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自我评价在教学实习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实习中师范生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师范生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内化,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及时反馈,促进师范生评价能力的提高。师范生应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四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评价过程是由自我观察,自我检查,自我评定和自我强化等一系列连续的循环往复的步骤组成。  相似文献   

2.
试论师范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自我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孝红 《教育探索》2008,(10):21-22
师范生肩负着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更应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师范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自我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师范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自我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主意识和自我激励、自我定向和自我引导、自我发现和自我探索、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自我建构和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3.
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师范生的心理素质结构及师范生对心理素质具备程度的自我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师范生的心理素质的基本结构由五个因素构成,分别为职业道德和自我完善素质、业务能力素质、人际沟通素质、智能素质和精神素质。(2)师范生对于心理素质的自我评价普遍较低,说明师范生的自我效能感较弱。其中相对较强的是职业道德和自我完善素质以及人际沟通素质,而较弱的是业务能力素质和智能素质。(3)师范生认为自身心理素质难以得到有效提高的原因是: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以及学与用的脱离。要切实提高师范生素质,需从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多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新形势下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各种具体的社会领域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建立起心理上的联系,它反映在群体活动中人们相互之间的情感距离和相互吸引与排拒的心理状态。本文所研究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在其身边各种社会领域里与人交往过程中所建立的各种联系纽带。  相似文献   

5.
论学校人际关系与管理柴万发,任昌荣学校人际关系的管理主要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进行人际关系管理时,学校领导者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一)帮助教师调节社会认识和自我认知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立足于对社会和自我的认知上。所谓社会认知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  相似文献   

6.
采用自编素质调查问卷对重庆某高校492名大学生从人际关系、自我结构、性格等8个维度来探讨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状况及其对文化素质的影响。研究发现:1.大学生在适应、自我结构、性格结构、人际关系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且在不同性别、年级和户籍间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2.非智力因素是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状况和文化素质满意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回归分析表明,人际关系、主动提高自己、需要层次和生活目标对文化素质有直接或者间接的预测作用。3.非智力因素得分高的大学生更多参加培训,选二专,去图书馆等。 4.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应该从小做起,并从学校、社会、个人和家庭方面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7.
萨提亚倡导的“一致性沟通”模式是关注“自我、他人与情境”三方面和谐互动的模式。青少年问题大多源自困扰的人际关系,要建立满意的人际关系,拥有一个和谐共融的情感位置,需要有一个表里如一的沟通姿态和高自我价值感,而这需要在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中获得。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团体辅导,注重人际互动的演练情境,着眼于人性中的积极方面,寻求“一致性沟通”学习,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提供有效帮助和指导。  相似文献   

8.
儿童的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调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9.
经济生活里的诚信问题,是全社会所瞩目的问题。要使诚信成为可能,找准现实的切入口非常重要。诚信既有社会规范方面的支持,也有人性内在的支撑,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于内在的方面,应该激活人性中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因子。因为人是社会的人,始终处在动态的人际关系中,而且其角色也是相互变动的,这是企业经营应该具有的自觉。  相似文献   

10.
人际关系和待人处世的传统伦理北京大学金可溪人们的一切活动,无论是工作、生产、学习,或者是外出旅游、娱乐,或者是在家休闲、待客,都要与别人相处,发生人与人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在社会学上,称之为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状况,是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建立团...  相似文献   

11.
哈贝马斯对康德伦理学的继承和超越体现在三方面:首先,从理性到交往理性。他们都在理性的基础上建立道德的普遍性原则,但康德的理性是个体理性,而哈贝马斯则在语言哲学的范式里建立了交往理性。其次,从主体性到交互主体性。这突出体现在“自我同一性”问题上。在哈贝马斯那里,自我同一性已不再是康德式的孤独主体的自我反思关系,而是主体间的彼此承认和相互认同关系。再次,从先验性到程序性。康德用先验性的理性来证明道德的普遍性。哈贝马斯认为。理性是任何商谈、论证都必须满足的合理程序。是一个程序性的概念。  相似文献   

12.
郭桂容 《教育探索》2011,(12):88-89
教育实习作为师范教育的一个核心环节,是培养师范生具备独立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手段.针对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教育实习中存在的政策、时间、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政策;延长实习时间;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强化实习管理;建立科学的教育实习评价体系;培养师范生自我反思的能力和习惯等举措可以提高教育实习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师范生职业价值观调查的分析研究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章通过对优秀师范生的抽样调查,从自我成长取向,自我实现取向,社会互动取向,经济取向,尊重取向等五个方面比较全面地概括出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总体特点,提出了优化师范生素质结构,着力教师角色的塑造,找准师范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维 《华章》2012,(29)
研究结果表明,综合性大学师范生职业价值观因子的重要性排序依次是:经济报酬、人际关系、家庭影响、社会价值、个人愉悦、地理环境、个人发展和成就声望.与非师范生相比,师范生更注重经济报酬因子,而非师范生则更关注人际关系及社会价值因子.综合性大学师范生与非师范生都认可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报酬因子,而不认可其个人发展与成就声望因子,但师范生更认可教师职业的个人愉悦因子.  相似文献   

15.
高校师范生教师气质培养具有适应教师角色的自我修养价值、提升未来师范力量的教育价值,以及引领世俗风气的现实社会价值。师范生教师气质包括才气、灵气、大气和生气等几方面的内容,高校可以通过增加实践环节、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等途径来培养师范生的教师气质。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也文 《文教资料》2008,(36):195-196
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必然碰到、必须面对的根本问题之一,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肯定自我价值,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需要.而今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与人交往比较被动、拒绝与他人交往、交往面狭窄以及缺少经验和技巧等问题,这就要求大学生们改变自我,针对问题寻找适宜的解决对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人际交往环境,这才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  相似文献   

17.
教师自我表露教学效果的跨文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80名美国和509名中国师范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教师自我表露教学效果问卷》调查和比较中美师范生对教师自我表露教学效果的理解。结果表明,中美师范生认为教师自我表露有助于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对学生的学习具有积极的作用,并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在"师生关系与师生交流","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参与"三个维度上,美国师范生的得分均显著高于中国师范生。建议在我国教师教育和培训中,注意引导师范生的自我表露意识,建议教师使用积极的自我表露,尽量避免消极的自我表露,采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自我表露,并控制自我表露的时间和内容,意识自我表露的数量,真正发挥自我表露作为教学工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1 039名师范生作为研究样本,利用建立的预测模型对其数字公民素养水平的预测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预测结果显示:师范生的数字公民素养水平与其个人背景情况、网络自我效能感以及整合网络的技术性知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师范生所具有的网络自我效能水平以及整合网络的技术性知识水平是其数字公民素养水平的有效预测因子。预测结果为有效提升师范生数字公民素养水平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9.
师范生"同课异构"训练模式,以差异性的对比和反思为基础,以不同的课例呈现形式为研究载体,为师范生教学研究和教学反思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途径。文章探讨师范生教学能力自我诊断的意义和程序,通过对教学设计、教学技能和课堂教学等方面的自我诊断分析,提出促进师范生教学能力提升的自我诊断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由于师范生本身的个性缺陷和缺乏有效指导等原因,顶岗实习支教师范生人际关系存在着沟通障碍、拉帮结派、眼高手低等问题。构建顶岗实习支教师范生和谐的人际关系,高师院校必须重视岗前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加强实习阶段人际交往的管理;实习学校也要正确理解和看待师范生;师范生个人自身更要注重良好的人际交往品质的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