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是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联合建设的以提供预印本文献资源服务为主要目的的实时学术交流系统。该系统由国内预印本服务子系统和国外预印本门户(SINDAP)子系统构成。国内预印本服务子系统主要收藏的是国内科技工作者自由提交的预印本文章 ,可以实现对二次文献的检索、浏览全文、发表评论等功能。国外预印本门户 (SINDAP)子系统是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丹麦技术知识中心合作开发完成的。通过SINDAP子系统 ,用户只需输入检索式一次即可对全球知名的 16个预印本系统进行检索 ,并可获得…  相似文献   

2.
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是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联合建设的以提供预印本文献资源服务为主要目的的实时学术交流系统,是国家科学技术部科技条件基础平台面上项目的研究成果。该系统由国内预印本服务子系统和国外预印本门户(SINDAP)子系统构成。国内预印本服务子系统主要收藏的是国内科技工作者自由提交的预印本文章,可以实现对二次文献的检索、浏览全文、发表评论等功能。国外预印本门户(SINDAP)子系统是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丹麦技术知识中心合作开发完成的,它实现了全球预印本文献资源的一站式检索。通过…  相似文献   

3.
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是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联合建设的以提供预印本文献资源服务为主要目的的实时学术交流系统。该系统由国内预印本服务子系统和国外预印本门户(SINDAP)子系统构成。国内预印本服务子系统主要收藏的是国内科技工作者自由提交的预印本文章,可以实现对二次文献的检索、浏览全文、发表评论等功能。国外预印本门户(SINDAP)子系统是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丹麦技术知识中心合作开发完成的,它实现了全球预印本文献资源的一站式检索。通过SINDAP子系统,用户只需输入检索式即可对全球知名的1…  相似文献   

4.
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是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联合建设的以提供预印本文献资源服务为主要目的的实时学术交流系统,是国家科学技术部科技条件基础平台面上项目的研究成果.该系统由国内预印本服务子系统和国外预印本门户(SINDAP)子系统构成.  相似文献   

5.
7月19日,在北京未来科学研究所,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邹大挺所长带领网络管理中心主任拜访了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宋健同志,并向宋健演示了独立开发的“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宋健对该系统很感兴趣,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表示“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的确是一个很好的科技、学术交流平台。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是于2004年3月18日正式开通服务的,它是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联合建设的以提供预印本文献资源服务为主要目的的实时学术交流系统,是科技部科技条件基础平台面上项目的研究成果。该系统由国内预印本服务子系统和国外预印本…  相似文献   

6.
国内预印本系统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预印本系统是集预印本文章发布、检索、查询、利用和评论等功能于一体的学术信息交流服务平台,是实现学术信息开放获取的重要途径。我国目前的预印本系统主要有奇迹文库、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三大系统。我国预印本系统的建设规模、质量、功能、影响有待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也有待加强。表2。图1。参考文献7。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对学术论文网络发表与传统期刊发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和奇迹文库、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为例开展研究,指出学术论文网络发表目前存在的障碍和发展前景,以期建立一个更好地服务于知识共享的学术交流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对预印本平台和开放期刊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梳理预印本平台与开放期刊的发展历程,在技术革新和学术交流范式变革的背景下,预印本平台和开放期刊作为开放科学交流方式,正在相互融合,通过合作共赢,形成更加开放、包容、高效的科学交流生态。[方法/过程]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不同场景下预印本平台与开放期刊的协同发展进行研究,包括学科领域内的预印本与开放出版协同发展生态研究、出版社推动的预印本服务生态研究和预印本融入论文数据库生态研究。[结果/结论 ]通过对二者协同发展的特点进行分析可以得知,预印本平台与开放期刊协同发展参与主体具有多样性、合作具有互补性、发展具有稳定性等特征;对预印本平台与开放期刊协同发展生态机制提出推进策略:出台相关即时开放政策,推动预印本平台与开放期刊协同发展;融入学术社区与论文“数据库”系统,构建开放学术交流体系;建设国家开放获取基础设施,实现科学共同体学科化运营;遵循国际标准,完善预印本与开放期刊发布发表衔接流程。  相似文献   

