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与《山东教育》结缘是在1997年隆冬。那是一个飞雪飘舞的日子,我从同事那里发现了一本薄薄的期刊———《山东教育》,讨来细细一读,顿时被贵刊纯正的学术风格、温馨的文学绿地———校园文化副刊所吸引。《山东教育》办得太好了,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其时,我正致力于“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开发”课题的研究。面对案头上那一撂撂研究稿件,我想可否向《山东教育》一试呢?即使达不到发表水平,幸许还会得到某位编辑老师的指点呢!这样想着,我便把一篇长达三千余字的稿子投进了邮箱。一个月过去了,又一个月过去了……想必已是石沉大…  相似文献   

2.
[引言]我们天天生活在学校里,应该说,最熟悉的生活,莫过于教育生活了。可是,如果出题写写教育生活呢,仍然有许多人捉襟见肘,为什么?是因为不懂情动辞发吗?是因为不会审题立意、选材组材吗?如果这样想,那就未免太书呆子气了。为探寻底蕴,我刊主编下水实验,以“我最(不)喜欢的老师”为话题,写出并在有关报刊发表了几篇文章(王浴海先生近年发表的教师题材散文计有:《我的老师》2000年6期北京《教育艺术》、7期大庆《岁月》;《恩师范中天》2003年9期《黑龙江教育》综合版,2005年2月收入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国当代散文大观》等;《另类全裸》2004年…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教育》是我的好帮手我刚参加工作不久,《黑龙江教育》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不久,又萌发了投稿的念头——我当时认为这是十分大胆的.1982年7月,我的第一篇文章在《黑龙江教育》上发表了,在欣喜若狂之中,我感到我和《黑龙江教育》有缘,从此,它也就成了我...  相似文献   

4.
一、模仿迁移法 1.读书迁移法 《班主任工作漫谈》是魏书生老师的大作,也是我最喜爱的教育专著之一,读得我茶不思饭不想。其中一篇讲魏老师为了控制自己的脾气,请一位同学专门负责这事,只要魏老师发脾气了,这位同学就站起来提醒魏老师控制脾气。这一做法激发了我的灵感。  相似文献   

5.
说起我与湖南教育报刊社的渊源,可谓由来已久:1988年我考入益阳师范学校,课余时间最大的爱好就是泡在学校的阅览室看书,一次偶然的机会,《湖南教育》里的精美文章一下子吸引了我,从此我的成长岁月里总有《湖南教育》一路同行。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在《湖南教育》的目录页的右边有一个小栏目是发表读者与《湖南教育》互动文章的,我就试着写了一篇《我与<湖南教育>同行》的短文,那个时候电脑还没有普及,写的文章只能是用信件邮寄。没过几天,《湖南教育》的编辑老师打电话给我,对我写的文章做了点评,认为我的文笔不错,鼓励我坚持写作。  相似文献   

6.
人的一生能被一个人理解,是一种幸福。我这样一位来自基层的普通教师、普通作者,竟然得到了《初中生世界》一位编辑的理解和帮助,对我的人生而言,真够幸运、真够幸福的。 由衷地感谢这位编辑——《初中生世界》的朱亮老师。那时朱老 师还在《江苏教育·中学版》编辑部工作,是他从成千上万的来稿中发现了我的第一篇作品《教育距离说》。文章在《江苏教育》上发表后,接着他又在《初中生世界》上连续编发了我的十几篇作品。这时他给我来了一封信:“你后来的这些文章都没有超过第一篇《教育距离说》,你应该提高自己,系统地读一些书。”  相似文献   

7.
读者来信     
编辑老师:你们好!我是上了高中以后才接触到《中学生阅读》这本刊物的,第一次看就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真的是爱不释手,每一期都会翻来覆去看上好几遍。  相似文献   

8.
近访苗鸿嫒     
笔者接触苗鸿嫒这个名字还是在20多年前初到教育杂志社工作的时候。特别是1989年,当时尚为青年编辑的笔者自觉不自觉地注意到苗鸿嫒这三个字。因为这三个字在《黑龙江教育》杂志出现的次数多了,写她的文章篇幅长了,老编辑们谈起她的时候欣赏、称赞的意味更浓了。但当时笔者只知道苗鸿嫒老师是一位年轻的特级教师、全国小语大赛的一等奖获得者、全国教育系统劳模。待到1992年,作为《黑龙江教育》杂志语文编辑,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读了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艺术》一书,不由不佩服魏老师那一套独特的教育方法。再怎样调皮捣蛋的学生经魏老师那么一指点都被乖乖收服了,我被深深折服了,魏老师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执着,值得我们去学习。  相似文献   

