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刘艳 《新闻前哨》2012,(11):82-83
斯温顿(John Swinton,1830-1901)是19世纪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之一。1860~1 870他担任《纽约时报》主编,写了大量关于美国内战和废奴运动的文章。1875~1883年担任《纽约太阳报》主编。1883年创办周报《斯温顿氏报》(John Swinton’s Paper),通过该报传播自己关于社会和工业问题的观点。该报是美国著名的工人报纸,他的名字也在工人运动圈内广为人知。1887年报纸因缺乏群众的支持等原因停刊。此后,他继续在《纽约太阳报》做编  相似文献   

2.
《卡波特》虽然是一部小成本的传记电影,但它在美国一上映.就获得了影评家们的广泛好评。戴维·丹比在《纽约客》上称赞它说:“这是一部最深刻详尽的有关作家创作与性格的电影。”杜鲁门·卡波特是当代美国著名作家,他因小说《别的声音,别的房间》一举成名时才21岁,他的美少年形象使其成为纽约  相似文献   

3.
刘肖 《新闻爱好者》2003,(11):31-32
5月11日,美国《纽约时报》在其头版刊登了一篇题为“辞职的时报记者留下的一长串欺骗行为”的文章,揭露该报一记者在过去7个月里杜撰了36篇新闻报道。在接受《纽约观察家》独家采访时,杰森·布莱尔洋洋得意地说,他把一些“新闻界最优秀的人”都给骗倒了。27岁的黑人记者杰森·布莱尔靠一台手提电脑和一部手机迷惑了读者和报社同仁。布莱尔所用的手段是伪造当事人的评论、编造现场场景,并从其他的报纸和通讯社中摘抄材料。当他不在现场时,他还会从新闻照片中摘选细节,制造出了他到过那儿,见到过某人的假象。从华盛顿郊区恐怖的连环枪击事件到…  相似文献   

4.
杨晓白 《青年记者》2005,(11):70-71
1833年,当时一位名叫本杰明·H·德埃的年轻发行人创办了一张名为《纽约太阳报》的报纸。当时报纸作为新生事物,售价仅有1美分。但是与19世纪同时期的绝大多数报纸不同,该报按照自己的发行量售卖自己的广告版面。当时多数的发行人仅将广告视为一项为读者服务的内容,该报却已经意识到将自己的读者售卖给广告客户的价值了。将近100年以后,在1913年,美国的报纸发行人和广告经理人联合创立了发行量稽查局(ABC)。负有设定衡量报纸的付费发行量的标准、并且精确地统计和公布发行量的重任,ABC最终发展成为了一家“一站式商店”:在这里,广告客户…  相似文献   

5.
有这么一个人,堪称世界报刊史上绝无仅有的编辑奇才。这个人,就是原美国《纽约时报》的总编辑,名叫卡尔·范·安达。安达(1864—1945),美国俄亥俄洲人。早年受聘于《纽约太阳报》达16年之久,1904年后又在《纽约时报》工作了20余年。他之所以在世界新闻界享有这么崇高的声誉,并不是靠他那“近40年”的资格,而是凭他那广博精深的知识使得同行为之折服。可以这么说,安达是集数学家、文学家、史  相似文献   

6.
新闻报道中隐私权和知情权的对立统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罗春 《新闻界》2005,(4):53-54
一、从萨达姆“监狱半裸照”事件谈起2005年5月20日出版的英国《太阳报》曝光了几张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在关押期间的照片。在《太阳报》的头版照片上,萨达姆只穿着内裤。另有照片显示萨达姆用手搓洗衣服或者睡觉的样子,监狱房间十分狭小,大约为两平方米。萨达姆半裸照曝光后,萨达姆的海内外律师团迅速作出反应,状告照片的拍摄者和刊出方“侵犯人权”。萨达姆的法国律师卢多特表示,他要替萨达姆向《太阳报》要求赔偿100万英镑:“我认为,这是美国人导演的诋毁萨达姆的战略行动,他们这么做的目的就是,‘看看这人,他不是神,他是人’。我…  相似文献   

