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教学实践、教学研究、教学检查、教学经验总结中,现在仍然盛行一个口号,即“讲深讲透”。为了达到“讲深讲透”,一些教师把教材中所有内容巨细无遗的讲述、板书,有时还要加进教材中没有的一些内容,课堂安排的很满很紧,教师讲课节奏很快、语速很快。黑板上的标题分成三级或四级:大一、二、三,中 1、 2、 3,小①、②、③,有时还要再加上 a、 b、 c,写满一黑板甚至两黑板。我认为这种“讲深讲透”就是教学上的“满堂灌。”   例如,我听了一堂高中的地理课,课题是“人类活动与气候”。教师是这样讲述和板书的: (一 )气候对人…  相似文献   

2.
目前教学工作中,有一种提法,要求在课堂上把一课新教材“讲深讲透”。要不要强调“讲深讲透”?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认为这种提法有很大的片面性。第一、教师讲“深透”,不等于学生学“深透”。学生只有在“学而时习之”的长期过程中,才能逐渐  相似文献   

3.
如何让马克思主义道理触动青年学生的心灵,实现铸魂育人的效果,是思政课教学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讲深、讲透、讲活”的要求,为思政课教师讲好马克思主义道理指明了方向与路径。讲深刻要求思政课教师深学理论、深悟教材、深究学生;讲透彻要求思政课教师学理彻底、理论对症、活用素材;讲鲜活要求思政课教师讲出理论精气神,激活理论创新使命感,激活课堂活力。  相似文献   

4.
教学设计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备课的关键。教学设计的提升,要以“讲深、讲透、讲活”为着力点。在教学设计中,要做好科研,挖透教材,找准目标和重难点,将道理“讲深”;要设计好课堂导入、教学逻辑、教学案例、教学评价等环节,将道理“讲透”;要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时空、教学话语等方面进行创新,将道理“讲活”。在守正创新中立德树人,做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  相似文献   

5.
课文教学必须讲深讲透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少人认为 ,一个尽职的语文老师 ,一定要以本为本 ,把课文讲深讲透。因此学习一篇不超过三千字的课文 ,常常花三四个课时 ,甚至五六个课时。这种作法 ,错就错在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本来就有一定的“模糊性” ,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如《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对这些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就有五六种观点。教师把课文讲深讲透 ,讲的又是一家之言 ,学生就往往再也提不出别的见解 ,反而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把教材讲深讲透 ,势必就要以教师为中心 ,把学生放到消极被动的地位 ,势必就要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来保证上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中,讲解是必要的。然而一些老师总喜欢讲深讲透,总认为不讲深讲透学生就掌握不好,理解不透彻。结果,老师讲得越细,学生听得起糊涂、越烦躁,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同时还会抑制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事实上,教师要想在45分钟之内将所教授的内容讲深讲透是不可能的。教师只能让学生理解他们能够理解的,或者说,允许学生有所懂有所不懂。不能要求学生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都弄明白。即使有些地方学生暂时理解不了,也不必大讲特讲,不应塞给他们一些现成的结论。把这些问题先放一放,学了后边的东西再回过头来提示复习前边的内…  相似文献   

7.
常有些青年教师捧着教材来咨询:“这篇课文要怎样讲才深才透?”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简要回答是:作为教师钻研教材要深要透,但不等于也要求我们的学生6~12岁的孩子,也要懂深懂透。也许大家对我的回答会感到茫然。于是,我想做如下解说。一是新课标明确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当前不少教师仍存在着过分多讲的现象,严重地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拟从教师心理这一角度,来对它作一番粗浅的议论与分析。在教师心理上,到底是哪些因素在导致他们的过分多讲呢?笔者以为,主要因素有以下四个。第一是怀疑心理。有些教师受传统、陈腐的教育思想影响较深,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看不到学生的“主体”作用;他们只相信教师的“讲课”功能,不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只依靠单一的讲解方式,怀疑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他们认为,教师只有讲得多、讲得深、讲得透,学生才能学得多、学得深、学得好,“多讲总比少讲好”。特别是教一些难度较大的教材时,就更不相信学生有自己探索、  相似文献   

9.
以前,在课堂教学中流行一个提法,叫做教师讲课“讲深讲透”,以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法宝。殊不知,这样以讲代练,替代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把课堂练习挤到了课外,加重了学生的课外负担。同时,因为讲过了头,也常常给后继教学带来困难。现以“万以内数的认识”一节的教学为例说明这一点。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一节的教学中,有些老师从过去提倡的“讲深讲透”的要求出发,往往把教学要求不适当地提高到认识一万和万以内的数。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热记最初的五个数位的数位顺序,即“个、十、百、千、万”。学生对这五个数位先人为主,印象很深。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上述的教法是不顾后继教学的“捞青”做法。这样做,把认识万以内的四  相似文献   

