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道德直觉论     
道德直觉是任何生命个体都具有的潜能。道德直觉不仅有利于道德知识的意会性体悟,也有利于价值结构的创造性建构,还有利于道德行为的自主选择。要培养道德直觉能力,就要注重道德经验的系统积淀,实现道德教育向生活与大自然开放,重视美育以提高审美能力,并培养道德学习主体的“虚静”心态。  相似文献   

2.
论道德直觉     
本文报出道德直觉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道德认识方式和道德认知能力,阐述了道德直觉的特点及其在道德认识活动和道德行为选择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论道德能力的构成要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能力是人的一种特殊能力,它既是思维能力,又是实践能力。道德能力由道德认识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道德践履能力、道德直觉能力和道德创造能力等要素构成,各个要素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  相似文献   

4.
一、培养青少年道德思维能力的必要性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德育资源,其培养有利于青少年道德主体的建构和道德能力的形成,有利于他们走出面对道德生活复杂化的困惑,也是解决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不高的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论道德直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提出道德直觉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道德认识方式和道德认知能力,阐述了道德直觉的特点及其在道德认识活动和道德行为选择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主体道德教育是21世纪我国道德教育的必然走向。主体道德教育,在现阶段就是要培养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这包括自主选择意识、自主选择需要、良好的道德直觉、自主选择能力等。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道德判断理论一直遵循理性主义模式,主张道德判断主要通过推理和思考而得,然而近来一种新的理论——社会直觉模式对此提出了挑战,认为道德判断是由迅速自动的直觉所导致。传统的理性模式较多地描述了道德推理,注重的是道德判断中认知的意识层面,忽视了道德情感的作用。社会直觉模式提出了道德直觉和情感是道德判断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承认道德推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负面道德经验在学校德育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人认为负面道德经验会对学生的道德成长产生消极影响,因而在实践中采取回避或拒斥的态度。负面道德经验一旦被课程化,就会对学生的道德成长发挥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发展学生处理负面道德经验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学会适应真实的道德生活世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正面的道德经验;有利于学生进行道德反省。  相似文献   

9.
道德直觉与道德信仰的养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直觉使道德主体能够洞察道德信仰的本质和内涵,形成统一、稳定、持久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从而坚定对道德价值理想、目标和规范的信奉。道德直觉的整体性造就了道德信仰的完整性,瞬间决定性促成了道德信仰的直接性,“非逻辑性”暗合了道德信仰的本质性要求,无意识性促成了道德信仰的超越性。奠定道德信仰的基础、提供道德信仰的方法、坚定道德信仰的理想性是道德直觉促进道德信仰养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道德判断理论一直遵循理性主义模式,主张道德判断主要通过推理和思考而得,然而近来一种新的理论——社会直觉模式对此提出了挑战,认为道德判断是由迅速自动的直觉所导致。文章从道德判断、道德推理和道德直觉的概念入手,阐述了这两种模式的基本内容,比较了两种模式主要观点的差别,提出了借鉴两种模式对深化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改革的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马一浮为中国现代国学大师,现代新儒学创始人之一,1939年夏,马先生于四川嘉定乌尤寺创办“复性书院”,导引人群“复性”,书院之施设是马一浮先生学术思想的一次集中阐释。笔者拟就“复性”思想与现代西方文明之间的整合试作一商榷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有道德的人——当代心理学向科尔伯格提出的挑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观认为:道德理性的发展是成为道德人的关键,但是新的研究发现很多情境下道德认知发展阶段与道德行为无关。很多人认为自己是根据内心反应、本能或良心来做出道德决定的,并不是对道德情境做出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是什么赋予内心“正义感”的?何时、什么方式产生的?  相似文献   

13.
经济人道德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冲动与道德抑制的均衡构成经济社会的和谐。我国在体制转型期的精神文明建设中,要充分承认经济人行为的道德合理性,并以社会道德加以框定,这样才能培育出具有高度伦理素质的经济主体,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规范与自由:关怀生命的道德教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是一种充满紧张关系的双重生命体,时刻处于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个体生命与群体生命的伦理纠缠之中,他们需要道德规范来守护生命的自由发展.但在规范至上的传统社会中,道德规范获得了绝对化的权威地位,道德教育充满了精神生命对自然生命的蔑视与压制、群体生命对个体生命的支配与控制.在规范与自由之间,生命化德育强调的是群己相依、身心相宜的生命状态,以期从规范至上对生命自由的僭越中走出.  相似文献   

15.
在工程项目发包过程中,发包人与承包人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由于人的逐利性与侥幸心理以及信息不对称,导致了道德风险的存在,本文针对发包人在招标和履行合同过程中面临的道德风险.提出风险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伦理心态是以道德的认知方式、道德的情感方式、道德的行为方式构成的道德心理反应机制,认知形成信念,情感形成爱憎,行为形成人格,伦理心态既从道德反应和道德态度两个方面构建道德行为,也从道德反应和道德态度两个方面完成对自己的构建。伦理心态在道德行为形成过程中扮演了四个构建角色,即:构建自我的共同体的道德态度、道德思维,构建自我的道德本性、伦理本性,构建自我的非"绝对自我例外"的道德态度,构建自我的道德创造能力。伦理心态对道德行为的构建作用来自三大资源的支撑:认知、情感和意志资源。  相似文献   

17.
罗素的婚姻观超越了常人的眼光。他认为。人类婚姻的基础是人的自然本能、性欲冲动和爱的激情;他要求任何婚姻道德都必须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人们应正确对待性道德,充分张扬爱的自由,恰当考虑孩子的健康成长,适当承认婚外情;他对婚姻的基本态度是重本能、轻理性,重自由、轻现实,重情爱、轻责任。他的这些婚姻观引起了人们不少的争论。  相似文献   

18.
道德是人类为满足其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一种行为规范、准则。道德依赖于主体自觉、自愿地行使,没有主体的参与就没有道德。儿童期是个体道德形成的关键期,基于儿童主体性的道德教育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尊重儿童自由的天性,培养儿童的创造力。童话是儿童最自然的精神食粮,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借助童话故事、寓道德于游戏是基于儿童主体性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1939年夏,马一浮于四川嘉定乌尤寺创办“复性书院”,导引人群“复性”,书院之施设是其学术思想的一次集中阐释。笔者拟就“复性”思想与儒学价值体系的重建所可能形成的建构性意义作一商榷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教师道德意识是内在的、本能的一种道德彰显,是衡量师德标准的一种重要尺度。而这种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教师道德意识环境。文章通过树立人本共同体、转变学校领导行为、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三个方面力求为教师道德建设提供借鉴,以供管理者和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