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教育交往中的言语困境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现实语言是教育交往的媒介。语言只有转化为直接性的言语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交往。教育交往中的言语是言语主体在相互言说中表现“存在的事件”与“意义的生成”,是主体生命的自我表述。然而,教育交往中的言语已因缺失和异化而产生困境。具体表现为:言语主体,重教师话语霸权轻双向对话;言语目的,重工具性价值轻目的性价值;言语内容,重本源轻流传;言语过程,重感知轻体验;言语理解,重符应轻生成。教育交往中言语困境产生的缘由包括:教育疏离生活世界,教育价值取向的效率主义与教师权威的泛化等。走出教育交往中的言语困境必须:消解中心,加强对话;重构言语环境,激活主体意识;丰富言语内容,注重体验生成;回归生活世界,指向人生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们在日常言语交际中,都有相互合作、求得交际成功的愿望。但有时为了礼貌或修辞的需要,说话者往往违反合作原则,选用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不一致的间接语言。按照言语行为理论,一切话语都可看作言语行为。因此构成辞格的语句也不例外。一些修辞手段本身也蕴藏了一定的暗示义。本文正是要探讨这些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的句子意义与话语意义不一致的辞格式的间接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的文学批评是一种形式批评,立足回到文学自身。对“文字”的批评,是他形式批评的一个重要尺度。他所说的“文字”实际上是一种书面语言。他认为文字创造应该完全;“文字”运用与言语运用可以实行转化,提出以口语造“意境”;“文字”与言语转化的中介就是作者的深切体验和技巧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作为言语事实,文学批评总是构成表述,在表述形式之外它是无法存在的。而这种表述又属于特定的一个言语主体。文学批评由此保留着批评主体自己特殊的内在特性。这不仅使它成为一种创造性的话语实践活动,而且把这一批评与那一批评区别开来,使文学批评成为一门富有个性化的、独立完整的学科,使每个批评家拥有自己的批评话语、批评对象和批评形式。因此,只有面对言语事实,从批评话语自身出发,制定研究目标,借以把批评话语的基本构成、具体特征和具体价值及其生成过程和运作方式等问题清理出来,批评话语分析工作才会在生存论、存在论意义上言之成理。  相似文献   

5.
“模糊性”(Fuzziness)这一概念,目前尚无精确的定义。在数学上把模糊性与确定性、精确性相对,与随机性相区别。模糊性与随机性均属不确定性,但二者不同,随机性指事件本身有明确的意义,只是由于条件不充分,条件与事件之间不能出现决定性的因果关系,致使事件出现与否上表现出不确定性;模糊性主要是指客观事物的差异在中介过渡时所呈现的“亦此亦彼”性。如对立概念之间,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概念本身没有绝对明确的外延,由于概念外延的模糊而造成划分上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6.
中西文学因为“否定的物质性”的存在而使其意义走向“消解”。作家消解了传统文学意义上文学精神,文学已没有其固有观念的审美品性和意义价值。文学在转变,主要体现在意义的变化;文学批评应是诗学与社会学相互转换和综合的新的话语批评。  相似文献   

7.
每个时代的文学都表现出鲜明的文化品格,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在一定意义上说,这就是特定时代文学的“现代性”。文学的“现代性”的存在是以特定的社会之“现代性”为前提,两者维系着一致或相悖的联系。因此就其本质而言,文学的“现代性”是替特定的“社会制度”编制意识形态的话语;它与特定社会的产生具有“同源性”和“同谋性,”以及抵制和消解等多层关系;而且文学的“现代性”本身就内含其特有的二重特性,其起落消涨又是一个相互“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从而决定了不同时代文学多彩纷呈的格局。  相似文献   

8.
单永军 《现代语文》2006,(1):117-118
按照通常的理解,文学文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也就是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当然这也是对古代文论中“言、象、意”审美层次结构的补充与完善。就诗歌来说,可以具体化为言语层、意象层和意蕴层。同一黄鹤楼,有着不同的风采,究竟是时间变幻,还是人世沧桑?让我们对崔颢的《黄鹤楼》和毛泽东的《菩萨蛮·黄鹤楼》做一文本比较的解读。言语层:自然晓畅与精雕细刻文学话语层面,指文学文本呈现在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在诗歌中具体指文学言语的特点。从语言格调上来看,崔诗明白晓畅,自然顺口;而毛词则似乎有雕琢的…  相似文献   

9.
文学是显现于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话语含蕴指文学作为一种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而文本作为供读者阅读的语言构成物,也具有话语含蕴性质,即文本内部由于话语特殊组合仿佛包含意义阐释的无限可能。文学阅读的实质就是将话语含蕴现实化,成为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而语境分析,是通过对话语情境因素全面或部分地考察、分析,以实现深入沟通(理解)的一种方法。其特点就是寻求语言关联域中与目标相关的各因素之间的联系,因而对阅读教学中有效探求“话语含蕴”、达到与文本之间的深层次沟通大有帮助。关于语境分析在阅…  相似文献   

