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媒体戏剧化的韩春雨事件报道过程反映出传统实证主义科技观仍在当前中国科学家和媒介观念中占据主导地位,也为STS学者提供了一次难得机会去审视当前中国科学家的真实知识生产及其与媒体科学传播的真实互动过程。本文首先从STS中默会知识理论和实验者回归悖论分析韩春雨事件中颇受争议的可重复性原则,指出可重复性原则不是一个镜式反映自然的表征过程,而是一个社会文化利益介入的实践建构过程。接着从STS中藤村的分子生物学彩车理论和拉图尔的信用循环理论角度分析韩春雨事件出现的社会原因。最后就如何避免类似韩春雨事件再次发生,提出自己的三点建议:首先,科研伦理与诚信建设机制需进一步重视与完善;其次,需在功利主义价值观与理想主义价值观之间保持合理的必要张力;最后,需加大STS教育的普及力度,让科学回归真实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2.
传统科学实在论与科学的社会建构共享着表征主义的科学观。表征主义使“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陷入了一种“理性的危机”,即传统的科学哲学实在论把科学家看成是“理性傀儡”或“规范傀儡”,社会建构主义则把科学家变成了“利益傀儡”,结果使科学研究陷入不可自拔的认识是否能够真实地反映实在的“方法论的恐惧”之中。用作为实践和文化的科学,取代作为知识的表征的科学,给与“实在”以动态的、生成的、过程的解释,是消解这类“危机”,并拯救科学的社会建构理论的批判成果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3.
陈强强 《科学学研究》2020,38(6):968-975
公民科学为分析STS进路和科学哲学进路的科学民主化理论的基本共识和主要分歧创造了可能。“基本共识”体现为反对科学自治和将民主化限定在科学的决策维度。公民科学实践表明:反对科学自治的民主化理论与公民科学的民主实践存在“错位”;公民科学实践突破了科学的决策维度,延伸到了科学的实施维度,但实践的都不彻底。“主要分歧”体现在科学民主化的理由和限度方面。在“理由”方面,STS进路基于社会学方法和科学建构论;科学哲学进路基于哲学方法和温和实在论。在“限度”方面,贾撒诺夫为主的STS 进路主张科学的三个阶段彻底民主化,科林斯为代表的STS进路和基切尔为代表的科学哲学进路主张保留一定的科学自治。公民科学实践表明:两条进路都不能为公民科学的民主实践提供充分理由;科学民主化实践灵活而多样,未遵循理论给定的“限度”。总之,科学民主化理论不够完备,公民科学的民主实践不够彻底,二者形成了张力关系。张力关系形成的根源之一是科学民主化理论与公民科学的基本特征,另一根源是科学民主化理论定位的局限和科学民主化实践程度的有限。可通过加强科学民主化理论研究对实践的关注与思考和兼顾科学的决策维度和实施维度来缓解这种张力。  相似文献   

4.
夏平对传统科学观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科学观自上世纪中期起遭到了多方质疑,各种学派从不同侧面对其进行了反思,文章重点分析SSK学者夏平对传统科学观的反思。他运用具体的案例分析表明实验产生的客观事实是一种人工产品,可重复性实验是磋商的过程,实验方法的胜利直接与社会利益相关。他对传统认识论中对信任的拒斥进行反思,分析了信任在知识制造中的不可避免性,认为科学知识是“关于人的知识”和“关于事的知识”的混生体。  相似文献   

5.
顾昕  郭凤林 《科学学研究》2020,38(7):1153-1160
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社会治理离不开有效的科学传播。传统的科学传播是“赤字模式”,旨在通过科普以填补公众在科学知识上的赤字。这种模式割裂了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过程,对所传播知识的准确性要求高而时效性要求低,缺少科学界与公众的对话。这种传播模式的缺陷在中国新冠肺炎疫情的治理中显露出来:科学家对知识生产的高度重视和对科学传播的相对忽视,影响了科学界对政府和大众决策所需知识的供给;在有限的科学传播中,科学用语与社会语言的隔阂,引发了大众对疫情风险的误解。因此,社会治理体系建设需要科学传播从赤字模式向对话模式和知识共同生产模式转型,融合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过程,在传播中充分考虑社会情境与科学情境的差异,实现及时和有效的科学传播。  相似文献   

6.
STS是英文“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的缩写,它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交叉学科,不仅理论性强,而且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实践学科。它体现了一种新的价值观、新的科学观、新的教育观和新的社会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社会的进步要靠科技的动力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要靠社会的进步来导航。因此,未来社会的人才需要有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整体观念,要有一定的科学意识和社会价值观。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技术、社会(即STS)教育的贯通与有机结合,是培养…  相似文献   

7.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的英文首字母缩写。它是以培养有科学素养的人为目标,这样的人应懂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并且能够在日常决策中使用这些知识。本文通过明确初中科学课程中进行STS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同时通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机渗透、专题讲座、现状调查以及STS信息的收集和交流等途径进行STS教育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介入策略”的形成与发展是STS研究纲领逐渐成熟的重要标志,它赋予STS研究者进入科学世界现实之轨的能力。随着STS的规范转向,STS逐步由“科学场介入”(简称“介入I”)转变为“社会场介入”(简称“介入Ⅱ”),介入策略通过与规范转向结盟使STS进入广泛的社会空间之中,“社会行动力”成为当代STS介入策略的新内涵。“介入Ⅱ”策略虽然为STS获得很多声誉,但也面对诸如“社会认同不足”等难题,文章提出了STS介入策略的未来发展路径——“自觉式介入”之路,包括“认识论自觉”、“方法论自觉”、“发展路径自觉”及“理论创新自觉”。  相似文献   

