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和美学并举是<庄子>的一大特征,其中"游"的审美理念更是<庄子>思想的终极阐述,是其审美的重中之重.精神要达到"得道"的境界才能合乎内心现世性.庄子通过对有限人生和人世的否定,通过对无限精神自由的追求,提出了"游"的内心现世性."游"则是达到精神自由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美学角度对庄子之"游"进行解析.文章首先从游玩、游戏和游心三个方面发掘"游"的内涵,然后结合"游"的涵义,从主体的审美感受、审美心理等视角透视庄子的"游"所呈现出来的自由、虚静的审美特征,最后考察庄子之"游"对文艺创作、文学理论和审美人生观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首先从游玩、游戏和游心三个方面发掘"游"的内涵,然后结合"游"的涵义,从主体的审美感受、审美心理等视角透视庄子的"游"所呈现出来的自由、虚静的审美特征,最后考察庄子之"游"对文艺创作、文学理论和审美人生观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学界历来对庄子之游歧义纷争,聚讼不已,而庄子之游关联着庄子对生存世界的总体看法,对其准确理解事关重大。作为庄子主体心态阐释核心的“游”,可以说集中体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审美精神,体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人生自由的强烈愿望,“游”成为深蕴中国文化人心灵中的情意结,成为中国传统美学境界论中的深层根基。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收录了两篇<庄子·秋水>中的故事:<惠子相梁>与<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庄子与惠子就"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进行辩论.  相似文献   

6.
<庄子>一书写了四种类型的"梦",通过对这些"梦"的解析,可以看出<庄子>在当时占梦文化影响下的迷梦模式之上走出了"以梦为文"的新模式,"梦"被赋予了新的内蕴,并由于其鲜明的艺术性,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庄子之学,振拔于沉浊之中,超离于尘垢之上,由"朝彻"而"见独",终而达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玄妙境界,真可谓"冷笑行藏只独知"者.然而,"独"体现的仅仅是其思想风格与境界情态,绝非意味着庄子哲学即是横空出世甚至无中生有之物.古今多有学者认为《天下》篇乃《庄子》一书之后序,该篇纵论天下道术,探古学源流,判诸子短长,庄子深厚的"学术功底"已展露无疑;司马迁亦云"其学无所不窥",也说明庄子汲取的"学术资源"是何等丰赡.庄子哲学必有植根其中的饶沃土壤、流衍而出的丰沛源泉.其根之深,其源之远,非常值得研究者对之进行反本溯源式的开掘与疏浚.  相似文献   

8.
"天籁、地籁、人籁"是庄子提出的一个重要的音乐美学观.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庄子>原文分析"籁乐"与"适性之乐"运级递进的关系,透过庄子之"道"来观古代音乐的发展和演变.我想,如处理得当,或可为解读庄周独特思维方式找寻另一个门道.  相似文献   

9.
"游"是中国封建社会伦理道德、人格力量以及审美情操之间的一个中介,艺术的魅力也全在一个"游"字上.游则动,动则灵,则有生命力,中国艺术的最本质的因素就在于表现人的生命精神、哲学精神.正是在"游"这种美感心态和中国传统艺术思想的渊源下,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才那么韵味无穷,那么轻松、自然、豪放."观万象达于心而后立象","游心"于笔墨,表现出来的才是画家所要塑造的艺术形象.而笔墨之得失,亦本乎于"游"."笔墨当随时代",然观乎笔墨之现状,觉得确实令现代人深思.现代中国画出新,关键在于一种全新的理解,解释和实践!当以"游"之,游则动嘛!  相似文献   

10.
道是庄子的本体论,逍遥则作为庄子的生存论,"逍遥以游"是庄子最崇尚的审美方式。在生存论意义上,逍遥游一方面是生命存在的方式,是主体寻求的一种最纯粹最高妙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境界;另一方面,也是理想的审美方式和诗意化的生命智慧的呈现。游戏精神成为逍遥的有机组成,逍遥也为游戏精神的敞开提供了可能。游戏精神成为《庄子》的一种风韵和情趣,给予接受者一种思维的启悟和审美的快乐。  相似文献   