10.
如何讲深讲透讲活道理是思政课教学的难题,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益实践。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由教师通俗化课堂讲授、学生个性化内化吸收、师生协同化隔堂讨论三部分组成,实现了“内容为王”和“学生中心”的有机统一,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科学性,也具有比较广泛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在“课堂上解决问题”,应把所教的问题都“讲深讲透”,一股脑儿地把最精简、最优化的方法细细地介绍给学生.要知道暴露教师的思维过程是必要的,但如果一味地这样做则是不利的.有时教师所讲内容未必是学生想知道的,造成学生没有参与的热情,只是被动的接受.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角度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并对教师上好思政课提出了讲深讲透讲活的明确要求。要让思政课教学对学生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教师应着力提升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能力:一是要用学术讲政治把教学内容的“是什么”讲深;二是要善挖掘巧引导把理论逻辑里的“为什么”讲透;三是要宽视野多渠道把理性认识上的“怎么看”讲活,让学生听得进、记得住、用得好、传得开,实现思政课教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和为民族育苗的目的,并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坚实的基础和更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3.
讨论教学工作时,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教师在课堂上要把问题“讲深讲透”,要让学生把问题“理解深透”。能“深”能“透”,当然是好事,但其结果总是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因为它违反了教学的客观规律。一些物理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往往要随知识的积累而逐步形成。比如对力的认识吧,一开始,只能随学生日常生活的经验出发,提出“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待学生  相似文献   

14.
目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而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专业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已成为我们专业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改进液压课堂教学入手,谈创新思维培养的一些有益尝试。一、精选讲课内容,拓展创新思维发展的空间以往的教学特点是要求教师对教材“系统讲、全面讲”、“讲深讲透”,并能“当堂消化”,即使安排课堂提问,也是为了授课的需要。在一堂课上,学生无自主的学习时间、无独立思考的机会,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以创建充分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空间。1…  相似文献   

15.
谭正文 《湖南教育》2003,(18):43-43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握好知识的要点、重点、难点,给学生讲清讲透,还要注意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发掘教材“隐点”,启发学生提出“疑点”,引入社会“热点”把政治课上得生动活泼 1.发掘教材“隐点”。“隐点”是  相似文献   

16.
如何增强成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有效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教师首先要吃准吃透教材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把重点、难点问题讲深、讲透,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质上是讲道理“,讲道理”就是要“讲深、讲透、讲活”。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理论自信、坚定教育信心,才能把“道”的“理“”讲深”;只有坚持“吃透”学生、夯实理论功底、坚持问题导向,才能把“道”的“理“”讲透”;只有拥有广阔视野、建好网络平台、强化人格力量,才能把“道”的“理”“讲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用心教”,学生才会“用心悟”,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道理,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也是思政课守正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理直气壮办好高校思政课,必须全面系统把握讲深、讲透、讲活道理的“势”“道”“术”,切实做到“审势”“明道”“优术”有机统一,既要科学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讲道理的历史大势与现实境遇,构筑新时代高校思政治课讲道理的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也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还要创新教学样式,争当思政“大先生”,善用“大思政课”,发挥协同育人合力。  相似文献   

19.
信息社会的人际交流、求职应聘、公关施政……无处不显示出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极端重要性,然而,客观现实却令语文教师痛心焦虑:不少学生学了多年语文,口头或书面的表达能力却并未见佳!究其原因,恐怕与目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讲轻读的弊端不无关系。语文课上,通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苦口婆心,特别“重讲”———从字音到词义、从立意到结构、从主题到语言……面面俱到,滔滔不绝,只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却似在云里雾里,一派茫然!多年来,“说讲自始自终,学生无动于衷”的现象早已见怪不怪。虽然有识之士多次呼吁要还学生阅读的时间,尽管教师们也明知语文教学最忌“满堂灌”、“填鸭式”,可一旦落实到行动上,许多教师出于善良的愿望,还是放心不下,总是习惯于包办代替,担心不如此,学生便无法较好的把握文章。还有人认为:语文课内容多、课时紧,想赶计划就得多讲,把时间花费在机械的阅读上。个别教师居然脱离课文语言因素,架空地分析,甚至对着教案,照本宣科。有时,学生尚未读熟课文,教师已“潇洒”地讲完了全文。学生在课堂上只好被动地去记些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色之类的东西,根本无暇去细想、回味,更别指望有一些点读、背的时间了(有时教师会穿插一些读的内...  相似文献   

20.
我担任多年的毕业班语文教学,体会最深刻的是讲读课的“讲”要讲在“点子”上。 何谓“点子”呢?首先“点子”就是《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年级知识的具体要求。这是我们语文教师教学所必须遵循的要求。其次。“点子”是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的“重点”和“难点”,这就是教师所要“精讲”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