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论科学家的科学良心:爱因斯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科学良心界定的基础上,以爱因斯坦为典型案例,从科学探索的动机、科学追求的目的、维护科学自主、捍卫学术自由、科学活动的行为、对研究后果的意识、对科学荣誉的态度等七个方面,论述了科学家的科学良心及其道德内涵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韩锋 《科学文化评论》2004,1(6):109-113
科学活动是科学家个人或科学共同体有目的的行为(无论是功利的还是非功利的),因而它就离不开人的动机、情感、态度的支配,而这与一个人持有的科学信念密切相关。科学发现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个理论假说的选择过程,而科学家所持的科学信念更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信念(或信仰)在科学中是有地位的,  相似文献   

3.
科学体制不同于其他社会体制,它缺乏发达的有效的正式控制机制,科学家的社会化过程是科学的非正式控制机构之一.广义的科学家社会化关注于科学共同体的形成,狭义的科学家社会化关注于科学家个体的社会化过程.科学家社会化不同于工程教育,通过科学家社会化的研究可以有效寻求减少科学中不端行为的途径,增强科学研究的质量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学者对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意愿和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科学家感知科学传播的重要性如何受到自然环境及个体心理特征的影响尚缺乏研究。本文基于压力转换理论,建立不同主动性人格的科学家如何应对空气污染的两个假设,并通过匹配官方公布的空气污染监测数据与基于问卷调查的科学家自我报告数据对假设进行检验。结果发现:面对空气污染时,强主动性的科学家会显著增强对科学传播重要性的感知,这种感知的改变是通过自我效能感增强实现的;而弱主动性的科学家在面对空气污染时,则不会改变对科学传播重要性的感知。该研究为理解外部环境压力下科学家如何对科学传播重要性做出判断提供了新的视角与证据。  相似文献   

5.
现代以来,科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追求,科学发现往往也是新技术。这一类基于科学的创新,与过去得到很多研究的基于技术的创新,存在很大的差异。认识这两类基本的创新模式的差异,对于理解各行业的技术变化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来分析这些差异。这种框架将使理论与政策讨论能够引进行业差异的视角。此外,这篇文章中的分析说明,科学-技术关系并不存在普遍的模式,而不如被理解为存在着部门模式,在不同的部门中,科学与技术存在不同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王刚 《科学学研究》2007,25(5):836-841
 作为个体的科学家有可能是自利的,进行科研的动机是多元的、世俗的,并不都是出于好奇心,仅仅以追求真理为目标.但是他们的合作却能够生产出可靠的知识,并使科学成为一种最成功的人类认识事业.对于这种现象?科学经济学的学者利用"看不见的手"进行解释,给出的答案是,科学中的各种标准、规则、规范和制度诱导着具有世俗动机的科学家形成合作. 关键词:科学论;科学经济学;科学规则;"看不见的手"  相似文献   

7.
开放科学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了系统的分析框架。该理论将产业和学术部门视为两种不同的制度组织,强调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制度逻辑来源于:知识的异质性、知识的公共物品属性和新制度选择逻辑。开放科学视角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机理是企业纳税给政府,政府进行资源配置并资助大学的公共研究,大学在发现优先权和学术声誉的报酬体制下向企业开放知识,企业积极地吸收公共科学知识、并实现产业化。这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社会契约是开放科学制度选择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科学家的科学素质主要是指科学涵养和基本品质。科学涵养和基本品质主要体现在对科学有深刻的理解,透彻领悟科学的内涵,把握其实质,并能在科学实践中做出成就。理解科学,增强理论思维能力,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从事科学研究首先必须对科学有深刻的理解。因为科学是人类力图对世界有总体的把握,是人类试图掌握自然秩序以影响未来的一种努力,也是人类试图从自然界取得更大自由的一种行为方式。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说:“我一生所学的可归纳为:准确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学科,透彻地理解它,摒弃一般流行见解,坚持…  相似文献   

9.
科学与伦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们对科学与伦理的关系有很多讨论,我想谈两个方面:科学技术发展对伦理价值的影响,科学家的伦理责任。一、科学技术发展对伦理价值的影响科学技术系统对伦理价值的影响有正反两个方面。就消极方面而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了无上的权威,这种权威动摇着传统的伦理规范。传统的伦理规范是建立在对自然的崇拜的基础上,尊敬以自然为中心的过程(人性,人的自然实在等)的系统。而科学技术活动是自然的介入、干预。以科学为基础的伦理要求直截了当地介入自然过程,应用关于支配自然的规律的知识引导行为,以根据技术方案组织起…  相似文献   

