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南文化的特性是在与北方文化(其典型的代表是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北方文化是以实用理性为主体的文化形态,强调道德与伦理的价值取向,而按照刘士林先生的观点,江南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在价值追求上江南文化守持一种审美维度,而较少以伦理维度来评价人生。从东晋开始,江南区域范围内就有尚武到尚文的转变。另外,尚文及以商为重的观念,与北方以农为重的观念相比,也可看出江南文化的特性。如作为江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浙江地区,七山二水一分田,这种自然地理环境促使古代越国人讲求外向型的开拓,创制并遵守契约制,自古就有以商为主要支柱的传统。在现代社会,农桑文化的诗意本性就与契约制的现代商业精神结合起来。在长江三角洲农桑文化向现代城市文化转型的过程中,江南文化(其核心是吴越文化中的诗性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到底能不能在实利观念之上的城市建构中起作用?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她在其中到底起着什么作用?这些正是建构长三角城市文化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新高考》2008,(4):F0002
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坐落在吴文化发祥地——“江南第一古镇”无锡市新区梅村镇,同驰名中外的泰伯庙毗邻。学校创办于1913年,1960年被评定为江苏省重点中学,2000年被确定为国家级示范高中、全国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实验学校。2004年被评为江苏省首批四星级高中。  相似文献   

3.
《早期教育》2008,(11):14-17
根植于吴越沃土、浸润在吴文化之中的无锡市鸿声中心幼儿园,以其所处的独特地域文化——吴文化为背景,以独特的文化精髓——“泰伯精神”为支撑,充分挖掘、整合地方文化资源,精心建构具有吴地风情的园所环境,让孩子在尽情参与、探索、表现中加深对吴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认同和喜爱,增强乡土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4.
《早期教育》2020,(2):F0002-F0002
无锡市泰伯实验幼儿园坐落于伯渎之滨,鸿山之阳,三千年吴文化给予最本真、最淳朴、最润泽的教育涵养。在这里,古老的文化和可爱的孩子们交绘出最美好的教育愿景。幼儿园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以“树智慧之幼教精神,创和谐之园所文化,谋共赢之价值追求”为办学理念,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的教育价值,以环境创设、课程建设和专题活动为途径,拓展幼儿学习空间、丰富幼儿生活内容,综合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的教育力量,开展“零距离”接触和“浸润式”教育的吴文化特色教育,自主创设了两个节日:“吴风雏燕幼儿吴文化才艺节”和“吴风雏燕幼儿吴文化体育节”,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吴文化园本课程体系,出版了《吴风雏燕幼儿园活动课程丛书》(共三册)。  相似文献   

5.
早先,苏州市内有两座古庙,一座在阊门内下塘混堂弄西侧,原名“至德”庙,俗称“泰伯庙”。另一座在干将路西段,正名“交让王庙”,但大家习惯把“交”字略去,只称“让王庙”。这两座古庙所祭祀的就是开发江南、创立吴国的泰伯与仲雍。晋代诗人陆机在《吴趋行》一诗写下了“泰伯导仁风,仲雍扬其波”,歌咏这两个开创吴国历史、奠定吴文化基础的历史巨人的名句。  相似文献   

6.
徐俪成 《东吴学术》2023,(4):102-107
战国时,长江以南的主要政权为楚国,“江南”主要指楚国政治中心所在的长江中游洞庭湖流域。六朝时,长江以南的主要政权建都建康,“江南”所指开始扩展到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东晋以前,吴越地区一直扮演中原王朝敌人的角色,因此被认为民俗“好勇”“轻死”,与后来公认的江南习俗大相径庭。永嘉南渡后,“江南”成为南朝政权的代名词,作为南朝统治阶层的北来侨人,开始自我认同为江南人。他们将原先洛阳一带的社交习惯和文化习俗带到江南,建构出新的江南文化。南北朝分立造成的政治变动与文化融合,塑造了当今“江南”的地域范围和“江南习俗”的特质。  相似文献   

