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新闻跟帖评论的特点及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大多数新闻网站都在新闻正文后面设有网友评论入口,其功能是让网友即时发表自己阅读新闻之后的感受、观点和意见。如新浪网、腾讯网的"我要评论"、网易的"发帖区"、搜狐网的"我来说两句"、人民网的"我要留言"  相似文献   

2.
网络新闻评论目前已经是各大门户网站,尤其是新闻网站的关注点和生长点。仅仅依靠即时滚动新闻已经不能满足网民的需要。动态新闻正向专栏评论方向发展。网民不但可以通过门户网站的每条新闻的增补发言框进行评论,而且还可以通过论坛、博客、网摘等网络传播形式进行点对点的交流与评论,大家在网络上对一个人的发言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3.
田勇 《新闻实践》2004,(11):35-36
基于互联网互动性之上的网络新闻评论,已是当前新闻网站的关注点和生长点--仅仅依靠即时新闻已经不能满足网民的需要,新闻正向专题化评论化的方向发展。人民网的《强国论坛》和"人民时评"、新华网的《发展论坛》和"焦点网谈"等,在新闻媒体和网民中已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网络评论中最具互联网特征的无疑是网民的交互性评论,这是新闻网站吸引网民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4.
叶宽 《新闻前哨》2013,(10):40-41
在web2.0时代,网络新闻媒体不仅是新闻信息的主要生产者,更应成为公共舆论的引导者。本文以网络新闻评论为观察对象,从网民的即时评论、微博对评论的影响、媒体的议程设置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新闻评论在新媒体语境下面临的问题和日益发挥对舆情的引导作用,进而更清晰地认识网络新闻媒体的定位。  相似文献   

5.
网络论坛和报纸评论的互补与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位年轻的网民可能从未读过报纸上的评论员文章,但却可能是某个论坛的常客;可能从未给报纸写过"读者来信",但却可能是网络论坛里极具号召力的"意见领袖"。今天,在新闻评论领域内,报纸仍毫无疑问地占据着主导地位,但网络络言论也逐渐在其中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空间。网络论坛与报纸评论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又该怎择实现和谐共生?这是业界越来越关注的话题。网络论坛与报纸评论的互补1、即时与及时、畅际欲言与权威导向的互补比起报纸评论,即时性是网络评论的一大优势,往往新闻事件一发生,几小时甚至几分钟之内,网上就开始有人发表观点和看法,这就是网络评论的即时性。即时性的网络评论对报纸评论的补充显而易见。畅所欲言是网络论坛的另一个鲜明的特点。许多言论,有思想,有见解,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现实中的许多重大问题、焦点问题、热点问题都在论坛中得到了积极的讨论。有人把人民网"强国论坛"经常讨论的主题作了排名,排在前几位的是,中美关系问题、台湾问题和腐败问题等。然而,网络论坛的到来,并  相似文献   

6.
刘晨光 《青年记者》2016,(36):64-65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传播特点 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①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又有了新的特点. 1.新闻评论传播形式多样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手机网络、数字电视等新媒体日渐成熟,新闻评论的形态日益丰富,诞生了“网络新闻评论”,它指的是通过网络这一渠道,个体受众或具体的组织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等发表的评价性意见,包括网络媒体自身所发布的评论文章、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网民针对某一问题的评论性文章.从广义来上讲,网民针对媒体发布的新闻展开的一系列“转发”“评论”也属于新闻评论范畴.  相似文献   

7.
魏中辉 《新闻窗》2013,(5):47-47
一、新时期网民新闻评论的特点 网民新闻评论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新闻性和议论性。但相对于传统新闻媒体,其内容、功能有很大不同。正确掌握网民新闻评论的特点,对于促进网民新闻评论良性发展、实现网络传媒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研究网络网民评论对新闻严肃性的影响,采用文本分析法、案例研究法,以新浪微博为例进行研究并对网民评论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对网络网民评论的特点、机制进行研究,研究了网民的特点如本身的多样性、娱乐性等问题,对网络评论的特点和影响进行探讨,并分析网民评论对新闻严肃性是怎样实行消解以及消解的后果和对此问题的反思,以及新媒体语境下如何更合理地建造网民评论机制。  相似文献   

9.
从网民参与的角度看,网络新闻正在步入一个网民评论的时代,而网络新闻留言板作为网民"即时评论"的平台,对其版面编辑进行针对性的研究显然具有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拟以新浪网为例,通过分析新浪新闻留言板改版前后的结构和功能设置以及新浪网友的反馈意见,探寻当前网络新闻留言板普遍存在的阅读、参与和管理等突出问题,希望对进一步优化当前网络新闻留言板提供一种参考。  相似文献   