10.
余华的作品将“历史”置于创作当中,讨论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在历史语境下重新解读作品。他着重展现边缘化的历史和边缘化的人物,通过小人物的命运来揭示生命的意义。本文用逸闻主义“触摸真实”维度分析《活着》中对灾难和人生哲学的复杂关系;以及用逸闻主义“反历史”策略探讨《活着》中偶然性事件所展现出人生命运的无常,以及揭示真实的社会现实,从而挖掘其中蕴含的生命意蕴。  相似文献   

11.
第一步,确定语篇言语块在语篇结构系统中的理论位置:(一)对语篇组合单位作三层系统划分:语篇基本单位→语篇言语块→整个语篇;(二)概括各级语篇单位的一般特点。第二步,(一)抽象概括。1.语篇基本单位组合成言语块的规律。2.言语块的组合关系及类型划分。根据其下位单位的可能组合情况进行划分。3.语篇基本单位和言语块组合成整个语篇的规律。(二)具体操作。1.描写:(1)言语块内连接成分的结构、性质、语义;(2)前项与后项之间的多重联系;(3)言语块的篇章管界;(4)言语块作为一个整体的语篇特征、与上下文的衔接与连贯。2.解释:(1)连接成分的形成机制和历时演变;(2)言语块作为整体的形成机制。由此构建"言语块本位"的语篇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2.
Ideal Speech Conditions, Modern Discourse and Educ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abermas's educational importance is usually misconstrued or underestimated, partly because the scope and implications of ideal speech conditions are generally misunderstood. These conditions are only relevant to discursive speech situations, but non-manipulative teaching need not be discursive. And not even discursive teaching is an appropriate occasion for ideal speech conditions. They properly apply to discourse institutions, at the 'epistemic centre of modernity'. Thus, the concept of ideal speech conditions impinges on the relation of school to higher education and on curricular change as an agency of modernisation, and illuminates the need for access to discourse institutions, if personal autonomy is an aim for school children, students or adults. Neo-Marxists, traditionalists and progressives all mis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discourse institutions.  相似文献   

13.
间接言语行为——有效的语用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莉 《台州学院学报》2006,28(5):57-59,64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与会话原则密不可分,间接言语行为作为语用策略的使用动因大致包括:维持礼貌交往,增强话语力度,弥补表达缺陷等交际功能,另外,修辞格在间接言语行为中的妙用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4.
博客的出现,解构了传统媒体控制话语权的局面,为个人获得平等的话语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对博客的定义和特点进行梳理,界定了个人话语权的两层含义:话语权利(Right)和话语权力(Power),并采用个案分析的方法总结博客个人话语权实现的流程,论述制约话语权实现的因素和滥用个人博客话语权的监管.  相似文献   

15.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我们可以对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进行描述和解释:对课后练习语篇的核心言语行为进行定位,明确其语篇结构类型;对提问、发令等核心言语行为进行言语形式的描写和言后之效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依据课后练习的语用功能,对课后练习进行质和量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口语话语标记语“说你什么好”可分为两类:假性数落和真性数落。其中表真性数落的话语标记语“说你什么好”,既可以充当话语提醒标记,与其前或其后语篇成分构成“数落言语块”;也可以充当话轮转换标记,位于表应答的话轮之前或之后,或单独作为整个会话的最后一个话轮。它具有评价、缓和、明示等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7.
话语标记语在交际中所起的认知语用功能作用远远大于它们所表达的概念语义作用。文章试图利用语料来探讨分析话语标记语and在交际过程当中所起到的认知语用的信息补充作用,言语行为的延缓作用,信息提示作用以及话轮转换的接续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语气系统涉及四个言语功能:提供、命令、陈述和疑问。其功能的实现过程涉及非一致式的实现方式,即语气隐喻。作为一种典型的机构性言语活动,法庭会话中密集、系统的问答过程为语气隐喻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话语资源。语气隐喻的选择动态顺应于不断变化的庭审语境,且不同机构角色对语气隐喻的类型运用不同。语气隐喻作为法庭上有效的言语策略,在公诉人和律师的话语中运用尤为丰富,在法庭审判中实现了积极的语用功能:彰显机构权威性,提高论辩说服力,建构、夺取和维护话语权。这些言语功能也进一步印证了法庭话语的权势充斥性、话语权的不对称性、言语策略性及语境决定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9.
公共话题转换为话语,有两种方向性选择:公共话语或个人话语。排除公共话语出场的刚性条件,本文倾向于在表意明确的语用环境下选择个人话语,这是基于目标受众、时空限制、话语模式可复制性、关键词新颖度、未知信息/已知信息含量、语用成本、受众能量消耗等方面的综合考量。选择修辞化的个人话语,有利于重建"表达—接受"互动过程中的共同点,激发"人是修辞的动物"的潜能。个人话语是思想空间和认知向度的修辞化突围,但不是"去公共化",相反,前者并不拒绝非个人话语资源。非个人话语资源如何组织进个人话语的修辞结构,而又能摆脱公共话语压力,是表达者的个人智慧,也是心灵自由的话语表征。  相似文献   

20.
批评话语分析是建立在批评语言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其目的是通过语言分析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以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为指导,文章从分类、及物性和情态三个方面分析了奥巴马就美国干预利比亚战争发表的演讲,揭示了演讲背后掩藏的意识形态,同时验证了批评话语分析在分析政治演讲语篇中的应用价值及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