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辛弃疾是宋代最著名的词人,其咏物词极具特色.本文认为,稼轩以咏物词为"陶写之具",以"气"使物,不同于宋代咏物词审美理想;基于这一审美理想,稼轩咏物词取"俯瞰式"创作姿态,极大地拓展了咏物词的情志内涵,并在具体艺术表现手法上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苏轼在宋代咏物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的咏物词数量颇丰,质量颇高,涉及内容之宽泛,艺术构思之精妙,都是可圈可点的.本文拟借"灵气"一说来探讨苏轼的咏物词,认为苏轼于咏物词史上的开拓之功其实是其灵气使之然.分别从万物静观皆自得的观照方式、其身与竹化的创作本体论和雅俗圆融的内容旨趣三方面,探讨苏轼咏物词作的创作机制.  相似文献   

3.
杨无咎是南宋词人,其咏物词代表了其词作的最高成就。词人通过咏物来抒发情感怀抱,赋予其咏物词更多的内涵;词人灵活运用了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语言清新雅致,词风清丽工整,在南宋咏物词史上取得了独特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首先,以咏物词是否含有寄托为分类标准,可将周邦彦的咏物词分为两类:(1)单纯地表现词人对自然事物的热爱;(2)在对自然物象的吟咏中融入了词人的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悲。其次,从周邦彦咏物词的结构、善于化用前人诗词、喜欢炼字和对物象的形神进行细致的描绘等四个方面对其咏物词的艺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咏物词的创作源远流长,自晚唐、五代一直至今。清中叶在广西北部形成的桂北词人群继承了先贤的传统,大力创作咏物词。他们的咏物词题材广泛,多与日常生活有关。在表现手法上,他们或就物赋形,穷形尽相地描绘;或借物抒情,追求物我合一之境;或托物言志,委婉传情达意,艺术技法多样而成熟。这一词人群体的出现,标志着广西词坛的首次勃兴,导引了之后的广西其他词人群体的相继出现,为广西词坛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咏物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种较为古老的题材,姜夔在以词咏物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咏物词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史达祖一方面较好的吸取了姜夔的艺术特点,在创作风格、托物取兴、咏物手法等方面都有所继承,借此来抒发词人的深沉复杂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理想。另一方面,史达祖又独辟蹊径,,其咏物词在意境创造、创作风格和运用典故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突破和发展,形成了其具有自身特色的咏物词风貌。  相似文献   

7.
咏物词的界定及宋代咏物词的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咏物词是以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的某种具体事物作为吟咏对象的词作,大致可分为两类:形容类咏物词止于摹状事物的体貌特征或形态美,寄托类咏物词则运用比喻或象征手法寄托作的思想感情。宋代咏物诗赋和唐五代咏物词在审题范式及艺术技巧两方面都为宋代咏物词的繁荣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宋代咏物词就是在宋前咏物诗、赋,特别是唐五代咏物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8.
咏物是宋词的重要题材,张炎总结咏物词之最高艺术境界为"不留滞于物"。凡臻于这一境界的咏物词作,皆于描摹物象之外寄托着更深的意蕴,形成物象层与意蕴层相互叠映的多重文本空间结构。苏轼的"人格化"咏物,是于咏物词中打造多重结构文本空间之滥觞。周邦彦借咏物词抒发身世之感,并创造出"勾勒"手法,使咏物词的多重文本空间结构更加分明。南宋咏物词则继承了北宋的艺术资源,并继续深化多重文本空间结构的艺术造诣。辛弃疾创作咏物词,能够娴熟运用周邦彦的"勾勒"手法,而姜夔将物象空间转化为意象空间,转换了所咏之物与意蕴寄托的虚实关系,从而达到"不留滞于物"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9.
王沂孙(碧山)为宋末咏物名家,其咏物词兼有情感内蕴的悲剧美、人物形象的清奇美、寄慨遥深的模糊美、流转多姿的形式美等多层面的美感特质,其咏物词的艺术魅力亦由此彰显。  相似文献   

10.
日本幕府统治末期,活跃在词坛的野村篁因、日下部梦香和友野霞舟三人,优游唱和,交往密切,皆以咏物词见长。尤其是野村篁因,其词集《秋篷笛谱》一百五十首中几乎半数为咏物词。此三人咏物词刻画细腻,构思精巧,倾向于艺术形式,稍有寄托者,发身世之感,叹年华易逝,表达超凡脱俗、洁身自好的志向。在艺术技巧方面,多学南宋咏物词,手法极为娴熟,可与中国词人相媲美。  相似文献   

