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物权制度总是以某种所有制为基础的,所有制基础不同,物权制度也就不同。我国的物权制度的构建离不开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一基础。在公有制的影响下,我国物权制度的构建要求做到:承认并尊重国家与集体的独特的物权主体地位、严格区分公有物与私有物、强调物权的社会义务、实行虚有所有权与实际使用权制度、贯彻公私财产平等保护原则等。  相似文献   

2.
私有财产权用于满足私益,公有财产权用于维持公益。基于对财产权主体性质与功能的重新认识,任何财产权主体都同时享有私益与公益,因而在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私有财产权与公有财产权的对立关系,同时在国家和市民社会各自内部也存在着二者的对立关系,人成为这三对矛盾存在的条件和斗争的场所,并在实现自身利益的目的上实现二者的统一。认识到两种财产权的对立统一关系是解决长期困扰人们的一些现实问题的理论基础,从而也成为法治建设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3.
吴新平在5月27日《北京日报》上撰文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于大多数公民而言,私有财产可以理解为只包括属于生活资料的私有财产。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财产既包括生活资料的私有财产,也包括属于生产资料的私有财产。文章还认为,财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可以分离的,不能把财产权仅仅理解为财产的所有权。公民合法取得的对财产的使用权,也应该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所以,公民的财产权不宜称为“私有财产权”。公民财产权不宜称为私有财产权  相似文献   

4.
朱福惠 《红领巾》2004,(3):45-48
第四次宪法修正案对公民私有财产作出了更加明确和具体的规定:“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这一修改具有重要的法律价值:首先,明确规定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使私有财产权的宪法地位得到确认;扩大了公民私有财产权的范围,从一般生活资料的私有权扩大到生产资料的私有权.其次,明确规定对政府行使权力的限制,即政府只能根据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的规定并在给予补偿的条件下才能征收和征用私有财产.修正案颁布实施后,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宪法的这一修改有利于保护我国私有财产权,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私有财产权的法律保护体系.然而,宪法的这一规定仅仅从宪法规范上初步肯定了私有财产权的地位,宪法能否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真正起到保护私有财产权的作用,还要从宪法学原理出发,对宪法规范和宪法体制的合理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公有所有权:一个分析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有所有权,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人群基于共同利益而对特定财产所享有的所有权,具体包括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公有所有权具有公益性、利益主体抽象性、权利行使间接性以及权利保护方面的易侵性等特征。我国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在性质上属于公有所有权。公有所有权理论是一个分析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崭新视角,它可以正确解释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历史和现状并为其完善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私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公民财产权是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时代潮流.因此,研究公民财产保护的哲学基础以及公民财产权的基本内涵,分析保护公民财产权对社会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各个方面的价值功能,并分别从宪法、行政法、刑法、民商法、经济法、程序法等多个角度对公民财产权提供有力的保障机制,旨在维护公民的合法财产权.  相似文献   

7.
宋雅芳 《红领巾》2005,(1):28-30
在自然法的学说之中,财产权是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个人对其所有的财产拥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绝对自由,人们建立国家和置身于政府管理之下的重大的和主要的目的,便是保护他们的财产.然后,私有财产应当从属于一个更高的社会目标,即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个人应当作出必要的让步和牺牲,因此,公共利益的认定也就成为财产权保障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宪法修改对私有财产权地位的确认,是国家对私有财产权的政策和态度的具体化、法律化.而具体的、有力的保护应是各部门法的任务和司法者观念的转变。修宪仅为私有财产所有权提供了一种宪法地位的宣示,从而体现了宪法规定私有财产权的本质属性,也为如何保护私有财产权的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性最高权威的法律支持;但是宪法中这一经过修改的规定得以彻底执行,还必须使部门法、司法救济和有关法律领域得到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的婚姻法对法定夫妻财产制的规定重实体轻程序,重物权轻债权,缺乏对夫妻财产权的保障制度。建立夫妻财产登记制度,完善夫妻财产管理、使用制度,建立夫妻财产保护制度,能够有效弥补法定夫妻财产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我国宪法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以往,我国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一直停留在主要保护公民的生活资料上,对生产资料的私有权未能明确。这次修宪确立了私有财产权的保护,解决了市场经济中最敏感,最复杂的财产关系和产权制度问题,是顺应市场经济体制.顺应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知识产权在财产权体系中的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知识产权的民事权利属性已得到确认,但对于民法典中是否应包含知识产权法的内容,知识产权在民事权利体系中是何地位等问题,还存在不同认识。通过疏理有关线索,应对知识产仅作为一种财产权实现正确的定位。知识产权属于广义上的无形财产权,无形财产权的体系包容但不限于知识产权,无形财产权体系呈现零散、各别的特征,难以加以整合,知识产权在其中应以独立的特别法的形态得到体现。那种把无形财产等同于知识产权的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对私有财产权的描述,不仅可以通过宏大叙事的理论阐述展开,也可以通过对法律规范的微观论证实现.我国宪法中的私有财产权规范在性质上具有总体性,同时具有某些客观特征.在规范表述上,我国私有财产权的构成要件突出一定立法程序和立法机关意志的作用.在层级结构上,我国私有财产权条款是一个具有规范意义的统一体,对私有财产权的限制条款也构成确定私有财产权范围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李兰兰  彭显彪 《湖北教育》2009,(1):16-16,19
近几年,腐败形势严峻。腐败行为正在我国严重侵吞着由政治权力受托的国家财产和由企业领导受托的集体财产,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其罪魁祸首便是权力的寻租。  相似文献   

