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对2007-2013年受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在2008—2013年间ISI发表论文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杰青基金项目的论文产出超过或者正在赶超国际相应学科的基线论文影响力,基本代表了我国较高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我国杰青基金项目团队发表的论文数与被一定数量项目资助的论文数占该学部杰青基金项目所有发表论文数的比例之间存在对数正态分布关系;当论文受到一定规模的项目资助时,论文的影响力相对较高,但论文受项目资助数量的增加,并不一定导致论文的被引数增加;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对论文影响力的提高有正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科研管理决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关于SCI入选期刊数对收录论文数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调查分析了SCI收录期刊数对收录论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SCI收录霜国论文数与其入选期刊数没有必然的比例关系,某国入选期刊的多少对收录其论文数影响不大。分析认为,期刊数对论文数影响不大是因为SCI期刊都是开放式的,SCI收录某国期刊的多少与该国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所用语言文字、期刊的国际化、规范化程度有关,而收录某国论文的多少则主要与其整体科研水平、科研规模、科研投入有关。  相似文献   

3.
温树伟 《科技通报》1994,10(6):337-342
《科技通报》创刊已10周年,共发表科技论文973篇。统计分析了各学科论文数,工科论文数居首,有262篇,占27%;农科、医科论文数各为191篇和199篇,各占20%。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是论文的主要产出单位,这四所高校的论文数占发表论文总数的45%。此外还分析了1991~1994年论文第一作者的年龄、职称结构情况以及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课题论文数,说明《科技通报》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2000~200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及其论文产出时间分布、学科分布、机构分布和论文利用情况进行了计量分析,以探究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概况。年度项目高发文机构主要有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及湖南大学,主要热点集中在经济学研究领域;图情学科和体育学的文献利用率相对较高;年度项目立项、发文及引文增长平缓,对年度项目的资助项目数和力度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相似文献   

5.
把OA资源分为了Post-Print、Pre-Print和金色OA、绿色OA,对目前支持论文检索的国内外电子信息领域的OA资源的主办单位、收录论文数、特点进行了比较,并给出了一些站点输入关键词“Filter”查到的论文数。结果表明,在计算机领域,Citeseer最有影响,ScienceDirect的论文整体水平较高,OpenJ-gate收集的OA期刊和论文数更多;国内外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更新率较高,Socolar收录的论文数较多,开网则目前集中于电子信息领域。  相似文献   

6.
等同论文数(EPN):学术论文质量评估的新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芳  刘文斌  李晓轩 《科研管理》2011,32(7):150-156
现有的学术论文质量评估指标主要基于论文的引文数,关注论文产出的影响。本文从经济学价值理论出发,聚焦于学术论文创作过程,提出通过测量学术论文中包含的等同工作量,实现对学术论文质量的评估,从而提出一系列基于等同论文数的指标,例如X指标等。实例研究表明,基于等同论文数的系列指标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6种科技期刊刊载论文长度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倩 《现代情报》2002,22(4):13-14,16
对2000年国内外6种科技期刊刊载论文的长度及插图、插表数和参考文献数进行统计分析,从这些期刊刊载的论文信息量这个角度比较了所选国内外杂志的差别,得出了国内杂志刊载的论文信息量偏小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以CNKI为统计源,分析了2000年~2014年知识服务研究领域论文下载量与被引数两指标的相关性,为建立综合完善的学术成果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2010年~2014年知识服务领域论文的被引数与下载量的相关性系数随出版年份的增加呈递减趋势;2两指标在论文层面是显著(中等)相关的,从单篇论文角度看,尚不能依据下载量准确预测被引数,同样也不能依据被引数准确推导下载量。  相似文献   

9.
1990~1994我国科技期刊入选《EI》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统计了1990~1994午被《EI》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数以及我国科技期刊数和其论文摘录量,初步分析了5年间所取得的进展和不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SCIExpanded的林业类来源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表明:SCIE林业类来源期刊种数和论文数、刊载中国论文的期刊种数和论文数有逐年增加的趋向,中国论文在林业类来源期刊中的比例有逐年增高的趋向,并筛选出刊载中国论文较多的6种期刊。同时,对我国林业论文的国际化提出5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聚、技术创新与环境污染的内在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毅军  谢荣辉 《科学学研究》2015,33(9):1340-1347
论文以产业集聚的环境外部性为切入点,利用中国1999-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产业集聚水平、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的关联效应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并进一步将样本分为沿海省份和内陆省份,检验了产业集聚影响环境污染的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呈倒"U"型关系,而技术创新在决定"拐点"的位置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均位于倒"U"型曲线的左侧,即产业集聚水平尚未跨越门槛值而发挥环境正外部性,其中沿海省份比内陆省份位于左侧曲线的更高位置,意味着较高的集聚水平对应了更强的环境污染,但沿海省份技术创新的减排效应小于内陆省份,表明沿海省份的集聚正外部性正在减弱,其集聚发展已进入瓶颈期。  相似文献   

