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是什么?“语”,大家都认为是指语言;“文”,有人说是指文字,有人说是指文章,有人说是指文学,有人说是指文化。也有人考证这门课程定名的由来,认为“语文”是指“口头语”和“书面语”。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的内容,应当是语言和文学.如果说“文”指文字,那么文字只是语言的一种载体,原则上没有超出语言的范畴.倒是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艺术形式,与语言有甚大区别,有资格和它并列.文学是语言艺术,它以语言为创作的手段.所以“语”和“文”二者之中,应当说第一性的是语,即语言.而文学是以之为基础的一种“上层建筑’,是第二性的.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每个在社会上生存的人,都离不开它.即如哑巴,不能使用最为便利的有声语言,也要采用文字或其它变通方式例如手语等语言.文学则不然.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也罢,艺…  相似文献   

3.
一、文章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特质的侧重点 “语文是一个以语言为核心的包括言语、文字、文章、文学及文化的多元体系”。言语是口头语言的初步应用;文字是书面语言的初步应用;文章是组成篇章、书册的口头和书面语言的应用;文学是非实用性的艺术鉴赏语  相似文献   

4.
王凤云 《辅导员》2009,(4):52-52
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二字的含义,有“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语法作文”等多种理解,而我认为,“语”就是语言、语法;“文”就是文字、文学。语文教学就是语言、语法与文字、文学的教学。  相似文献   

5.
习惯认为,语文包括语和文两个方面,语即语言,含书面语和口头语;文是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上世纪80年代的《现代汉语大词典》就这样解释语文: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这样的理解不无道理。从教学角度看,作为课程的语文也是围绕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几个要素来展开的。但人们似乎忽略一个前提:什么是课程?《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这样解释课程:教学的科目和进程。其中核心词语  相似文献   

6.
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曾对“语文”做过这样的解释:“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语在前,足以表明“语”的地位。文字文章,只不过是记录语言的,是特定情况下语言的代用品。文章是把听觉的“语”化为视觉的“文”。由此说明“说”是语言的根本。  相似文献   

7.
当今关于文学性的讨论,主要从现代语言学视野出发,很少考虑到中国文化中“语”和“文”结成的知识背景,这使有关文学性的讨论附骥于西方文论,影响到讨论的效果与针对性.本文在中国语文学土壤中展开对文学性问题的探讨,以章太炎的文字、文学观所构成的系统为参照,为讨论中国文学的文学性提供一种启示.  相似文献   

8.
语文既是课程名称也是教材的名称,语文有"一语四文"之说,"文"指文学、文字、文化、文章。叶圣陶说:"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可见,"语文"就是指语言,即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也可理解为语言和文章。改革开放以来国人重视外来语种,忽略国语之精髓。如今重振国语之声再次激起对语文的热爱。如何培养语文能力成为我们值得探讨的话题。语文能力的培养决非一蹴而就的事,  相似文献   

9.
一、“语文”提法的模糊性“语文”一词最先由叶圣陶先生提出,意即“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不可偏指,合而为之”。《现代汉语词典》对“语文”的解释有两种:一指语言和文字;一指语言和文学。这三个解释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模糊性。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字等诸多方面,如果把语言视为一个系统,那么文字只是语言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如果把“语文”理解为语言和文字,岂不犯了母子系统并列的逻辑错误。至于文学,它是以语言为工具的,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分别以声音和文字为承载工具。如果把“语文”理解为文学和语言,岂不…  相似文献   

10.
潘晓云 《成才之路》2010,(1):I0019-I0020
所谓“语文”,按照我国语文教育界的主流定义,“语”为语言(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文”为文字(约定俗成指汉字)。广义而言,语文其实并不仅仅只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载体——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延不绝的文明。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的本体建构问题,是语文课改必然遇到的问题。本文从如何构建语文的本体出发,对语文中语言系统与文章系统、文学系统、文化系统进行了简要的比较分析,认为语言系统与文学系统的组合构建符合语文学科课程的原样与自身,可以作为语文课程的根基或主体,并重点对其进行了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2.
语文学科包含着语言学与文学,建国以后,我们国家在确立语文科目之初就规定“语文科的教学包括语言和文学的教学”,并且认定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社会斗争和发展的工具”,“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运用语言的最好范例”。因此,语文学科除了交流思想外,还承担着传承文明的重任,是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古今中外的文学典籍,不但详尽描述了时代人情风貌,而且记录了时代人文思想。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由此可以看出,语文课程不仅重视工具性,重视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树立,  相似文献   