7.
明媚的人间四月天,莺飞草长,风浅唱,水轻吟,花芬芳。 在鸿山西南麓“第一世家”牌坊广场,每至清明无锡人都要在此举行“中国吴文化节”,以祭祀开发江南的远古第一功臣——吴泰伯。  相似文献   

8.
今苏浙皖交界地区,商末为荆蛮(“楚越之界”、“吴越之界”),其著名地名即“句吴”,其俗“文身断发”;时泰伯奔此,从而“归之千余家”。说明当时居此之氏族众多,但却以此而自号“吴”(《史记》),这也就是“吴”有代表性,不同于所谓“泗  相似文献   

9.
文化元素总是组织在一个文化系统里,按照某种方式和法则组织起来。必须看到各文化元素发展的不平衡性。有中性的文化因素,也有较直接地与生产方式相联系的文化因素。中国对外来文化的某些因素,其汲取过程极其顺利;而对外来文化的另一些因素,则表现出“消化不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崇尚教化,尚文不尚武,即使是典章制度、行为方式这一层次上的文化,其向外的传播方式,也大多是潜移默化的“融入”而非高压下的“同化”。  相似文献   

10.
古代“文气”论主要包括思想精神之气、个性气质之气及生理生命之元气三个层面。道德精神之气关系到作家品格及作品的思想价值;个性气质之气关系到作家的艺术个性及创作风格;生理生命之元气关系到作家生命的存在及创作如何才能顺利展开。古代“文气”论所涉及的这些理论在当代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金词植根于我国北方的雄川大漠之中,以慷慨豪放的北方文化特质和好勇尚武的游牧民族精神为其灵魂,蕴含了贵壮尚勇、崇尚自然的草原文化精神,因而具有原生态的、自然的美学风貌和独特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2.
吴楚文化既指史称“吴头楚尾”之地的区域性文化,亦可指古吴楚之地的长江中下游文化。它们皆包含着极丰厚的吴文化、楚文化及其混融共生的吴楚文化的物质成果和精神积淀。在先秦吴、楚立国前后,吴楚之地即已呈现“吴中有楚、楚中有吴”瑰丽的吴楚文化景观,展示出吴楚文化自有的人文风貌和文化特质,尽管王朝更迭,这种文化的区域性特征是不会随着吴、楚灭国而消失的;秦大一统后,尤其两宋以后,吴楚文化充满光辉。因而,我们应以清晰的历史理念和文化自觉,立足于吴楚地域的文明创造,努力开拓吴楚文化研究的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13.
<正>无锡一中是一所名校,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英才辈出,有着明显的办学优势和蓄势待发的潜能。基于这样的历史资源,无锡一中将视野投向了江南文化。江南文化有着文化的共同性,又有着鲜明的独特性,滋养着江南人特有的文化意蕴和精神气质,有着精致的美感、开放的胸怀、创造的活力。而无锡一中正处于江南文化的发源地和核心地带,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积蓄着无限的文化力量,于是他们决定建设课程基地,引导学生研究江南文化,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他们将课程基地命名为"文化自信·江南文脉",  相似文献   

14.
罗时进先生长期浸濡于集部之学,在唐宋与明清诗文研究领域致力颇深,创获迭出。江南文化环境涵养了他的学术品格,长期阅读研究的经历和广涉多学科领域,形成了他的知识版图。因钱仲联先生的影响,他在一定程度上承续了无锡国专的传统与学风,并结合自己的学术兴趣,建构了由隋唐而下、以明清诗学反哺唐宋诗学的研究理路。如今他进入江南已四十多年,进入学界也已达“不惑”之岁。如果说在研究地域文化方面,作为江南尤其是吴文化研究专家享有盛誉,这对于一个二十多岁后方占籍苏州者或许是个“意外”,那么他在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历史文化领域跨世纪投入精力劬勤探索,取得了堪称丰硕的成果,得到海内外学界称誉,则有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目前,课程改革已成为整个教育领域的“动感地带”,课程文化也应社科人文领域的“文化热”之运而悄然兴起、方兴未艾。文化型课程改革需要加强课程文化的实践品格与课程改革的文化品格之间的整合、融合与和合研究。文化型课程改革旨在培养、铸就自己的文化品格.文化品格的提升和完善,是课程改革成熟与成功的标志。课程改革的文化品格集中体现在:“古今中外”文化关系的处理:更宽阔视野下的知识观问题;文化型课程改革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地增强教师和学生的文化自觉和生命自强。  相似文献   

