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金融取得长足发展,金融资产总量增长迅速、服务小微企业能力显著提升。为测量安徽省金融业发展与实体经济增长关系,选取改革开放以来(1978-2017年)安徽金融相关数据,实证探讨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实证显示,金融发展有助于实体经济增长,但信贷规模盲目扩大可能会带来负向效应。依此,安徽未来金融发展,需努力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并注重三个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我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公司金融化对研发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司金融化与研发投资强度显著负相关,即对研发投资具有挤占效应,进一步对金融资产进行异质性分类后发现,长期投资型金融化的研发投资挤占效应比短期投机型金融化更加显著和突出;市场竞争越激励,公司研发投资强度越高,并对金融化的研发投资挤占效应有一定调节作用。本文结果显示,金融化问题研究需要考虑投资金融资产的异质性动机,其对公司研发投资挤占具有不同的效应和结果;虽然有些公司短期交易型金融资产占比公司奇高,但总体上短期交易型金融资产占比适中,而长期稳定型金融投资在公司金融化进程中占主导,契合了当前上市公司参股合作并购模式盛行的现状。  相似文献   

3.
基于实体产业低回报率导致实体经济虚拟化,研究企业金融化对研发投资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对研发投资具有挤出效应;金融化对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挤出效应显著,而对基础研究的影响并不显著。通过引入机制效应模型,发现盈余管理动机存在时,企业存在显著的减少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投资提高企业营收的动机,高盈余管理动机的企业进一步通过提高金融投资配置比例来挤出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投资资金。  相似文献   

4.
史学智  阳镇 《科研管理》2021,42(4):147-157
规避与扭转微观企业的“脱实向虚”对企业创新的不利影响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议题。本文基于2009—2017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实体企业金融化的背后动机与对企业创新的影响,重点基于产业政策视角审视企业金融化与企业创新的微观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配置金融资产主要动机是“投机套利”,且金融化对于企业创新投入和产出存在显著的挤出效应,在区分四类金融资产后该结果依然成立;且企业在融资约束程度较弱的情境下挤出效应更为明显;(2)产业政策则可以显著弱化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创新投入的挤出效应,体现为企业金融化与企业创新挤出的“拦路虎”效应,并主要通过政府补贴和行政管制两种路径发挥作用,且央地产业政策协同下在企业金融化与企业创新投入之间的抑制效应更为明显;(3)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产业政策显著改善了金融化背景下非国有产权与高新技术行业下的企业创新活动。本文的研究为实体企业制定合理的投资决策以及政府基于产业政策等激励制度安排引导企业“脱虚向实”优化企业的创新环境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的情况愈发严重,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现象普遍存在,企业金融化对企业风险承担水平是如何影响,对非金融企业应对风险以及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2011—2020年A股非金融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企业金融化对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企业金融化程度与风险承担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其中,代理成本在企业金融化与风险承担水平中发挥了中介效应、融资约束在企业金融化与风险承担水平中发挥了遮掩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紧缩的货币政策,企业金融化对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在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更加明显。非国有企业更容易过度金融化,导致对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更加显著。因此,非金融企业应当加强实体主业,合理进行金融配置,防范过度企业金融化有利于降低风险水平,保证企业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6.
保持创新持续性依赖于创新资金的长期投入。实体企业金融投资行为日益活跃,是否与其创新能力投资相背离?本文基于2009—2016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动态面板数据,依据“动机—行为—经济后果”逻辑,建立异质性配置动机下的计量模型,采用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企业金融化对创新持续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来看,企业金融化显著抑制了创新持续性;受融资约束更强的企业,金融化对其创新持续性的影响系数为正但不显著,即未发现储蓄动机下的促进效应;套利动机更强的企业,其创新持续性受金融化投资增加的制约作用更大。以上结果表明,企业更多是出于套利动机而非储蓄动机配置金融资产,由此削弱了企业“研发创新—生产率—利润”的动力,不利于企业创新持续性的提升。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套利动机与中国市场发展不成熟相关,提高市场化程度有助于抑制企业金融化的不利后果。研究结论有助于政府和企业进一步认识金融化问题的制度成因及后果,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企业金融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企业技术创新和生产率提升的影响是现实和学术界争论的热点。从微观企业层面,基于金融化视角,以“R&D-创新-生产率”(CDM)模型为基础,引入金融化因素进行扩展,利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企业技术创新决策、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产出和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金融化程度越高,创新投入强度越小;金融化与创新投入决策、创新投入强度的关系具有典型的企业所有权异质性;技术创新投入对技术创新产出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金融化通过影响技术创新投入进而影响技术创新产出,最后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间接影响。由此得到对新时代背景下实体企业提升生产率的启示为:企业在转型发展阶段应理性决策,在提高资金配置效率的同时持续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政府需要了解金融化对于实体企业技术创新、进而对生产率提升产生的影响,制定有效的政策引导实体企业在经营、资产配置等决策中作出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8.