7.
大新闻并不一定是由经验丰富的记者首先抓到和采写出来的,这已被许多事实证明。《国际先驱论坛报》至今仍在谈论60年前该报一个无名小辈抓获轰动世界大新闻的经过呢。《国际先驱论坛报》原是《纽约先驱论坛报》于1887年10月在巴黎创刊的“欧洲版”,直到1967年才改为现在的名称。在纪念该报诞生100周年的特辑中,有一篇长文追述那个名叫拉尔夫·巴恩斯的年轻“生手”偶然碰上了特大事件,凭他的机智和努力取得了采访的胜利,以后又如何全身心投入新闻工作而创出了卓越成绩。巴恩斯在大学没有学过新闻课程,但他一心想作新闻记者。1925年大学毕业后,他曾在三家小报馆当过短期练习生,由于工作成绩平平,不受重视。1927年,他辛辛苦苦积攒了三等船票钱从纽约跑到巴黎,被《纽约先驱论坛报欧洲版》收留在编辑部试用。当时世界上的大事就是发生在中国的第一次革命  相似文献   

8.
小报的生命在于耸动的新闻和翻飞的肉色,最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点首推英国的《太阳报》。1970年11月,《太阳报》开始每天在它的第三版上刊出大幅无上装女郎的照片,至今从未停顿过。 今年11月,《太阳报》自豪地写道:“30年前,我们将史蒂芬妮·拉恩的无上装照片付印,从此美妙的第三版世界诞生了。” 30年来,数千名美丽性感的姑娘点亮了大不列颠的每一个清晨,她们中的山姆·弗克斯、玛林达·迈辛格都已经成为英国家喻户晓的名字。” 1969年,来自澳大利亚的传媒大亨默  相似文献   

9.
《太阳报》是英国最有名的小报之一,经常因刊登耸人听闻的“内幕”、“秘史”和“丑闻”而大出风头。最近,该报又一次引起了轰动,但这一回是因为它自己的行为构成了一桩丑闻。从这起丑闻中,人们可以看到英国发达的通俗小报的缩影。 《太阳报》:“赔了夫人又折兵” 10月8日,《太阳报》在头版刊登“世界独家报道”说,有人向该报提供了一段80秒长的电视录像,摄  相似文献   

10.
《淮阴日报》总编辑黄善模同志在该报1月1日的头版显著位置发表他《致读者的公开信》, 公布自己的电话号码,表示愿与读者直接对话,敬请读者依据报社内部制订的“求实、公正、廉洁、守法”的职业道德准则,对他的编辑、记者随时予以监督。此举赢得称赞.  相似文献   

11.
1982年10月25日,星期二凌晨二点,《纽约每日新闻》社长、发行人兼执行编辑罗伯特·亨特先生切下了最后一块庆祝该报新生的蛋糕。十二小时以来,他转遍了这家“报业王国”的每个部门,分送了三十六块饰有“新的开始”字样的蛋糕。这番“庆祝”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姿态”,而是有着切实具体的内容。对这家自诩为美国销数最大报纸的从业人员来说,它标志着该报十个月来为其生存而挣扎的艰难历程的结束。争取该报继续生存是一段令人不快的经历。亨特先生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不由得打了个寒噤,因为那时有的工作人员甚至不愿与他同乘一部电梯。《纽约每日新闻》在十个月前面  相似文献   

12.
《淮阴日报》总编辑黄善模同志在该报1月1日的头版显著位置发表他《致读者的公开信》,公布自已的电话号码,表示愿与读者直接对话,敬请读者依据报社内部制订的“求实、公正、廉洁、守法”的职业道德准则,对他的编辑、记者随时予以监督。此举赢得称赞。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也渗透到有的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当中,个别编辑、记者不择手段地以稿谋私、以报营利,他们利用采  相似文献   

13.
英国报纸发行统计局最近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今年1月份最后一个星期六这天出版的《太阳报》的销售量创造了新纪录:467万份,这使该报1月份的平均销售份数达412.8万份,比一年前超过2.2万份。 自从《太阳报》刊载在第一版上的售价于1993年6月减少到20便士以来,该报的销量增加了66万多份。尽管最近价格略增,《太阳报》的销量并未减少,它现在已成为全英国销量最大的三家日报之一。 报纸减价也刺激了《泰晤士报》的销路,该报自1993年减价以来,其销量增加了33.3万份。同《太阳报》一样,尽管最近它的售价略增,《泰晤士报》的销量依然在继续增加,因为读者已习惯于阅读这一报纸;  相似文献   

