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媒体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60年代末,美国掀起了“视觉素养运动”(Visual Literacy Movement),这个时期虽已有数个儿童观看电视的课程计划,但并未推广。此后,媒体素养教育逐步获得重视。1980年后,具有示范性的电视教育课程陆续推出。1989年,美国成立了媒体素养研究中心。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体素养”做了如下定义:媒体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2.
所谓媒体素养,就是指公众面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体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具体包括对媒体信息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创造和批评的能力.而青少年的媒体素养,主要是指他们对媒体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和选择,并从媒体中获得促进自身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教育信息技术》2014,(10):F0002-F0002
可道 媒体素养是一个人认识、评判、运用传媒的态度与能力,是指人们面对传媒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制造能力、思辨性反应能力等。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具备思辨与产制资讯的能力,可以以批判性的角度去解读媒体信息。随着新媒体不断涌现,媒体素养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4.
高校教师媒介批判能力与教学运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媒介产品迅速扩张和媒介手段广泛应用的时代,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迫在眉睫,媒介素养教育中高校教师的媒介批判能力尤为重要。媒介批判能力在内涵上与媒介批判思维是有所差别的。高校老师的媒介批判能力在教学中的运用体现为解释能力、交流能力、批判知识、批判技能及教学反思能力,探索并形成适合培养媒介批判能力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媒体信息的自我辨识能力和影响、改善媒体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新媒介素养教育以培育理性媒介观为核心。实践新媒介素养教育应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充分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从内容、道德、伦理层面引导公众理性地认识人与媒介的关系;新媒介素养教育应重点培育公众的新媒介使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媒介交往能力;新媒介素养教育应从国家、家庭、学校、社会四个层面开展有针对性地培育。  相似文献   

6.
简论媒体素养对未成年人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媒体客观上承载着多元文化价值的传播功能,由于我国未成年人媒体素养普遍缺乏,从而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形成极大的冲击。为此,应健全未成年人媒体素养教育实施的保障制度,加强媒体素养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媒体素养教育实施网络,开展多种形式的媒体素养教育实践,倡导媒体形成自律联盟,从而提高未成年人的媒体素养,培养未成年人合理看待媒体信息的能力,以及有效获取、分析、评估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铁海玉 《贵州教育》2007,(6):26-27,31
媒体素养是传统素养(听、说、读、写、算能力)的延伸,通过媒体素养教育使学习者具有使用、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体讯息(包括印刷和电子文本)的能力,成为一个具有媒体批判自主性的公民.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媒体迅猛发展环境下,媒体素养已成为当代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从高校思想教育角度来看,媒体素养具有深刻的内涵,大学生媒体素养的培养十分必要。高校应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应对能力和发展能力,增强他们的媒体素养。  相似文献   