11.
要把握<齐物论>的主旨不能仅仅限于此篇章的文字说明,而要透过文字表面达到与庄子思想的契合,用一种整体的观念对庄子哲学全幅的把捉才能真正契会得此篇的真意.庄子哲学是寻求人的精神满足,达到与道冥合,物我两忘,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寻求人的精神家园的学问.庄子在<齐物论>中所要表达的主旨不是对万物、物我齐与不齐的认识与论断,即不是一认识论的问题;而是站在一个道的高度,以道观之,抛弃物我、彼此、是非的对立,超越人是人非的立场的前提下,实现臻于"吾丧我"之精神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12.
<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之作,可以说是全书的总纲.它追求的是一种超然的、绝对自由的精神状态,揭开了逍遥无待的主旨,即真正的逍遥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境地,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无论是在文学创作上,还是人格构成上,<逍遥游>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赵羽 《文教资料》2007,(23):143-145
庄子哲学有一个核心概念,这就是"道"。在《庄子》中,"道"既是代表宇宙、自然、天地、万物本体的最高范畴,也是代表一切物质、精神、客观的、主观的概念的本源。庄子"道"论,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和基础,庄子丰富的美学思想也多缘"道"而来,其艺术精神体现着"道"的特征。在庄子的美学体系中,美与丑并不是最高范畴,我们只有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庄子之"道",才能够真正领会庄子的超越性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4.
历来对<庄子>神人特性的理解主要集中在精神的无待上.实质上,除了精神的无待外,物质的无待同样是庄子"神人"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表现在:饮食独特、出行自由、不惧水火、上天入地、具有超自然神力、不死等六个方面.而这六种特性又恰恰可以在<山海经>记载的上古神祗中找到一一对应的原型.据此,我们认定<山海经>中的上古神祗便是<庄子>神人意象之原型.  相似文献   

15.
“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自先秦以来就为各个时代的人所关注。《庄子》一书绝大多数篇目写于先秦,全书竟然没有使用一个“兴”及与之相关的“比”。尽管如此,如果仔细考察庄子一书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论的影响,将会发现“兴”与庄子塑造的审美境界“游”之间存在着很密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由<周易>"书不尽言"、"系辞焉以尽其言"等论述可知,"辞"乃是一种既不同于"书",也不同于"言",假托曲饰,言近旨远的特殊语体.王弼抹煞了"辞"、"书"、"言"的区别,并引入<庄子>,对<周易>的"言意观"作了本体论的改造,不仅把<周易>的修辞学问题提升到语言哲学的高度加以讨论,而且也顺利地实现了由文本制作向文本阐释的过渡,为历代学人对儒道元典的创新性阐释提供了合法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味"是中国美学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审美观."味"本来是一种生理感受,后来发展成为美学范畴,在这种转化中<老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老子>并非专门的审美理论文本,它所包含的"味"饮食审美智慧却大有可观.他的"味"理论不是否定一切美感,而只是提倡一种特殊的美感,一种平淡的趣味,一种素朴自然之美,显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精神,为整个中华古典审美意识打下了浓厚的底色.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和"的思想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思想.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这里的"和",一义为"适合",但亦可作"和谐"解.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礼"与"和",是互相作用的."礼"的作用,是"和",而"和"也是维系"礼"的重要手段.儒家的思想不仅是道德的哲学、生活的哲学,还是政治哲学."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政治价值,即儒家学者理想中的社会至少是一个和谐、团结、和平的社会.子贡评价孔子说:"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论语·子张>)这里的"动之斯和",就是能让公众团结一致、同心协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庄子>文本入手,结合以往的研究,着重探讨了"重言"的涵义以及庄子"三言"的关系.<庄子>中的"重言"即为"借重之言",实际上就是庄子借助有名望、有影响的人的话来阐明自己的观点."重言"和"寓言"、"卮言"一起,构成了<庄子>一书中三种最基本的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20.
"逍遥"接近于我们今天说的"自由"的概念,只要"放于自得之场"、"物任其性",则都可得"逍遥".所谓"有待"、"无待"只是相对而言,属于不同的逍遥境界,但无论是哪种逍遥,都要以"各安其性"为基础.<逍遥游>的"游"字,多与"心"联在一起,是具有特殊含义的专用辞,也可以说是用以表达主观精神活动的专用辞.这个游便是心游,唯有"游心"才能得以精神上的逍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