12.
利用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DEA方法测算了中国30个省区2007年~201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省区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年均增长0.1%,这主要来源于技术效率的改善,而较多省区则出现了技术边界 “内陷”的现象;我国省际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差异较大,其中东部和东北省区的二氧化碳排放绩效较高,而中西部省区则较低,这主要是由技术进步的省际差异所致;通过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能源强度对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提高具有抑制作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以及对外开放对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市场化程度的影响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方毅  林秀梅  徐光瑞 《软科学》2010,24(3):56-59
通过相对出口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指数等指标,衡量了我国东北三省高技术产业在全国的位置,并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评价了东北三省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找出影响竞争力的三大因子:规模产出、政策支持、技术创新,通过对比与发达省市的差距并结合东北三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促进东北三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采用我国2012—2016年30个省份的数据,构建四阶段DEA模型,测算我国2012—2016年30个省份的绿色经济发展效率,同时借用Tobit模型对绿色经济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利用均值聚类分析和Malmquist指数对绿色经济发展效率进行分类。结果表明,从全国范围来看,只有北京、上海、江苏、广东、青海五省绿色发展处于中国领先水平;从均值聚类分析的结果来看,绿色经济发展效率较高的省份共有14个,其中属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省份有5个,绿色经济发展效率较低的省份仍然处于西部地区,而且中西部省份仅占绿色经济发展效率较高省份的35%,远低于东部地区省份所占比重;通过Malmquist指数分析,对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效率进行动态纵向评价,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效率总体处于每年增长态势,但逐渐放缓。  相似文献   

15.
秸秆资源收获季节性及其能源供应持续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晶  吴海涛  丁士军  朱超 《资源科学》2011,33(8):1537-1545
供应的持续性是能源资源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农作物秸秆收获的季节性制约了其供应的持续性。本研究利用季节指数指标分析秸秆收获季节性,构建持续性系数指标评价供应持续性,并对持续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①各地区秸秆收获季节性明显,全国22个省份全年一半以上的秸秆集中于9月、10月份,且地区间季节分布差异显著;②所有地区秸秆不能保证全年持续供应,且地区间供应持续性差异较大,安徽、湖南等南方粮食主产省份持续性较好,可以保证6~8个月充分供应,其余省份除少数月份供应充足外,剩下月份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供应缺口;③供应持续性与秸秆总量正相关,与季节指数和电力消费量负相关,而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农作制度和经济结构等非可控因素是决定供应持续性的深层次因素;④丰富的总量并不一定带来较好的持续性,因而不能仅靠总量标准评价秸秆资源质量  相似文献   

16.
环境约束下粮食安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慧玲  卢锦培 《资源科学》2014,36(10):2149-2156
考虑资源环境的约束,利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对中国30个省市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做出了测算。研究发现中国从1997-2010年以来,粮食产量快速增长得益于生产技术和效率的进步,但其背后也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进一步对各个省市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发现粮食产量占比高的省份粮食生产率呈现出不断进步的状态,粮食产量占比中等的省份却相反,粮食产量占比低的省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进步或退步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最后基于粮食安全的视角,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省域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伟  彭建超  吴群 《资源科学》2014,36(10):2046-2056
本文在界定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内涵基础上,利用单要素DEA方法、GIS空间分析和空间计量经济方法,系统研究了2001-2011年我国各省份及不同区域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差异与变化特征,检验了经济与产业发展水平、企业所有制结构、工业资本构成与企业规模、工业研发投入等因素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东部地区各省份比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省份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更高,广东和天津处于前两位;2在研究时段内高效率省份逐渐向东南沿海集中,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各省份效率水平逐渐趋同;3东部和西部地区省份间效率差异程度明显高于中部和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省份间效率差异逐渐缩小,并且东部和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大于工业用地配置的不均衡;4我国各省份间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及外商投资比重的增大能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产生正向作用,国有企业比重的提高会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产生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寅秋  罗晖  杨光 《科研管理》2022,43(3):79-88
   本文基于“科学家在线”平台数据,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按照年份分别构建2010—2017年间全国34个省份之间科研人员流动网络模型,测度并分析8年间科研人员流动的复杂性网络整体特征和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研究发现:(1)8年间科研人员流动呈现整体较为明显的“无标度”特性,即北京、上海、江苏等经济科技发达地区不仅流入科研人员的规模较大,流出科研人员的规模也不小,但是全国大部分省份流动科研人员规模较为有限;(2)除了小部分省份之外其余省份的人员流入流出相对较为均衡,一些经济科技发达省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全国或本区域科研人员流动的中心节点;(3)从发展态势来看,8年间全国省级科技人员流动态势相对平稳,但是省份之间科研人员流动规模差距越来越明显,经济科技发达省份与其他省份科研人员流动的规模相比差距越来越大;(4)最为突出的变化是流动人员规模显著增加,人员流动更加便利。  相似文献   

19.
田辉  孙剑平 《软科学》2008,22(1):63-66,82
应用数据包络分析的两个模型C2R和C2GS2模型,结合联合国发展规划署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概念,从人类发展的角度对我国31省区1999~2003年的公共政策有效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综合各省区在两个模型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型提出提高政策效率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中国高校研发投入为研究对象,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从研发人员投入和研发经费投入两个方面,对2007—2015年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地区)的高校研发投入时空分异特征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区、市)的高校研发投入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近邻效应显著。根据Moran散点图,31个省(区、市)可划分为HH(高高)、HL(高低)、LL(低低)、LH(低高)和跨象限5种类型,其中位于LL类型的区域数量最多,且多为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