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三十年代的《申报·自由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2年12月1日,《申报》副刊《自由谈》改组,由刚从法国回来的黎烈文接任主编。自此,《申报·自由谈》革故鼎新,在编辑方针上实行改革,并且在社会上掀起了继《新青年》后的又一散文写作新潮。其后,仿效此法的刊物无数。致使1933年被称为是“小品文年”,1934年被称为是“杂志年”。同时,改革后的《申报·自由谈》包容兼蓄,不仅使左翼作家有  相似文献   

2.
《益世报》1915年创办于天津,至1949年在大陆停刊,“是中国近现代具有广泛影响的全国性重要报纸,与《申报》、《大公报》、《民国日报》一起,被人们并称为旧中国四大报”。1946年10月16日沈从文接编《益世报·文学周刊》,至1948年11月8日停刊,这是沈从文编辑时间最长的一个副刊,也是他编辑的最后一个副刊,不仅融汇了他丰富的报刊编辑经验,同时也更进一步寄托了他对文学的种种希望。  相似文献   

3.
经郁达夫介绍,鲁迅1933年初开始为《申报·自由谈》栏目撰稿并将1月底至5月中下旬的投稿编入《伪自由书》中集结出版。不同于《伪自由书》前言中的简略记载,在鲁迅正式投稿前与最初投稿时曾与郁达夫有过一段频繁的互动。同时经郁达夫引荐,鲁迅与时任《自由谈》主编的黎烈文相识并频繁有书信往来。这些都为鲁迅持续投稿《自由谈》提供保障,成为日后集结出版《伪自由书》必不可少的契机。此外通过对鲁、郁、黎三人互动关系的爬梳也可以为《鲁迅日记》中一些因记载简略导致的悬念提供解答。  相似文献   

4.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久的报纸,其副刊《自由谈》在同时期同类副刊中历时最长。《自由谈》前后更换主编11人。随着社会的变迁,加上主编者政治、文化倾向的差异,各人主编的  相似文献   

5.
《华德焚书异同论》是鲁迅后期杂文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写于一九三三年六月二十八日。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七月十一日《申报》副刊《自由谈》,后由作者编入《准风月谈》。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是通俗小说家人才辈出的时代,这些小说作者通过传媒、社团等公共交往网络相互联结。编辑、作者之间以传媒为中心的公共交往网络的形成,为他们编辑刊物、发表作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他们所成立的文学团体,并无明确的宗旨和严密的纪律,但在团体活动中,他们也分享相近的价值观,并使这种友谊性质的交往网络成为了保证他们编辑和创作事业获得成功的重要基石。周瘦鹃主编时期的《申报·自由谈》作者群体的交往,是这一时期通俗文学创作群体公共交往网络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大公报·文艺副刊》创刊时,由沈从文主编。作为一名出色的作家和编辑,沈从文借助《大公报·文艺副刊》充分体现了自己的文学主张,也为《大公报》的副刊发展带来一股清新之风。这种成功的编辑实践,为我们探讨传媒时代文学的生存空间、文学与传播媒介的关系等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申报·自由谈》是中国近现代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文艺副刊。况周颐晚年移居上海,卖文为生,积极挥墨于报刊这种新型媒体,在其生命的最后三年(1924-1926)里,他于《申报.自由谈》上发表词作30余首。这些词作以题画、咏物、酬赠为主,亦庄亦谐,艺术精湛,雅俗共赏,体现出况周颐词的最后辉煌与深远影响。况周颐逝世之后,《申报·自由谈》刊载《况蕙风先生外传》、《况蕙风遗稿》以志纪念,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况周颐及当时的世风人情,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9.
周瘦鹃于1919年5月受聘于《申报?自由谈》,为特约撰稿人,即时为《自由谈》开辟多种专栏,使这一副刊版面焕然一新。其时正值"五四",他及时报道上海"三罢"浪潮,爱憎分明地撰写有关"五四"题材的小说。1920年4月他正式就任《自由谈》主编,在副刊上亦注重以短小精悍的政论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为广大市民代言。在声誉益隆中他又成为主持多种文艺刊物的名编。他殚精竭虑,标新立异,力争使自己所编的刊物成为通俗文学期刊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爆发的前夕,以写《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和《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而蜚声中外的陈子展先生,有一次与文坛新秀唐弢论及《申报·自由谈》时,曾说过这样一番很耐人寻味的话:如果要写现代文学史,从《新青年》开始提倡的杂感文不能不写;如果论述《新青年》以后杂感文的发展,黎烈文主编的《申报》副刊《自由谈》又不能不写,这样才说得清历史变化的面  相似文献   