企业创新的长期性特征需要以充足的资源作为保证,CEO能否更好地利用外部风险资本做出高效的创新决策并进行创新投入,对于企业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以2007—2014年在A股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的3 238名CEO作为初始样本,以CEO权力强度为基准,将CEO分为强权型CEO和弱权型CEO两组对照样本,并从理论与实证2个层面对强、弱权型CEO对于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机制及外部风险投资持股对这种影响效应的调节作用进行探讨。研究发现:CEO权力与企业创新投入活动显著正相关,强、弱权型CEO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性;外部风险投资持股在企业上市后仍是影响企业创新投入的重要因素;外部风险投资持股比例的不断提高将会显著改善CEO由于弱权而造成的企业创新投入水平较低的问题,但对强权型CEO与企业创新投入活动之间的关系不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稳健性检验以及工具变量控制内生性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  相似文献   

9.
    制造业企业金融化显著影响创新投资,本文使用2009—2017年企业微观数据,基于B-样条展开的非参数分位数模型探究企业金融化对创新投资的非线性异质影响,发现:(1)金融化对企业创新投资影响存在“倒U型”非线性特征,存在适度金融化水平促进企业创新投资最大化;(2)金融化在不同分位点存在显著异质效应,表明金融化程度对企业创新投资具有不同影响模式;(3)非国有企业、高技术企业在高分位点对金融化的敏感程度更高,随分位点提高最优金融化水平不断提高。在低分位点的企业更多表现为抑制作用,表明缺乏创新投入的企业利用金融资产进行套利的动机更为强烈。本文研究表明,中国企业不应盲目追求金融化程度,应与自身创新能力相适应,为通过选择合理的金融化水平达到提升创新投资目标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2011—2018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将其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及地级市城市特征数据匹配,并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工具变量法基于金融错配视角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以及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地促进企业创新,且此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及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地,机制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缓解企业金融错配程度,进而对企业创新产生显著的促进效应,且金融错配在数字普惠金融三个子维度影响企业创新的过程中也均起到中介作用。最后,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国有企业以及中西部地区企业,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缓解金融错配来推动企业创新的效应更为显著。总体而言,本文结论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利于缓解金融资源错配问题,对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金融科技作为金融与新兴数字技术耦合而成,又进一步赋能金融及实体经济的新产物,在激励企业创新、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基于2010—2020年A股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据并运用Python主题爬虫技术通过百度新闻关键词频构建的地区金融科技指标,以金融错配为切入视角实证考察了金融科技发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创新可持续性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研究发现,金融科技能够显著增强企业创新可持续性,且这一结论在经过内生性问题处理、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能够通过修正金融错配问题来提升企业创新可持续性。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资源、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金融科技在技术密集以及中西部地区企业中,缓解金融错配进而激励企业创新可持续性的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现有研究强调了企业大数据能力的作用,但缺乏探讨其如何形成以赋能产品创新绩效。依据“三参照点”与动态能力理论,遵循“CEO认知—CEO行为—企业能力—绩效结果”的分析思路,利用关键威胁与绩效衰退威胁认知分别代表“失败”与“损失”决策功能区,比较分析了两种不同程度的威胁认知通过CEO数字化支持行为形成制造企业大数据能力赋能产品创新绩效的机制差异。利用华南地区两时点调查的311家制造企业问卷数据,采用PLS-SEM工具进行实证检验,结论如下。关键威胁认知(失败)通过提升CEO数字化支持行为形成制造企业大数据能力赋能产品创新绩效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而绩效衰退威胁认知(损失)的链式中介效应未得到支持,但能够提升关键威胁认知,进而促进CEO数字化支持行为形成制造企业大数据能力赋能产品创新绩效。跨群组比较分析表明,产业类型和企业规模会对以上发现产生不同影响。研究结论加深了威胁认知与战略行为关系存在异质性结果的认知,能够为制造企业形成大数据能力赋能产品创新绩效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税收激励是否促进了企业创新,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话题。然而,关于管理者整体职业经验对于税收激励影响创新效果的研究尚未涉及。本文基于2008—2016年中国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和负二项回归,实证检验CEO通用能力对税收激励促进企业创新效应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税收激励显著提升了获得资格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研发产出专利申请数量及质量;在熵值法下以CEO职业经历的工种数、省份数和行业数为指标测算的CEO通用能力显著正向调节该促进作用。