10.
创新知识的开放与披露对创新型国家建设至关重要.R&D人员对创新知识的可占有性存在两种可替代性的策略:开放科学或保密.全球化开放创新时代,R&D人员通常会采取开放科学的策略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基于这种观点,本研究对开放科学技术政策的建构提供了全新的解释,并从“科学-商业”二元价值维度提出三种类型的开放科学行为,并深入探讨了开放科学技术政策建构的三大基本逻辑和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1.
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归纳资源型县域的绿色矿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HP-EM-TOPSIS集成评价方法对我国河南嵩县2006-2011年绿色矿业建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当前嵩县的绿色矿业仍处于中等水平,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应当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完善绿色矿业体系,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科研人员对科学有着较其他群体而言更为深入的理解,是科学传播工作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主体。科学资助机构作为科学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陆续开始关注并致力于推动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从而加强科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文章调查了国外一些主要科学资助机构在推动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方面的举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科学资助机构的定位问题,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尝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拉斯克医学奖,在中国引发了关于科学奖励中个人与集体关系的争论。本文在阐明青蒿素大协作背景及发现过程的基础上,分析并比较中国科学承认和奖励中"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与美国科学奖励中注重独创性和个人发现优先权的"个人主义"价值取向,最后本文讨论了如何处理科学奖励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问题,指出个人导向的奖励制度与个人产权为基础的国家产权结构,集体导向的奖励制度与公共产权结构密切联系,并认为两种奖励制度各有优劣,如何在制度设计中更好地处理科学奖励中集体与个体的关系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聚焦于50年代归国的留美科学家。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这批科学家的命运体现在对政治与科学、去国与归国、个人与国家等多重相互交织的选择之中。他们大部分是抗战胜利后,通过国民党政府组织的留学考试出国的。50年代他们中很多人想回国为新成立的共和国服务,美国政府禁止他们回中国大陆,他们却想方设法,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中国。这些科学家在新学科的建制化、科学人才的培养以及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方面,尤其其中有些科学家在十二年科学规划的制订和"两弹一星"的研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批科学家在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反右和文革中受了很多冲击,有人被关入监狱,甚至有人自杀。在这批科学家身上能够见证科学与政治复杂的关系,能够见证冷战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当代国际科学学主流学术群体及其代表人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信息可视化技术等新兴科学计量学方法,对1995年至2004年国际科学学领域论文高被引频次前50名作者进行分析,绘制出科学学主流学术群体及其代表人物的知识图谱。该图谱形象地显示出这些高影响力作者在当代国际科学学主流领域,形成了科技管理与政策、情报学与信息检索、科学知识图谱与信息可视化、网络计量学、科学社会学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计量学理论与科研评价等前沿分支学科的6个学术群体。成为这些前沿学科与主流群体的代表人物。他们为开创或发展当代科学学主流分支学科做出了突出贡献,产生了巨大影响,值得我国科学学界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6.
There is limited knowledge on the extent to which scientists may strategically respond to metrics by adopting questionable practices, namely practices that challenge the scientific ethos, and the individual and contextual factors that affect their likelihood. This article aims to fill these gaps by studying the opportunistic use of self-citations, i.e. citations of one’s own work to boost metric scores. Based on sociological and economic literature exploring the factors driving scientists’ behaviour, we develop hypotheses on the predictors of strategic increase in self-citations. We test the hypotheses in the Italia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where promotion to professorial positions is regulated by a national habilitation procedure that considers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and citations received. The sample includes 886 scientists from four of science’s main disciplinary sectors, employs different metrics approaches, and covers an observation period beginning in 2002 and ending in 2014. We find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a regulation that links the possibility of career advancement to the number of citations received is related to a strong and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self-citations among scientists who can benefit the most from increasing citations, namely assistant professors, associate professors and relatively less cited scientists, and in particular among social scientist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while metrics are introduced to spur virtuous behaviours, when not properly designed they favour the usage of questionable practices.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我国科技事业正在发生历史性转变,其根本特征是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文章提出,在这个背景下应高度重视科学与哲学的联系、科学家与哲学家的联盟,并从科学的起源、发展动力、科学家创造性思维的塑造等方面论述了哲学对科学的积极作用。文章针对如何建立科学家与哲学家的联盟,提出了3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制约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制约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有多种因素,其中主要以国家法制与政策环境不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尚未形成,科技资金缺少,科技中介人才匮乏等制约着我国科技中介服务的建设。作者针对上述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尚智丛 《科研管理》2005,26(3):22-30
通过对Engineering Village 2的Compendex数据库的调研发现,尽管我国在计算机科学与工程领域总体上可以追随国际发展趋势,但存在严重缺陷。其一是我国科学家在各子领域内严重缺少影响力。其二是我国科学家在各子领域中未形成良好的权威结构。众多科学家研究焦点转换过于频繁,难以形成持续成果与持续的科学影响。弥补缺陷的有效措施是:加强科研投资及其有效使用率,健全科研项目评估体系与科研资金审计制度;推动科学共同体建设,鼓励科学家自由流动。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aimed to identify the effect of university-industry (U-I) collaborations on the innovative performance of firms operating in the advanced materials field, and by doing so, it proposed an origin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research organization partners. The main contribution resides in the estimation of the role played by collaborations with differently experienced scientists. In contrast with previous studies, whose empirical setting was the life science industry, in the advanced materials industry the most effective collaborations are not with “Star scientists”, but with “Pasteur scientists”. The latter concept was empirically tested first by the authors of this article, to deepen the present understanding of industrial heterogeneity in innovation processes and to offer new insights for the formulation of corporate innovation strategies. The results of the estimation of a negative binomial regression model applied to a sample of 455 firms active in the photocatalysis in Japan confirm the idea that engaging in research collaborations, measured as co-invention, with “Pasteur scientists” increases firms’ R&D productivity, measured as number of registered patents. In contrast, we found that firms’ collaborations with “Star scientists” exert little impact on their innovative outpu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