11.
报纸作为后人观察当时人们生活的一个窗口,报纸广告是其中极具社会学研究价值的一个视角。以旧上海时期的中国名报《申报》的副刊《申报自由谈》1933年所登载的广告为个案进行分析,剖析在新旧文化、中西文化交融汇合时期中国人的心态及当时的社会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况周颐寓居上海,在其生命的最后三年里(1924—1926),他发表39首词作于报纸副刊《申报·自由谈》上,其中37首未收入刊印的个人词集,是他的散佚词作,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辑录、考论《申报·自由谈》上刊载的况周颐晚年的佚词,有利于我们全面了解蕙风词创作,促进对他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唐弢先生在《琐忆》一文里说到一段文坛掌故:“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之间,鲁迅先生经常在《申报》副刊《自由谈》上写稿,攻击时弊,为了避免反动派的检查,他不断更换笔名。我当时初学写作,也在这个副刊上投稿,偶尔写些同类性质的文章。我的名字在文艺界是陌生的,由于产量不多,《自由谈》以外又不常见,那些看文章‘专靠嗅觉’的  相似文献   

14.
唐弢先生在《琐忆》一里说到一段坛掌故:“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之间,鲁迅先生经常在《申报》副刊《自由谈》上写稿,攻击时弊,为了避免反动派的检查,他不断更换笔名。我当时初学写作,也在这个副刊上投稿,偶尔写些同类性质的章。  相似文献   

15.
李勇军 《快乐阅读》2023,(12):20-23
<正>就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而言,可谓“一部鲁迅创作史,半部中国期刊史”,鲁迅主编或参与创办的刊物,从《语丝》《奔流》《萌芽》等直到他晚年时的《文学》和《译文》,可谓不胜枚举。这还不包括他作为重要作者的《太白》以及《申报》副刊《自由谈》等。但是,创办《莽原》周刊,对鲁迅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董大中先生认为,这是鲁迅一生编辑生涯的真正开始,也是他“培养和团结一大批新生写作力量的重要阵地,同时催生了鲁迅自己不少好文章”。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自由谈》副刊在黎烈文的变革下成为中国杂文创作的大本营,它与鲁迅关系密切。鲁迅《自由谈》时期的杂文创作内容包含了“统治”、“文人”、“革命”、“希望”等主题,而且表现了“创作观念的成熟、创作手法的突破、战斗色彩的强化”等艺术特征。他们的相互影响也带来深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自由谈》副刊在黎烈文的变革下成为中国杂文创作的大本营,它与鲁迅关系密切。鲁迅《自由谈》时期的杂文创作内容包含了“统治”、“文人”、“革命”、“希望”等主题,而且表现了“创作观念的成熟、创作手法的突破、战斗色彩的强化”等艺术特征。他们的相互影响也带来深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台湾报纸第二文艺副刊的产生源于向大众靠拢,加上近年来报业处境艰难,为求生存而迎合市场需求。因此,副刊编辑倾向刊登与大多数读者生活相关的资讯和文章,选择话题性及趣味性强的主题,并大量向读者征稿,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提升阅报率。《联合报》双副刊——《联合副刊》持续为纯文学的推广而努力,《缤纷》则定性为"生活化的文艺副刊";《中国时报·浮世绘》不断延伸《人间》"怀抱社会,关怀土地"的触角;《自由时报·花编》逐步分担了第一副刊《自由副刊》所背负的市场扩编功能。实践证明,双副刊模式是台湾报纸文艺副刊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19.
《现代》杂志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上海短暂文化虚空中最早出现的一份极富影响力的大型文艺刊物,它的成功离不开编辑与发行者的商业眼光与运作能力。其中,名人效应的追求、受众为本的理念、优秀广告的策划使《现代》销路畅旺,为现今举步维艰的纯文学期刊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0.
小引《言论自由的界限》,是鲁迅1933年春天发表于《申报·自由谈》的一篇杂感,说是三年前的新月社诸君子, 很像“并非要打倒贾府,倒是要贾府好”,而骂了几句主子,便被塞了一嘴马粪的焦大,因为“他们引经据典,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