异质性检验显示:CEO通用能力显著正向调节了处于成熟期企业以及大规模企业的税收激励与研发投入和发明专利申请量之间关系,也显著正向调节了成长期企业税收激励与研发投入的关系。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进一步证实了税收激励提升企业创新的作用。本文基于CEO通用能力这一新的研究视角,拓展了税收激励与企业创新相关研究文献,也为高新技术企业如何提升创新绩效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2010—2017年沪深760家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不同所有权下企业金融化、RD投入与公司治理机制的关系。研究发现:(1)企业金融化与RD投入显著负相关,可以证明企业金融化对RD投入具有明显的挤出效应。(2)高管持股与股权集中度的提高能有效弱化企业金融化对RD投入的负向影响,而高管薪酬与独立董事比例的提高对企业金融化与RD投入负向关系的弱化效果不明显。(3)相比于非国有企业,挤出效应与弱化效应在国有企业中表现的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徐珊  刘笃池 《科研管理》2019,40(10):240-249
本文以2008-2014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三阶段组合效率法测度剔除管理和环境因素影响的企业创新绩效的基础上,从创新投入和创新绩效两个角度,运用计量分析方法探讨了中国情境下企业金融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现阶段金融化对中国非金融企业技术创新无论从创新投入角度,还是创新绩效角度都主要表现为“拉动效应”;金融投资和实体经营的利润率差异是影响企业创新投入的重要因素,当企业主营业务盈利能力较弱时,企业金融化才会对创新投入表现出“挤出效应”;并且,非国有企业在管理效率和创新绩效方面均高于国有企业,金融化对于非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拉动效应”也高于国有企业。  相似文献   

16.
现有文献认为CEO特征对企业创新发展有重要影响。那么,CEO特征如何与研发投资共同作用于企业绩效?本研究以世界银行在2012年对中国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为样本,探究CEO特征、研发投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实证检验了CEO经验与性别对研发投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研发投资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CEO经验对企业绩效具有非线性影响。进一步研究表明,CEO性别对研发投资与企业绩效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当CEO为女性时,研发投资对企业绩效具有更强的提升作用。CEO经验对研发投资和企业绩效关系具有非线性调节作用,CEO初期经验的积累有助于强化研发投资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但经验“超载”后,CEO经验的正向调节作用开始下降甚至可能为负。本研究结论对创新管理,经理人激励和性别化研究均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经济“脱实向虚”和创新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如何提高企业创新质量是一个关键问题。本文将公司投资选择问题与政府行为结合,基于2009—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实证检验企业金融化对创新质量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并从政府治理视角选取变量检验其调节作用。研究发现: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创新质量表现为“挤出”效应,其作用机制为企业金融化通过挤占创新资源、增大企业收益波动,进而降低了企业创新质量。政府创新补助和政府监管可以缓解企业金融化对创新质量的负向影响,而官员变更加重了金融化对创新质量的负向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偏离程度越大,创新质量越低,并且不同程度的金融化水平对创新质量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也证实了企业金融化对创新质量的负向影响。本文将政府行为纳入研究框架,研究结论丰富了企业金融化与创新质量的相关研究,也为国家制订政策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8.
选取2006-2010年174家设立党委(支部)的中国A股上市公司,使用非参数实证方法检验政治资源企业四个基本组织特征(CEO二职合一、企业党委书记兼职、企业控制权和企业成立年龄)对其增值、增长和盈利三种财务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中国政治资源企业中,公司成立年龄和最终控制权显著影响影响企业增值增长、但对盈利不显著;相反,CEO二职分离、党企职务合一影响企业盈利、但对增值增长不显著.最后就财务能力视角给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2017-2019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高管持股、会计稳健性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并研究会计稳健性对高管持股和企业创新投入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高管持股促进了企业创新投入,会计稳健性抑制了企业创新投入,企业会计稳健性显著削弱了高管持股对企业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理论层面梳理分析了金融科技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影响机制,并运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2011年~2018年省级面板数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金融科技显著提高了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但其提升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东、中部地区金融科技对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效果不是特别明显,而西部地区金融科技能显著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即金融越不发达的地区,金融科技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