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起点和支柱,也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分析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孝"意识现状,构建基于孝文化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打造具有孝文化深厚底蕴的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充满孝文化氛围的育人环境,对于培养高质量护理专业人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孝具有文化、伦理、教育、政治等多重内涵,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结构。其基本意义在于孝顺父母尊敬亲长,这构成以孝为本的理法规范要求。对父母"孝"的情感的扩充和延展,形成儒家传统中的祭祀祖先的"家-国"集体无意识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孝文化是儒家仁爱伦理的底线,孝伦理是东方人伦所止的身份规范,孝心理是由家及国的人伦扩展,孝政治是君子齐家治国的基本前提。反思现代文化的西式建构模式,我们应对中国孝文化结构的发生、发展与中国先秦社会家庭组织的类型结构、地位形态加以认真审理,重建现代人类社会的精神支撑,才能对孝文化对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意义有正确的诠释。  相似文献   

3.
孝具有文化、伦理、教育、政治等多重内涵,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结构。其基本意义在于孝顺父母尊敬亲长,这构成以孝为本的理法规范要求。对父母“孝”的情感的扩充和延展,形成儒家传统中的祭祀祖先的“家-国”集体无意识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孝文化是儒家仁爱伦理的底线;孝伦理是东方人伦所止的身份规范;孝心理是由家及国的人伦扩展;孝政治是君子齐家治国的基本前提。反思现代文化的西式建构模式,我们应对中国“孝文化”结构的发生、发展与中国先秦社会家庭组织的类型结构、地位形态加以认真审理,重建现代人类社会的精神支撑,才能对孝文化对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意义有正确的诠释。  相似文献   

4.
孝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文章论述了孝伦理的产生及嬗变,运用了辩证分析的方法,剖析了传统孝伦理的合理内核及其扭曲,并指出了作为社会伦理观念的孝伦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意义及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永强 《教书育人》2013,(18):57-59
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起点和支柱。但是,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孝德在当代逐渐消解,在人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在学校教育中也普遍存在孝德教育缺失的现象并由此引发许多负面问题。挖掘传统孝文化的教育意蕴,重构充满孝与感恩意识的德育,在今天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段绪春 《考试周刊》2009,(5):188-189
我国孝亲文化源远流长,孝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的美德。但由于政治、经济、家庭结构及各种文化的影响,孝意识正被国人渐渐淡忘,所以重提孝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孝的内涵、孝教育的意义及孝教育途径三方面进行了论述,希冀孝教育能够落在实处。  相似文献   

7.
"孝"是中国文化中最悠久、最基本、最重要而且影响最深远的传统伦理观念之一.在传统"孝道"形成的过程中,孔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孔子在继承了春秋以前孝道思想的基础上,针对时代的变化,把孝和礼结合起来,孝的含义由宗族伦理向家庭伦理转化,并使孝从以宗教意义为主转化为以伦理意义为主,使对父母的孝成为一项重要的个人道德修养,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8.
夏瑜 《华章》2014,(27)
孝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中国文化之根,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是在中国数千年历史演变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而备受推崇。研究孝文化对于全面深入把握中国文化、儒家文化的本质,对于正确继承祖国传统文化遗产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从孝的解析、传统孝文化的演变、内涵、孝作用的两重性入手,进而延伸到当代孝文化的培育,寄希望能在推陈出新的基础上弘扬孝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孝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伦理道德的基石,也是贯穿于中国社会家庭关系的一条主线。从古至今,中国社会几经变迁,但孝文化所规范的不可分割、不可倒置、不可否认的生养继承位序关系,所彰显的感恩父母和与人为善的大爱理念,却从未发生过动摇和改变。本文从"孝是儒家人文生命构成的逻辑起点,《弟子规》是践行儒家孝文化的最好规范,以《弟子规》为参照重建中国社会孝文化"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传承和弘扬孝道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肯定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基础上,从大学生伦理道德缺失表现入手,分析了伦理道德缺失原因,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和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伦理道教育的缺失,最后提出在全国高校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1.
对中西养老模式的对比研究,旨在使中国在借鉴西方居家养老模式的时候,能以"文化自觉"为导向,以"和而不同"为原则,在"未富先老"的状况下探索一条能充分发挥"孝"文化优势的、更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之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特征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极其珍贵、极为丰厚的历史遗产。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区域性的民族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伦理文化。文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特质及影响进行探析,希冀激起关心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当代中国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透过西方传统文化的祛身性他者镜像,我们会不无惊奇地发现作为亲身性的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特质就表现在体贴精神上。以至于无论是无间尔我、视患如己、救人度己的中国古代的交往伦理观,还是互为感通、亲和共生的中国古代的生态自然观,抑或至为自然、亲密无间的男女两性观,无不植根于体贴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具有普遍的伦理价值取向,围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中国传统伦理观中存在着儒道分野的现象,儒家伦理观和道家伦理观的人性论、人生观、本位观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也使得儒家和道家思想对围棋对个体的功用、围棋与社会关系、围棋的品格评价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中国早期电影和家庭伦理剧之间的关系入手,进而说明了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中国电影不应忽视具有民族特色的家庭伦理剧.  相似文献   

16.
“伦理法”是相对于中国传统法文化而言的,即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特质为“伦理法”。但“伦理法”的概括,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外延与伦理的外延全部重叠,而是就其总体精神而言,中国古代法受着伦理道德的支配,从而成为伦理的附属物。其主要表现为:立法的道德化、司法的道德化、实现法律价值取向的道德化。  相似文献   

17.
讲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五四”时期批判孝道是解放思想、提倡民主的需要。讲孝道可使家庭美德发扬为社会公德。有良好家庭道德陶冶 ,在社会上自能尊老爱幼 ,敬业乐群 ,遵纪守法 ,对安定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人民调解制度进行深层次分析,它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并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一直发挥重要作用的原因,不能不涉及它的伦理文化基础问题。儒家理论文化的长期浸润和影响,使得中国成为一个“礼仪之邦”式的“道德大国”,传统的伦理精神养成了中国人习惯和善于从道德上论是非、解决纠纷和争端的思维定式,为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完善提供了深厚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文化演进中渐趋形成了富含自身体征的思想伦理传统,它稳固地植根于华夏民族的气质、性格、品行中,并体认、积淀、传承在炎黄子民的生命血脉中.即使在当下,历经批判、扬弃、创造、演进的道家文化的道德伦理智慧,依然对于人类社会的素质提升蕴藉着重要的普世价值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的伦理文化和道德精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父慈子孝、兄爱弟悌的家庭责任伦理;修己安人、仁者爱人的人际责任伦理;重义济世、敬业乐群的职业责任伦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伦理;民胞物与、爱惜万物的环境责任伦理等责任伦理思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弘扬中华民族的责任伦理思想,强化责任伦理意识,这实际上是修整人的心灵秩序,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和道德自律精神,提升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道德精神支撑和责任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