中国女界乃至整个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作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现代女子教育除传统的家庭教育之外,还有教会女子学校教育、太平天国女子社会教育、清末女子学校教育、民国时期女子学校教育与新民主主义时期根据地女子教育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女子教育的目的各不相同。从维护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到培养具有一定文化修养和较高政治素质的妇女干部,提高和改善广大妇女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使之为争取民族解放、社会解放、妇女解放做贡献,中国近现代女子教育的目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女子教育观不仅影响着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和女性地位的提高,更是关系到国家的生存和稳定。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观大致经历贤妻良母教育观、女国民教育观和男女平等教育观三个阶段。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观嬗变路径为:社会舆论对女子教育观进行导引、学制将女子教育观制度化、办学实践把女子教育观落地生根。社会舆论、学制、教育实践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共同推进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观迭代发展。  相似文献   

13.
女子教育,尤其是女子高等教育,是文化变迁的寒暑表。清朝末期,女子教育和女子高等教育在争议中萌芽;教会女学首开中国女子受学校教育之风,更是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肇基者。民国初期,女子教育和女子高等教育经历了从两性双轨制到混合双轨制的演变;"五四运动"前,中国政府一直无视女子高等教育;"五四运动"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才真正起步。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教会女子大学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成为我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先驱。  相似文献   

14.
女子教育,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对女子教育的论述,从理论上形成了自己的女子教育观和完善着整个生活教育学说;他对女子教育的推进和实验,在实践中为中国女子教育探索着发展途径,使中国女子教育跨进新的历程。为此,探究其女子教育的主要观点,明晰其女子教育观的发展过程,进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其女子教育的理论实践作出分析和评判,既有助于教育理论宝库的丰富,更有鉴于现时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女性观和女子学校教育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产物。其发展特点既受西方女性观影响,也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变革有密切联系。中国近代女性观和女子学校教育互动影响,在中国女性观与女子学校教育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并对今天的女性观与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走向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古往今来,两性婚配皆为世人所重,配偶的选择是缔结婚姻的必经之路。中国古代女子的择偶标准大多遵循门当户对,历史演进至唐,除南北朝就已根植社会的门第标准外,"才子佳人"婚恋模式逐渐为时人所尚。其一,唐女子生活在门荫与科举彼此消长、开放风气与传统观念羁绊的社会实践中,引发激烈思维冲击;其二,女性受开放唐风影响,接受更广泛的受教育机会,文学素养的提高促使其更乐于选择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侣,"我悦子容艳,子倾我文章",琴瑟和鸣;其三,唐女子财产继承的法律认同及与本家的情理联系提升其婚姻生活地位。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后期英国“白领女性”的兴起是英国现代化进程中妇女社会化的结果。一方面她们进入原属于男性的职业领域,改变了传统的女性形象,提高经济能力;另一方面又处于该行业的从属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女子教育的发展不仅为女性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受教育机会,提高了她们文化素质,增强了职业竞争能力。同时女子教育保留了性别教育的模式,重建女子在行业中的劣势地位。因此,通过教育,提高女子的文化素质,建立性别平等的社会意识是解决两性不平等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妇女在封建男权社会里没有受教育的权利。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力作用下门户洞开,随着东西方联系的日益加强,女子教育问题开始受到重视。早期维新派对传统的女子教育观进行揭露和批判,并鼓吹新的女子教育观。就早期维新派的女子教育思想进行探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早期维新派在女子教育问题上的观点、贡献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建国后我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引言马克思言:“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教育,或受教育程度,作为女性参与社会的能力基础和发展潜力,是衡量女性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也是对女性社会地位其他方面具有重大影响的制约因素。因此,女子高等教育问题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人们越来越关心的领域。我国女子高等教育发端于20世纪初期。确切地说,从1919年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改为  相似文献   

20.
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倡导的是男尊女卑,对女性强调的是三从四德。封建经典《女诫)说:“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女人卑而不高,弱而不强……盖女乃神道,以柔顺为主,卑弱者,女德之先务也。”在上述思想的引导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大多被写成是美丽而柔弱的。这些作品赞颂的是女性的娴淑贤惠,安份守节。在以男子为中心的封建社会中,女子总是处于从属的地位,是男子的附庸。女子处于被遗弃、受凌辱的地位。也有一些作品写了女子的叛逆,但这些叛逆一般都有软弱性、妥协性和悲剧性。在上述作品中表现出一种男强女弱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