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宁教研》2002,(1):1-1
课程是什么,课程论的不同流派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给课程这个概念所下的定义各不相同。强调以学术为中心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把课程定义为“学科”,强调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社会改造课程理论把课程定义为“社会改造”,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儿童中心课程理论新定课程是“学习经验”或“活动”,  相似文献   

2.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是当代世界上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论三大流派之一,对美国教育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结合我国课程改革的实践对这一理论进行分析,会给我们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3.
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已经进入了自主构建阶段,原创性研究和本土化研究为建设中国特色的课程与教学论奠定了深厚的学术土壤。在批判和借鉴已有课程与教学论流派的知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之上,大力促进中国课程与教学论流派的发展,可以丰富和发展中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更好地利用课程与教学论流派所创生的理论与学说,指导中国大地上的课程与教学实践,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面对的各种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4.
纵观现代国外课程的发展,由于教育目的、哲学观点、对现实看法及对儿童看法的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课程规或课程理论,可清流派林立。学说各异。概括起来,在众多课程理论流派中,最具影响、有代表性的课程论流派主要可以分成四大类。 一、知识中心论 也称学科中心论、科目中心论或教材中心论,它主张从有关科学领域中选择部分知识作为学科的内容,并按一定的结构、顺序把这些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这是一种有着悠久思想渊源的课程论,历史上学校课程基本上可以说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我国古代第一个提出分科教学的是孔子,在欧洲当首推…  相似文献   

5.
论当代课程论的超越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当代主要课程流派的介绍性的分析,力图把握当代课程理论总体的特征,探索当代课程理论对原有课程理论的超越与创新之处,同时这种创新也奠定了课程理论未来发展的趋势,最后以当代课程改革实践的取向为着眼点,进一步说明当代课程论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期以后,从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到罗杰斯的非指导教学论,美国教学论流派精彩纷呈,同时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诸多教学理论的博弈与融合中如火如茶的开展,参照美国现代教学论流派的创生与课程改革的关系,可以为我国的教学论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代课程理论的走向可归纳为五点:第一,后现代课程理论的进展;第二,课程决策的均杈趋势;第三,课程流派的融合;第四,课程论自身的独立学术地位;第五,现代网络技术对课程论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8.
《小学课程教学论》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传统上是以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为分类标准分为各学科教学论来组织教学的,教学模式也基本上沿用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三中心”模式。为了改革这种教学模式,我们建立了一门综合的《小学课程教学论》,并且研究了支撑这门课程的基本的教育理论,从教学设计、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等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物学》2006,22(10):7-7
学生中心课程论流派主张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动机和需要、能力和态度等为基础来组织设计课程。这种课程思想最初是由杜威提出的,20世纪70年代初人本主义者极力推崇这类课程。融合课程是人本主义课程最典型的形态,其实质是把情意领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认知领域(知识、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课程论的角度分析了远程教育活动中课程的定义以及课程研究的理论基础,认为对“课程”的定义应该从权变的角度,根据课程实践的要求进行选择;并分析了课程研究的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基础,强调由于研究者不同的世界观、认识论的差异,远程教育课程研究中同样存在不同的课程流派,有助于远程教育课程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技术教学论是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尝试着从职业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出发,着重介绍了德国技术教学论的六个基本理论模式,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了三种理论流派。  相似文献   

12.
近现代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主要基于科学课程的理论,当前大学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知识的联结。复杂性科学关于整体性、关联性和开放性的理论观点,为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复杂性科学的视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理论应当从传统的精义论、均衡论和进步论转向联结论;通识教育的课程编制也应从学科中心、问题中心和方法中心转向以主题为中心的关联组合。  相似文献   

13.
心理学学科和流派的分化、国际化与本土化、学术思想的当代性与传统渊源、基础性与应用性等诸种矛盾对心理论的整合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心理学教学改革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论上解决这些问题,构建符合时代需要、切实可行的课程的教学模式。“多元比较、综合诠释”的方法论,应用性、开放性的课程建构,交流与对话的教学方式、都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的宏观思路。  相似文献   

14.
自赫尔巴特以来,心理学就成为了课程的理论基础之一。心理学理论深刻地影响了课程论的发展,形成了以各种心理学流派为基础的不同的课程理论,在课程实践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我国当前课程的心理学基础研究,存在着对心理学理论的误读或误用现象,缺乏对心理学理论相关概念、术语的批判和意义转换,关照课程实践的针对性有限,系统整合性不足,本土化程度也不高。基于此,课程的心理学基础研究,应该以多维的整体观把握心理学理论,在作用机制层面促进心理学理论的课程论转化,要切实关注课程改革实践,有意识开展系统化整合研究,不断推进域外理论的本土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学问中心课程观是传统的但到目前为止仍在学校尤其是我国中小学占据绝对地位的课程理论,人本主义课程论就是在抨击学问中心课程的"非人性化"的浪潮中应运而生的,它们的提出,都对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也都因有自身的缺陷和不足而遭到过批判.笔者通过对学问中心课程和人本主义课程的分析,探讨了两种课程论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课程设计是课程论的中心议题之一,它是针对各学科专家、课程论的研究工作者在一定课程论的基础上建立相应课程模式而言的。在课程设计的理论上历来没有统一的定论,正象丹尼斯·劳顿所说的:“在课程方面,受到教师支持的一般理论或假设至少有三种,即常提到的教育上的儿童中心论观点、学科或知识中心论观点以及社会中心论观点”。学科中心论、儿童中心论、社会中心论是支配课程设计的三种基本理论,它们各执一端,相互对峙。在实践中,由于不同时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背景及教育价值观的差异,课程设计始终在学科中心、儿童中心、社会中心之间摇摆,各家各派的课程设计忽而倒向学科中心,忽儿倒向儿童中心,忽而倒向社会中心,呈现出动荡不定的趋势,这就是课程设计的“钟摆现象”。  相似文献   

17.
课程论是旅游课程体系设计和建设的理论基础,没有课程论支撑的旅游课程体系设计与建设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从课程论的视角审视当前中国的旅游课程体系,发现教师中心和学科中心模式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学生中心模式则相对被忽视。中国旅游课程体系重视课程文件建设,但忽视了课程实现的建设。因此,中国旅游课程体系必须重视学生的话语权,加强课程实现的建设,方能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18.
心理学和课程论具有相互渗透、交互发展的历史姻缘。其具体内容是:课程与心理学的结缘是课程论形成独立学科的主要条件;心理学流派与课程论发展的关系;心理学与学校课程的编制。  相似文献   

19.
9月24日,首都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师发展国际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课程理论与教师发展高级学术论坛在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大厦召开。首都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师发展国际研究中心是挂靠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学术机构。中心主任由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国际SSCI期刊Journal of CurriculumStudies(JCS)副主编徐玉珍教授担任。中心将汇集首都师大教育学院课程教学论研究者、比较教育与教育政策研究者以及首都师大相关院系学科课程研究者的综合学术力量,在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课程国际化与本土化研究、国际课程教学比较  相似文献   

2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辩证统一的观点去理解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提出了课程与教学关系的"山脉模型"、"课程与教学论的‘椭圆焦点’模型"、普通课程与教学论和分科课程与教学论的"圆锥体"堆积模型关系图,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