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首善·首都意识与最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善·首都意识与最好隋喜文称首都为首善,始见于《汉书·儒林传》:“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古人解释《汉书》上这话说:“犹言立为模范,后因称京师为首善之地”。很显然,古人讲的“首善”,是讲首都应当成为全国最讲道德、最文明的地方;首都的...  相似文献   

2.
《语文月刊》2012年第7期第45页的“咬文嚼字”刊登了屈光耀老师的《深圳福田不能称“首善之区”》。文中提及“一定要高水平地把北京建成首善之区”,认为该说法不准确,理由是“北京已然是‘首善之区’即首都了”。窃以为,屈老师的解释似有不妥。  相似文献   

3.
2012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第九期刊登了刘明辉先生的一篇文章《“指其一端”课文注解指瑕》。刘先生认为课文把“指其一端”中“一”解释为数字“一”是不确切的,应该理解为“全部、整个、所有”,这样才符合文章意、作者意。刘先生的主要理由:  相似文献   

4.
《辞源》、《汉语大词典》等辞书把《多收了三五斗》等文中的“油水”解释为“指不正当的物质收益或额外的好处”,不够准确,最好改释为“隐指钱财,泛指可以得到的好处。”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对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越明年”的注释为:“到了第三年,就是庆历六年(1046)。”而《教师教学用书》的解释则是“到了第二年”。到底是“到了第二年”,还是“到了第三年”呢?  相似文献   

6.
饶文广 《学语文》2011,(5):72-7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收入《鸿门宴》,课文有“先破秦入关者王之”。对句中“王”,该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46页)解释为:“王,君王。使动用法,活用为‘让……称王’。”这个解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
周正 《学语文》2013,(5):67-67
一、屋漏“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句选自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收入该诗。语文教学参考书中解释为:“大雨屋漏床湿,夜不成眠……”我们再看《唐诗选注》解释:“床头屋漏,雨水沾湿被褥。”《杜甫草堂诗注》解释为“床头的屋顶漏雨,使整个卧室没有一点千的地方。”这三家关于“屋漏”的解释都认为是屋子漏雨,似乎是滴水不漏。《汉语大词典》也认为是“破屋漏雨”,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词《菩萨蛮.大柏地》下片第二句:一“弹洞前村壁”中的“洞”,《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毛泽东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都解释为“射穿”。周振甫、臧克家著的《毛泽东诗词讲解掀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版)解释为“洞穿”。这些解释为众多毛泽东诗词集、鉴赏文章认同,只有少数同时列出了另一说法作为参考,即将“弹洞”相连,解释为“弹孔”。  相似文献   

9.
邸永君 《甘肃教育》2011,(18):75-75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梓材》。《尚书·梓材》有云:“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中者,居中之意也;国者,诸侯之封国也。其本义为“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后来随着所指对象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一是指天子所在的都城,即京师(首都)。如,《诗经·民劳》有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苌注日:“中国,京师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即京畿。  相似文献   

10.
李玲玲 《现代语文》2006,(5):108-108
“旗舰”(Flagship)原是海军的一种军舰,《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版)解释为:“某些国家的海军舰队司令、编队司令所在的军舰,因舰上挂有司令旗(夜间加挂司令灯),故叫旗舰。中国人民解放军叫指挥舰。”近年来,“旗舰”出现了新的意义和用法,使用越来越广泛,已不仅仅是指挂着司令旗的海军军舰。报刊杂志上常出现诸如此类的标题:  相似文献   

11.
《辞源》、《汉语大词典》等辞书把《多收了三五斗》等文中的“油水”解释为“指不正当的物质收益或额外的好处”,不够准确,最好改释为“隐指钱财,泛指可以得到的好处。”  相似文献   

12.
高中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六册(人教版)《信陵君窟符救赵》一文中“留军壁邺”的“壁”,课文注为“驻扎”是不准确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解释“壁”为“军营”.《辞源》释“壁”为“军垒”:此处应为名词动用.是“筑起壁垒”或“筑起军营”之意古时说军队驻扎用“军”或者“屯”,  相似文献   

13.
沐俊敏 《学语文》2006,(1):46-47
一、“不毛之地”之“毛”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向沙漠进军》:“新疆建设兵团在天山南北建立国营农场,开沟挖渠,种麦种棉植树,那里原是不毛之地,现有是一片葱茏,俨然成为绿洲。”课文对“不毛之地”的注释是:“不长草木的地方。毛,指草木。”第六册《出师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课文对“不毛”的注释是:“不长庄稼(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方。毛,苗。”  相似文献   

14.
沈玉保  周瑜 《学语文》2012,(5):59-60
“人品”的原有词义非常简单。《辞海》(1999年版)对“人品”的解释只包含一个义项:人的品质,品格。《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将其释作:名1.人的品质:一高尚;2.(口)人的仪表:~出众。  相似文献   

15.
苏教版语文教材(2008年第5版)必修一《师说》一文,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师道”的释义为:“【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辞海》对此“师道”的解释与教材同。《辞源》于【师道】下有一义项为“求师从师之道。”所举之例是“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但没有对“求师从师之道”的“道”做进一步解释。笔者认为教材及《辞海》的解...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讲授人教社2003年版《世界近现代史》(下册)“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时,有学生课后提出疑问:“书上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其中说‘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是错误的。”我忙问:“你怎么得出这个认识的呢?”他说:“地理书上说哈萨克新坦首都是阿斯塔纳,阿拉木图是哈萨克新坦最大的城市。”  相似文献   

17.
“人品”的原有词义非常简单。《辞海》(1999年版)对“人品”的解释只包含一个义项:人的品质,品格。  相似文献   

18.
曹嫄 《学语文》2011,(3):29-29
“资源”是当下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这个词的解释是:“图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第4801页)。所谓天然,指自然存在的、自然产生的,和它相区别或对应的是“人工”。(《现代汉语词典》第1347页)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程秀全 《现代语文》2013,(12):153-154
一、问题的提出:“望”仅指“瞻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苏轼《赤壁赋》:“歌日:‘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课文对最后一句解释为:“眺望美人,(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笔者以为,对“美人”一词的注解即兼顾到了表面的含义(指所思慕的人),又涉及到了深层次的含义(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但对于“望”字的解释尚显表面,没有深层挖掘,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释“球”     
“球”的今义指一种体育用具,它的初义又是什么呢?《辞海(1999年版普及本)》解释道:“①球形物体;②同‘谬’,美玉。也指玉磬。”《辞源》则作:“①美玉;②玉磐;③今借作‘毯’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道:“①美玉;②玉磬。”综观以上几种辞书的解释,“球”在古代主要有两种意思:一是美玉,二是玉磬。这似乎是没有分歧的。然而,“球”果真可以释作“玉磬”么?笔者认为,“球”的初义为“玉”,并无“玉磬”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