16.
学生文化是学生群体具有的价值观、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是学生在教育影响下自己创造形成的精神及承载这些精神的活动形式和外在形态。学生的成长过程不仅仅是视野的开阔、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还有心灵的觉醒、文化的熏陶和习惯的养成。学生文化品格体现了学生文化的本质与个性,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和他人在发展与交往方面重要价值的深刻认同及其行为外显。我校在实践与思考中,将学生文化品格的基本要义概括为三点:第一,从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来看,我们强调“自主”;第二,从学生与他人交往的人格规范来看,我们强调“平等”;第三,从学生发展内涵的倾向来看,我们强调“个性”。下面就对学生文化品格三大要义的建构方式作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7.
读了2003年第9期《中小学管理》刊登的《家长才是“上帝”》一文后,笔者对文中“视学生为‘上帝’不合适”之观点很是赞同,但对文中“家长是学校教育服务的‘上帝”之观点却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8.
吴文化起源于春秋时期吴国,既有地域特点,又受中原文化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在六朝以前,在中国文化史上尚未形成一种真正具有核心价值理念,具有鲜明的统一性和系统性的文化形态。相比中原地区,吴文化的落后是明显的。永嘉南渡是一个转折的关键,随着代表正统的政权南迁,政治、文化中心转移到了南方,吴地文化实现转型。具体表现为形成今天的吴语语系;由尚武变为崇文;当地隐逸文化与主流文化互相渗透。唐宋以降,吴地名人辈出,成为文化发达地区。南宋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移到了江南。当早期资本主义萌芽时,江南一带是市民思想传播的大本营。明朝中后期,江南不仅工商业繁荣,而且是全国学术、文化、艺术、娱乐的中心,又是明末清初重要社团的活动舞台。吴文化有着鲜明的特色,如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睿智机敏、聪慧灵动;求真务实、经世致用;勇于创新、不断超越。这些特质对当代社会依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阳光     
文题为《阳光》,作者心中的“阳光”只定格在江南。文章开篇宕开一笔,先由江南给人的既定印象——“多雨”、“低调”入手;接着与读者一道“带着一颗阳光的心,去寻找充满阳光的江南”;古鉴湖与其上悠悠荡荡的鸟篷船静谧安详、不事喧嚣,却展示着“繁华的江南、发展的江南”,它们是江南文化的载体;结尾点题,江南浓厚文化散发出的多彩的光芒等待着我们静静地去体会。文章有文采,有深度。  相似文献   

20.
对“产生《孙子兵法》的土壤是吴文化”的论点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求证。《孙子兵法》十三篇,撰著在吴国,问世在吴国,离不开吴国的国情和吴地文化特征。孙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十三篇”,“以书干阖闾……庶必见用”,显示吴文化属性的特征。为适合吴国的强国称霸需要提出“进攻战略”、“攻心战术”、“诡诈战法”等新的战略思想,体现吴国军事文化特征。在兵法各篇中较多反映吴国地形地貌,充分显示江南自然环境特色。吴国军队编制以及寿梦时“吴始益大,称王”和“专诸之勇”都翔实应用在孙子战略谋语中。研究《孙子兵法》与吴文化,就能深入了解孙子著述原意及《孙子兵法》的精髓和真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