11.
秦观被贬两广所作的诗歌风格质朴明快,表达方式直抒胸臆,抒发了自身的贬谪之苦及思乡之情;创造了两广地域意象,记录了两广特有的气候与山水风物,记录了两广民风民俗;运用两广特有的典故传说,增添了诗歌的地域色彩。两广诗以其特有的艺术价值为秦观的诗歌创作抹上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12.
叶适论诗,主张“德艺兼成”,他将《诗经》作为“诗德”的典范,而以唐诗为“诗艺”的楷模。叶适所尊崇的《诗经》的“中和”风度和藉物寓意手法,可以作为诗歌的两个审美标准,而四灵以晚唐为法,这两方面的美学追求契合了叶适的诗学理想。但随着叶适晚年经世致用思想的成熟,他又倾向于将诗“德”作为比诗“艺”更高的诗学要求,故而对一味精求诗艺的四灵亦有所不满。  相似文献   

13.
诗歌艺术表现论在中国古典诗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诗艺表现论亦为王夫之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夫之诗学表现论的要义乃是追求艺术的有机与浑成 ,包括艺术意象的浑成、艺术结构的完整和艺术章法的完好等。王夫之的这种艺术浑成论的诗学观念虽然不以独创性取胜 ,但深刻地体现了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创作经验的全面反思 ,又是对中国古代诗学艺术表现论的系统总结 ,达到了中国传统诗学对诗艺表现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认识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4.
陈健 《茂名学院学报》2009,19(5):60-62,65
辛弃疾的俳谐词,寓庄于谐,以其思想内容的深刻丰富,表现出作者独特的个性气质、博大的精神世界和高超的艺术造诣。辛弃疾作俳谐词,发挥了与诗文同等的社会功效,极大地提高了俳谐词的品位,使俳谐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谭嗣同诗歌中创作了许多鲜明的意象,这些意象寓意深刻,描写生动,无疑给他的诗歌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其中“江河”意象是众多鲜明意象之一。试从江河意象在谭诗中的意义、谭诗中江河意象的地域特色、江河意象描写中的艺术手法三个方面来揭示谭诗的丰富内容及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6.
黄庭坚是北宋杰出的大诗人 ,是“江西诗派”的开派宗师 ,其诗之艺术风格显示出前无古人的“开创性” ,其表现形式有三 :一是创新奇崛、峭拔瘦硬的总体艺术风格。它对矫正当时流行的晚唐体、西体等浮靡诗风 ,有扭转风气的作用 ;二是在诗歌技法上 ,注重布局 ,讲求章法 ,即将散文章法引入诗中 ,惯用“逆起法” ,在意念、意象安排上讲求逻辑严密、腾挪跌宕 ,从而使诗更富有表现力 ,推动了宋诗的发展 ;三是在语言上化腐为新、点铁成金。这是其诗追求艺术美的一种标志 ,也是其诗创新风格的又一重要表现 ,并非“剽窃古人”。因而 ,黄庭坚是诗歌史上一位具有开创精神的诗人 ,其独创的表现手法、语言技巧对“江西诗派”乃至宋诗的发展都起了具有开创意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司空图的诗学思想是对王维等人诗歌创作艺术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是对中唐时期诗歌创作叙事化倾向的反 拨。司空图有关诗歌意境创造及其审美特征的论述,对抒情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批评的发展,都有重要价值。不过,他 的诗学思想只是总结了抒情短章的艺术经验,用这种理论要求一切诗歌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18.
姜夔是南宋著名词人 ,诗词兼擅 ,《白石道人诗说》是姜夔诗歌创作的经验总结 ,也体现了他的艺术理想和追求。姜夔以其诗学观为指导 ,在词的创作上取得高超的艺术成就 ,同时也带来若干不足。把握姜夔诗学观及其对词创作产生的多重影响 ,有助于深入理解姜夔词的艺术特色及其词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鲁迅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其素来以杂文和小说著称。但是在鲁迅的文学生涯里,其诗歌的艺术成就也十分的突出,尤其是鲁迅的古体诗,有着极高的艺术魅力与思想底蕴。本文将要对鲁迅的古体诗歌进行探讨,分析其古体诗歌独有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七月诗派中坚力量的艾青,其诗歌创作的真正开始和成熟是在1940年代。他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风格和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诗歌创作技巧融汇在一起,以自己的诗歌创作建构起了一个宏大的“现代中国”形象,同时也体现了现实主义诗歌在1940年代所能达致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