10.
建筑在互动性之上的网络新闻评论,已是当前新闻网站的关注点和生长点。交互性是新闻评论吸引网民的最具特征的形式,也是新闻网站评论的核心竞争力。近一两年来,中国宁波网在加强网络评论的交互性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并得到中宣部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赞赏。一、网上评论与社会阶层的互动网络评论有责任引导网民正  相似文献   

11.
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开启了全民记者的时代,微博新闻评论借助多媒体传播,展示出不同于以往任何新闻评论的特性.评论者的全民化,新闻评论的自主性、交互性、微博评论的海量资讯和实时更新也对微博评论的权威提出了挑战.微博新闻评论的撰写和发布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痛斥、呵责式的义愤填膺、短短几行字的“泄愤”和极端个案的上纲上线,每一句评论都需要一定的理性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2006年,<时代>周刊把全球亿万网民评为年度人物.见证和记录历史的不再仅仅是记者或少数人的特权,成千上万的网民正在书写着历史,改变着世界.只要有互联网,普通民众就可以把身边的新闻即时展示在全球面前.加利福尼亚记者、作家丹·吉尔默把这种现象称为"草根新闻".确切地说,"草根新闻"的来由是因为生产者是普通受众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专业人员.  相似文献   

13.
杨嘉琪 《视听》2022,(4):64-67
新媒体时代,后真相事件频发对媒体的公信力和舆论引导力造成了极大损害,也给新闻评论带来了巨大挑战.当"快餐式"的信息无法满足受众知情与舆论引导的需要时,能够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相的主流媒体评论就凸显了巨大价值.《新闻1+1》节目坚守理性原则,在多元的舆论场中通过对即时热点的追踪、优质内容的打造及社会敏感话题的触及传递...  相似文献   

14.
今年以来,报业网站以滚动报道为标志,颠覆了人们的传统看法-这些长期被视为报纸"电子版"的媒体,正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即时播报手段,以网络、手机报等为载体,即时传递新闻事实,颇受网民欢迎.  相似文献   

15.
网络评论作为抒发见解的平台,为网民提供了直抒胸臆、指点江山的空间.网络评论的对象很多,包括私人感情、产品质量、名人轶事、社会新闻、时政新闻等.网络评论能否反映健康的主流价值观,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低门槛的网络平台向网民提供了畅所欲言的空间,但与此同时也使得网络评论泥沙俱下、良莠不齐,怎样才能更好地利用网络评论,以影响网络舆论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是舆论引导面临的重要课题,舆论引导的最终目标是形成对主流价值观的培育、形成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可.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时代,微博成为热点事件传播的重要载体,新闻评论的形态在微博平台得以扩展。网站评论、专家评论和网民评论共同推动舆论的形成与走势。本文依据微博热点事件中的网民评论,分析评论客体的泛化现象,发现客体呈现出由新闻事件本身或事件当事人逐渐延伸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党报评论与网络评论的互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新闻评论目前已经是各大门户网站,尤其是新闻网站的关注点和生长点。仅仅依靠即时滚动新闻已经不能满足网民的需要,动态新闻正向专栏评论方向发展。为了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和点击率,众多网站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评论品牌,如人民网的《人民时评》、东方网的《今日眉批》、新华网的《新华视点》、千龙网的《千龙时评》等,足见网络新闻评论正在逐渐走向专业化。这是网络新闻评论意识的萌芽,也将引领网络新闻传播业的勃兴。网络评论虽有足够大的影响力,但它能代替传统的党报评论吗?当然不能。党报评论具有宣传、鼓动、组织等功能,肩负着…  相似文献   

18.
王多 《新闻实践》2009,(10):36-38
新闻评论有三"气",那就是气质、气势与气度.三"气"是就新闻评论的品性而言的.新闻评论是要有自己的品性的,就像任何文章都应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一样,见其文而知其人,望其笔而"闻"其气.一些评论文章只看正文,就知道出自哪家报纸、何人手笔.另一方面,气质、气势与气度,也决定了一篇评论文章的水平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评论作为新闻实务传播的一部分,在网络传播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网民作为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成为网络评论传播的第一"价值因素",网络评论迅速成为强大的意见表达新势力.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会化传播形态和途径兴起,人们突破现实社会中的局限,跨越时间和空间,加入到虚拟社会中构建群体,互联网也因此拥有了社会密度,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联。越来越多的新闻不是从专业的新闻机构发出,而是出自网民之手。网民通过网络进行即时的新闻发布,突破了新闻机构所面临的现场困境。任何新闻机构都不可能在任何新闻现场出现,而事件的亲历者却可以凭借互联网进行即时的新闻发布,再通过不断的分享和传播,达到新闻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