10.
在已发表的十几万字作品中,我记忆最深刻的,不是处女作,也不是代表作,而是刊登在《江西教育》1999年第3期的文章《为校长带操喝彩》。在这篇文章背后,有一封信,见证了我和《江西教育》编辑老师之间的一段动人的情谊。  相似文献   

11.
小读者信箱     
编辑老师:你们好!我是《小作家选刊·小学生版》杂志的铁杆粉丝。我一上小学就接触了许多杂志,可我一眼看中的便是《小作家选刊·小学生版》杂志。  相似文献   

12.
没想到一时的邂逅,竟促成了一份永久的美丽,一见钟情注定了必将一生相随的情缘。那是我在大学读书时,在学校图书馆,学师范专业的我偶然翻看了《湖南教育》,结果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就爱不释手。我被其中的不少文章深深吸引,仿佛找到了一位渴盼已久的良师益友。从那时起,我开始关注《湖南教育》,不论多忙,都要抽出时间来看《湖南教育》。大学毕业后,爱好写作的我走上了教育文秘工作岗位,我与《湖南教育》和《湖南教育》的记者、编辑老师有了更多的接触。参加工作不到半个月,我就陪同《湖南教育》的记者采访一位为了39张高考准考证,与歹徒浴血搏…  相似文献   

13.
心有灵犀     
编辑同志: 今天我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了贵刊编发的一组“我心中的《教师博览》”系列文章,看后深有同感。本人在青岛市市南区教育中心从事教育部门内部期刊《市南教育》的编辑工作。前段时间,我曾写过一篇类似题目的文章,在《市南教育》上发表,向本区的老师们推荐此刊引起反响。今随信寄去这篇读刊体会《温馨的〈教师博览〉》,请编辑同志给予指导。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教育中心曲宗利  相似文献   

14.
通过王继华、吴向东两位老师的文章,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在此文的参考文献部分,我注意到作者在本刊2009年第1期上还发表了一篇题为《Web2.0时代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新思考》的文章,于是一并找到,学习了一番。  相似文献   

15.
上期反馈     
王益 《上海教育》2006,(3B):5-5
捧读新学期收到的第一本《上海教育》杂志,我感受到了它的一些变化:新开出的“我与《上海教育》五十年征”栏目勾起了我这样的老读对往事的片段回忆。中提到的一些记、编辑,他们编辑过的不少章,曾经指引我的成长。一张老照片,让我想起了过去的岁月,那时候.教育工作的生活普遍比较清贫。但物质的贫乏并不妨碍大家献身教育事业的热情。  相似文献   

16.
与《中学生数理化》结缘,始于一次忐忑的投稿.心想稿件可能泥牛入海,不想编辑老师们迅速回复.并对我的文章和以后的教学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指导.这一次的接触拉近了我和《中学生数理化》的距离.恰逢杂志社在各中学设立记者站,我便有幸成为了唐山市丰润区岔河镇中学记者站站长.  相似文献   

17.
王国华 《初中生》2010,(8):16-19
我从小学起就开始发表作品。那时候喜欢看《少年文艺》、《儿童文学》等杂志,读多了就想写,于是试着给报纸投稿。1986年10月,我在《少年智力开发报》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童话《聪明的狐狸》。编辑是李霞老师。其后的几年问,她又给我发表过不少作品,使我在中学时代就成了校园名人。  相似文献   

18.
拜读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一书,我被魏老师的教育智慧所折服,被其教育艺术所感动,很想把那些显效而又艺术的方法借来一用。然而,当我尝试用魏老师的方法来管理班级的时候却出了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01年初识《教育文汇》时,我就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记得第一次读《教育文汇》时我十分惊讶:原来教育文章还可以这样写呀!于是,我就停下写了七八年的诗和小说,写了几篇实实在在的属于自己生活的文章投给《教育文汇》。不久,我便接到编辑部的电话,说打算用我的一篇。当时我真的很激动,放下电话心情还久久不能平静。那篇文章发表后,我每年都要在《教育文汇》上发表文章,有一年还发表了4篇呢!  相似文献   

20.
读者心声     
2012年6月,一次偶然结识了《教育科学论坛》杂志。于是就向杂志投了《教学研究材料提炼的偏与正》一稿,没想到编辑刘方老师当天就反馈了修改意见,很快就安排在第10期发表。后来我们又在贵刊2012年第11期、2013年第1期陆续发表了两篇文章。每当拿到样刊,我们都会对照原稿,发现编辑老师们改得很认真,研究得很深入,让文章添色不少。通过几期阅读比较,我们觉得贵刊很有特色,然而,也发现贵刊文章中有留白,建议贵刊如果能在这些空白处,插入一些西南地区教育科研动态信息,既及时交流宣传了教科研成果,也避免了版面浪费,进而扩大杂志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