9.
与实验室里科学制造的过程类似,科学评价过程也是科学社会建构性的明证.在科学评价的过程中,特殊性的标准是以何种方式被采用的?史蒂芬·科尔认为,科学评价过程中特殊主义原则得以运行的微观社会基础乃是科学家个人的社会网络.科学家的社会网络会渗透到科学评价的每一环节,这一结论已经在SSK内部达成共识.现在需要进一步澄清的问题是,科学家的社会网络在何种条件下最可能进入科学界发生作用.社会网络进入科学共同体发挥功用的内在机制为何.  相似文献   

10.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的英文首字母缩写。它是以培养有科学素养的人为目标,这样的人应懂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并且能够在日常决策中使用这些知识。本文通过明确初中科学课程中进行进行STS教育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吴学周“计划科学”思想管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付邦红 《科学学研究》2008,26(6):1149-1156
 揭示1942年吴学周拟定的《我国战后科学研究计划刍议》的主要内容,并分析该计划所反映的思想、思想的来源、背景和实质等。认为:吴学周是坚持“计划科学”的,他的计划限于应用科学并充分考虑计划中的“自由”,计划应该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建立合理的科研机构体系,其次是各方的“合作”。《刍议》的理论来源有贝尔纳的“计划科学”理论,也有波兰尼的“科学自主性”理论,更有国内关于“计划经济”的争论作为基础。其实质是完善建制化的尝试,也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运用计划理论对科学发展进行“计划”。计划中的机构体系是我国建国初期所采用的体系。其中对《科学的社会功能》的广泛运用,在我国科学学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科学教育立足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呼吁凸显科学本质的教学。《科学课程标准》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基于建构主义的视角,包括了科学的知识本质、探究本质、价值观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本质四个维度。目前科学本质教学一直处于边缘地带,凸显科学本质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以WWHW认识论模型为指导剖析教学内容、制定显性的科学本质目标、以探究性教学为基本形式、融入科学史和STS的教学。  相似文献   

13.
卢鹤绂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国际知名学者,一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大学教育,成绩斐然,被翊为“中国核能之父”。他十分重视理论的创新与科学的社会实践,认为“一个科学家要有新的突破、新的发现”,“理论预言指导实践是当代重大技术发展的特征”,“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科学精神也是没有国界的”。他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献身科学、热爱和平的科学精神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实验者回归是对整体论激进的歪曲,也是对维特根斯坦的一种社会学解读,它认为意会知识的存在使实验可复制性不可能,把实验作为一种反映论意义上的表征证据。在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波兰尼的著作与当前科学实践哲学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实验是科学家长期实践的历史过程,而不是一种无历史感的单向的表征关系。正是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意会认知的整体协同作用使理论与实验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能够实现实验的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15.
开放科学是创新者对知识的开放披露行为,它可以促进知识的开放与共享,有利于提高创新的社会福利。开放科学行为普遍存在于学术与产业部门,它具有"科学-商业"二元价值观。基于这种观点,本研究对科学家开放科学的动机进行了全新的解释,构建了"职业-产权-地位-经济"四维动机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对两部门883名科学家的实证测量,验证了理论框架的合理性,找出了两部门科学家开放科学动机的差异性,并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管理者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介入策略使STS获得了进入科学活动“现实之轨”的能力,而不再是外在于科学世界,从而在文献分析、理论建构等传统方法之外获得了一种研究科学活动的新方法.随着STS的规范转向,STS介入策略被赋予新的内含——“社会行动力”概念被引入.规范转向与境下STS介入策略的场域参与范围、社会期望、角色扮演、介入模式等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也面临“认同不足”等新挑战,文章分析了这些挑战产生的原因,并对STS介入策略的未来发展路径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在STS研究兴起过程中多元化的知识储备,在发展过程中开放性的理念融合,使其成为内涵丰富而独特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本文回溯了STS兴起的社会历史情境与思想理论渊源,系统地整理了STS研究理念和经验视角的演进脉络,试图以此建构起STS研究领域的整体图景。  相似文献   

18.
从1997年开始,中国科学院每年组织编写“科学与社会”系列报告,呈送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代表并向社会公开发行,该系列报告2003卷已于近日出版。《2003科学发展报告》分9部分:“科学回顾与展望”,“科学前沿介绍”;“2002年诺贝尔奖评述”;“中国科学家具有代表性的工作”;“公众关注的科学热点”;“科技战略与政策”;“中国科学发展概况”;“科学家建议”;“附录”。介绍了世界科技和若干科学前沿热点领域发展态势;我国科学家做出的世界水平的突破性成果和科学工作;一些国家21世纪初的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以及中国科学院有…  相似文献   

19.
超越"科学大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名科学哲学工作者 ,笔者当然十分关注 2 0世纪80年代以来本领域内出现的种种新的发展趋势 ,包括STS研究、科学知识社会学、社会建构主义、“科学元勘”等 ,乃至后现代主义的广泛影响以及近期由于科学家的直接介入而爆发的“科学大战”。对于相关发展的介绍可见各报刊杂志上已发表的诸多文章 ,笔者在此也并不试图对各种相关的发展取向作出具体评论 ,而只是希望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中国的科学哲学研究可以、或者说应当从上述的发展获得什么样的启示 ?一、相对于 2 0世纪 6 0、70年代而言我国的科学哲学研究现今无疑已经表现出了更大的…  相似文献   

20.
“奶粉门”事件折射出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危机,也反映出多方利益主体下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存在的障碍。对“奶粉门”事件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合我国当前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从政府、企业、社会大众三方面重构CSR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