14.
夫妻财产制是规范夫妻之间财产关系的法律制度的总称。我国目前实行的是 1980年婚姻法确定的以法定制为主、约定制为辅的夫妻财产制度。存在着对夫妻个人财产、约定财产的规定过于粗放 ,流于形式 ,难以适用 ,对夫妻财产的确定在某些地方有悖于民法的立法精神等缺陷 ,不能适应我国目前夫妻财产关系中的多样性、复杂性。因此应健全夫妻约定财产制 ,作为夫妻法定财产制的补充 ;建立夫妻财产登记、公证制度 ;夫妻财产权的保护要与民法中的公民财产制衔接  相似文献   

15.
确认和保障公民私有财产权是宪法的重要内容.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首次明确规定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这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分化、权利意识增长的结果,也是完善私有财产权制度的客观要求.宪法修正案对私有财产权制度的完善主要表现为:明确了公民私有财产权的基本权利性质,提升了私有财产权的法律地位;扩大了私有财产权的范围;完善了公民基本权利的体系和规范结构;进一步完善了宪法上的私有财产权制度.同时,宪法修正案有关私有财产权的规定也为我国私有财产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夫妻财产制的缺陷及完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夫妻财产制是规范夫妻之间财产关系的法律制度的总称。我国目前实行的是1980年婚姻法确定的以法定制为主、约定制为辅的夫妻财产制度。存在着对夫妻个人财产、约定财产的规定过于粗放、流于形式,难以适用,对夫妻财产的确定在某些地方有悖于民法的立法精神等缺陷,不能适应我国目前夫妻财产关系中的多样性、复杂性。因此应健全夫妻约定财产制,作为夫妻法定财产制的补充;建立夫妻财产登记、公证制度;夫妻财产权的保护要与民法中的公民财产制衔接。  相似文献   

17.
为了保护财产权,财产征用历来被视为重大宪法问题。然而,我国宪法财产征用制度却存在与现实脱节的弊端。本文在比较西方财产征用制度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宪法财产征用制度的不足,并进而提出完善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保护财产权,财产征用历来被视为重大宪法问题。然而,我国宪法财产征用制度却存在与现实脱节的弊端。本文在比较西方财产征用制度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宪法财产征用制度的不足,并进而提出完善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分析财产与自由的关系入手,引入宪政民主制度对财产权的诉求,着眼于中国的现实,讨论了目前我国宪法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状况,认为:不管从经济效率角度还是从社会公平角度来分析,我国强化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并将之写入宪法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20.
网络虚拟财产是当今网络游戏产业迅猛发展的产物,它具有财产的一般属性,但在其存在和功用等方面又具有不同于一般财产的特点:效用的不确定性、产生形式的衍生性、价值体现形式的依存性,故网络虚拟财产的价值应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加以确定。其财产权应归属于网络运营商,而作为与网络运营商签有服务性合约的玩家享有的只是网络运营商许可的使用和转让使用权的权利。网络虚拟财产的交易属于特殊财产的交易,应受到法律的规制和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