14.
新闻报道为了猎奇,是早期资本主义报人追求利润、扩大报刊销售量的产物,这种新闻行业变态,直到今天仍有很深的影响。猎奇新闻观又称异常论新闻观,简称“人咬狗论”。这种观念认为,最反常的事实就是最好的新闻,只有罕见的、失范的并令人吃惊的事件,才是最有价值的事件。一、猎奇新闻观的产生1882年《纽约太阳报》采编部主任约翰·B·博加特回答一个青年记者的问题时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句话长期被认为是该报总编达纳所说,俗称“达纳新闻定义”。一些西方新闻学者和新闻记者常以这句话为警策,强调新闻的趣味…  相似文献   

15.
《青年记者》2004,(10):13-13
沃尔特·李普曼(1889-1974):1931年,沃尔特·李普曼在结束了《世界报》社论版主编的职务后,接受《纽约先驱论坛报》的聘请,撰写“今日和明日”的专栏,每周两次,后又在《新闻周刊》开此专栏,前后持续30多年之久(1931-1967),他于1967年3月25日写完《新闻周刊》最后一期专栏文章时,是78岁。“今日和明日”专栏成为20世纪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专栏,并通过“专栏辛迪加”在美国及世界各国200多家报刊上刊登。拥有读者近5000万人,“整整三代人都靠沃尔特·李普曼指点政治事务的迷津”。他与《纽约邮报》的戴维·劳伦斯、《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马克·沙利文和《巴尔的摩太阳报》的弗兰克·R·肯特成为了20世纪严肃型政治专栏的四大代表性人物。詹姆斯·赖斯顿:《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此人被认为是时报的一大功臣。他逝世之日,时报在头版撰文,称之为“一位举世无双的报人”和“美国新闻界的巨人”。他开创了时报的社论版对页。在1971年9月26日开始推出的  相似文献   

16.
默多克是世界头号传媒大亨,他拥有的英国《太阳报》是西方头号走庸俗路线而大赚其钱的报纸。《默多克传》的作者威廉·肖克罗斯直言不讳地说:“《太阳报》是一个产生神话和财富的地方,在这里幻想代替新闻,谎言代替事实,没有什么东西是真实的。惟一真实的就是:这个地方有金子。”  相似文献   

17.
1993年2月16日《中国青年报·经济蓝讯》中登了一封信给该报副总编周志春的信——《中国青年报,你讲不讲理?”》。信中,作者卢茂亮同志斥责该报用他稿件未给稿酬,他曾写两封信向该报群工处催询过……他申称,“这封信如果仍不能引起重视”,他将设法“跟你们讨个说法。”口气何等强硬! 周副总编真是差点心眼儿。他怎能把自家的一点工作失误、不足(准是在个别工作者身上发生)的“丑”,曝光于自家大报之端,让国人尽知呢?而有家  相似文献   

18.
媒介形象的研究现状及重新定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栾轶玫 《今传媒》2006,(9):16-19
在伦敦的地铁里,时常可以看到西装革履的白领,将低俗小报《太阳报》夹在《金融时报》里津津有味地阅读:他们很清楚,不能在大众面前暴露自己的低品位!在他们眼中《太阳报》是与低品位相联系的,而《金融时报》则是成功人士的公共名片。在这里,报纸更像是一张“身份证明”,似乎清楚地标出媒介形象的反差,也写着喜爱它的读者的出处与去向。很显然,这些人在消费媒介产品时,购买已超越了媒介产品本身,而更多地转向负载于媒介产品之上的“媒介形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媒介批评导论》(王君超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和《媒介批评》(黄新生台湾五…  相似文献   

19.
贝内特晚年得志《先驱报》后来居上詹姆斯·戈登·贝内特是一个地道的记者出身的报人。他1795年生于苏格兰,1819年移居美国,当过教师,后来在南卡罗林纳一家报纸当采访员,不久又转到纽约,为几家报纸当采访员,因工作出色,得到《问讯者报》主编诺亚的赏识,于1827年12月派他当该报常驻华盛顿记者。  相似文献   

20.
11月3日,英国《金融时报》总编安德鲁·高尔斯突然宣布辞职。接任他的是该报美国版主编莱昂内尔·巴伯。这张久负盛名国际性财经报纸的高层人事变动引起了各方关注。总编意外辞职引发各方揣测有观察家说这次人事变动出乎意料。“这次事件太过于突然。这不是《金融时报》一贯的行事方式。”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说,“通常来说,人们会认为高尔斯离任是要高升。”因为高尔斯之前的两任总编杰弗里·欧文和理查德·兰伯特都在这个位置上工作了整整十年。离任后他们都有令人羡慕的职位:欧文成为了伦敦经济学院的主任,兰伯特去了英格兰银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