13.
何谓语文?叶圣陶先生答曰:"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此外,还有若干回答,如:"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章""语言和文学""语言和文化""语言和文明"等。凡此种种,莫不首先强调"语言"。可见,引导学生实现语言知识、  相似文献   

14.
一、语文课程的基本标准要把握语文课程的标准,首先要“语文”二字所涵括的基本内容。叶圣陶有这样一段“权威”的解释:“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是语文。”叶圣陶把“文”理解为“文章  相似文献   

15.
<正> 什么是“语文”?历来还是有争论的。一般认为,“语”好理解,就是语言。而争论的焦点好象在“文”怎样解释。是文字?是文学?还是文章?张志公同志为此写了一篇文章:《说“语文”》(载上海《语文学习》一九七九年第一期)。文章说到这个课程的名称是全国解放前夕叶圣陶同志在华北一次教材会议上提出来的。后来,叶老的《教育书简》(中)在《教育研究》一九七九年第四期上发表了。其中第十九条说到这件事。叶老说:“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 不可偏废,故合而言之。”这就明确地肯定了“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相似文献   

16.
语言、文章、文学——语文学科固有的文化内涵,三足鼎立。读、写、听、说——语文学科特有的言语能力,"读"占鳌头。语文新课标如果采纳"一语(语言)双文(文章、文学)"的新语文观,坚持语言素养、文章素养和文学素养的和谐发展,那么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阐释必将有新的提高。"阅读"是对文字符号系统的语感和美感,是对文章文学体式的文感和情感,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2007,(2):1-1
“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之中小学语文课本。当时想法,口头为语,笔下为文,合成一词,就称“语文”。自此推想,似以语言文章为较切。文谓文字,似指一个个的字,不甚惬当。文谓文学,又不能包容文学以外之文章。我个人想法如此。[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面对核心素养,我国中小学百年语文课程的发展,从白话文的普及到语文名称的确立,再到"一语一文"观滥觞,最终至"一语双文观"的建立,走过了一条曲折的发展路程。发扬传统,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现实应用方向,批判地看待各种语文课程观与实践形态,关注学生基本语言、文学和实用文章素养等语文核心素养的和谐发展,进一步加快中小学语文课程与核心素养的深度贯通。  相似文献   

19.
一、文章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特质的侧重点 “语文是一个以语言为核心的包括言语、文字、文章、文学及文化的多元体系”。言语是口头语言的初步应用;文字是书面语言的初步应用;文章是组成篇章、书册的口头和书面语言的应用;文学是非实用性的艺术鉴赏语言的初步应用;文化因素则渗透在言语、文字、文章与文学等具体的语文内涵中。言语、文字、文章、文学与文化就这样构成了由浅到深的语文多元体系。而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总是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心理程序,任何“陵节而施”的语文教学只会导致学生语文素质的残缺。所以,我们可以把语文教学分为各有侧重的五个阶段:学前言语教  相似文献   

20.
近代意义上的“语文”始自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废科举,兴学堂”,依《奏定学堂章程》,张之洞、荣庆、张百熙诸公制定《学务纲要》,规定中小学校开设语文课程.初等小学堂设“中国文学”(读古文词、作文、习字),高等小学堂和中学堂设“中国文学”(习字、作文、读经、词章),着令全国推行,“癸卯学制”大行天下,近代语文教学体系规模初具.“语文”一义,叶圣陶先生畅言其旨,卓然可观:“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出版全国统一的初、高中语文课本,共12册.在《编辑大意》中,阐明“语文”之名义及结构:“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说’和‘文’是分不开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因此,这套课本不用‘国文’或‘国语’的旧名称,改称语文课本”.至此,“语文”始.得切近今义,名实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