9.
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化媒体以新的传播机制,对信息传播格局带来影响,并对现实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社会化媒体的传播特点,也对公众、传媒业者以及政府机构与官员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公众来说,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应该包括媒介使用素养、信息生产素养、信息消费素养、社会交往素养、社会协作素养、社会参与素养等。对于传媒业者来说,社会化媒体时代对他们的媒介素养提出的新要求包括,对社会化媒体的认识与运用能力,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数据与技术素养,在社会化媒体中"公"、"私"界限的把握能力等。对政府机构和官员来说,媒介素养不是简单的"应对媒体"的能力,而应该表现为对媒体角色、功能的认知及相应权利的保障,对社会化媒体价值的认知及对公众相应权利的保障,信息公开渠道的建设与保障,与媒体及公众的交流意识和能力。公众媒介素养、传媒业者的媒介素养以及政府机构与官员的媒介素养,这三者是同时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对于一个平衡的、积极的信息传播系统来说,三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0.
基础教育的迫切任务:媒体素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发展以及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使得具备理解、辨析及批判媒体信息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对青少年进行媒体素养教育是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我国媒体素养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应增强对媒体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丰富媒体素养教育内容,拓展媒体素养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的手段和目标——阅读,在E时代需要进行变革。在信息容量无限放大的今天,网络走进学生的生活,阅读对象和信息海量化、媒体化。现代媒体的阅读对象因其形式多样更易为学生接受。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E时代的阅读能力,教会学生在E时代去自主选择阅读对象,并养成甄别习惯和能力,将阅读积累最大化,阅读效果最优化,形成良好的语文阅读素养,最终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2.
媒体素养是新时代基层党政干部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重点围绕基层党政干部的媒体行为习惯、媒体运用状况开展。研究发现现阶段基层干部接触、选择、获取信息的意识和需求较强,但普遍存在新闻传播专业知识缺乏,认知与使用媒体素养不足的问题,需要通过开展媒体素养专题培训,强化实操实训,不断提高其媒体沟通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3.
自媒体环境给初任教师教研能力的提升带来了契机和挑战,有利于激发初任教师的教研热情,张扬初任教师的教研个性,促进初任教师的教研能力发展,也对初任教师的媒体与信息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初任教师教研能力的提升需要主体建构和客观支持合力实现。初任教师应巧用自媒体,及时积累科研资料;勤用自媒体,随时记录当下思考;善用自媒体,不断拓展交流平台。校方应利用自媒体为初任教师搭建教研知识学习平台,畅通教研问题交流渠道,打通教研专家指导壁垒。  相似文献   

14.
媒介素养是泛媒体时代人的一种技能,更是一种修养,媒介素养教育是全民的教育也是终身的教育。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养成与提高,对其成长有着决定人生走向的关键性和决定性作用。社会和学校都有义务和必要去搭建各种平台,帮助青少年接受甄别各种信息,掌握媒介素养能力,从而健康生存和成长。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6,(75):195-196
<正>在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移动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平台,它们带来的各种社会思潮、新闻信息铺天盖地,无孔不入,为国家社会治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面对媒体新格局带来的新挑战,领导干部必须深刻认识到媒体在执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适应媒体新时代的要求,提高自身媒体素养,增强善解、善用媒体的意识和能力,逐步提高"新闻执政"能力和水平。一、提高领导干部的媒体素养是时代的新要求媒体素养是指一个人认识、评判、运用传媒的态度与能  相似文献   

16.
媒体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和生产,以及思辨和反应的能力。它包括对媒体信息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创造和批评的能力;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和功能、建立对媒体信息的批判意识、提高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学会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为个人成长服务等。今天媒介素养已经成为一场全球性运动,媒介素养教育在许多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中小学校课程体系内,已成为一种终身教育。而我国的媒介素养研究及相关教学还是空白,这种状况亟待改善。  相似文献   

17.
媒体素养教育目的经历了保卫菁英文化防御大众媒体、欣赏通俗文化、解密意识形态、赋权等范式演变。我国媒体素养教育的意义在于:媒体文化全球化中的本土文化保护,提高对媒体的辨识能力,近用传播媒体来表达与交流,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8.
远程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教师的职业能力起着关键性作用。智慧型远程教育教师需要提升职业素养,加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并将这种能力用于教学设计、教学管理、教学媒体的开发和教育技术的掌握以及学习支持服务之中,以更好地满足在职成人学员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相似文献   

19.
网络问政是我国民主建设进程中的热点问题,通过借鉴《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并进行修订,并构建了网络参与中的公民媒体素养胜任力指标体系,为提升我国公民媒体素养的水平与网络问政能力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大学生拥有并使用自媒体已是普遍现象、网络已成为他们获取信息主流渠道、表达情感和获取资讯是其使用自媒体的重要用途;高职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存在着利用自媒体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对媒体信息的选择娱乐化和碎片化、对媒体信息的辨识能力有待提高、缺乏正规的媒介素养教育等问题。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围绕媒介素养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媒介素养教育网络、大学生要实现自我教育和主动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