9.
电子印本文库为预印本交流提供了一个开放、可靠的平台.促进预印本交流是电子印本文库最基本的功能.除此之外,电子印本文库的功能也得到了扩展,包括改革传统学术交流模式的功能、提升学术影响力的功能、保存科研智力产出功能、实现全球范围内科研资源共享的功能等.  相似文献   

10.
开放期刊(Open Journals)及其影响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信息资源的共享,尤其是科学研究成果的共享,对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科研成果转换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着重探讨了目前方兴未艾的开放期刊(Open Joumals)及其影响,并对创作共用以及国内科研成果共享的新实践——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预印本在网络环境下的复兴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信息技术为预印本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同时现有出版体制的弊端促使预印本作为交流系统时效性一种平衡机制的开发和利用。本文以arXiv为例剖析了预印本的运行机制,通过统计数据分析了其在学术信息交流中的作用。文章最后指出预印本的使用与Ingelfinger编辑政策、研究峰值相关。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预印本系统已经成为学术出版的主流形式。与国际上大的预印本系统相比,国内的三大预印本系统在作者资源、质量把控体系、影响力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小的差距。因此,建立一套行而有效的质量监管体系是国内各大预印本系统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预印本系统: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吕世炅 《情报学报》2004,23(5):547-552
本文从预印本的产生发展开始 ,介绍了国际上主要的应用站点的使用情况 ,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这种信息资源的重要作用 ,讨论了目前预印本界最关注的资源共享问题。笔者同时还介绍了“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建设情况和功能特点。文章最后对预印本以及预印本系统的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雷雪 《编辑学报》2022,(6):662-667
预印本是开放科学环境下学术交流的重要方式。本文分析了预印本发展对学术出版体系的积极作用,归纳了现行的科技期刊预印本政策,以及设立预印本编辑、将论文同行评审与预印本开放评论相结合等创新实践;探讨了预印本与科技期刊的融合出版流程,以及预印本平台与单刊建立合作关系、科技期刊出版商开辟预印本专区等融合发展模式。在上述基础上,提出推进我国预印本与科技期刊融合发展的建议,包括加快预印本相关政策制定、建立预印本与科技期刊平台的互通互联机制、推进同行评审与开放评论相结合的论文审查模式应用等,以期促进新型学术出版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组建中国ArXiv服务工作组促进我国有效参与OA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rXiv是一个由康乃尔大学图书馆运营的重要开放获取系统,在国际科学家团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推动ArXiv在我国相关领域的普及,促进我国科技界积极参与ArXiv预印本论文的存缴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于2012年8月发起成立中国ArXiv服务工作组的倡议,得到国内多家主要图书馆的响应。2012年10月22日,在"中国开放获取推介周"上,国内10家重要机构成立"中国ArXiv服务工作组",主要探讨ArXiv在科研成果开放发表中的特殊地位,分析ArXiv在中国科技界的主要应用情况,研讨中国ArXiv服务工作组将如何更有效地推动ArXiv在中国科技界中的普及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科学交流载体的演变、开放获取运动的推动及学术出版模式的创新,使预印本逐步成为备受关注的科学交流模式。在相关主体的联合推进下,学术界逐渐接受和认可预印本的学术交流价值。本文梳理了预印本学术交流模式演化历程,将预印本学术交流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小型学术团体驱动的探索实验期(1990年前)、学科与技术驱动的初创时期(1991—2012年)、多主体驱动的极速扩张时期(2013—2019年)和疫情影响下的加速发展时期(2020年至今)。从平台类型、出版融合、技术创新、学术社区团体、成果认可和运营经费等方面出发,总结归纳预印本学术交流模式的发展特征,并对我国预印本学术交流体系的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1)加强预印本著作权认可,保障预印本首发权认定;(2)促进预印本和期刊协同发展,形成统一的开放学术出版流程;(3)构建预印本论文开放评议机制,化解“以刊评文”难题;(4)营造预印本学术交流氛围,培育中国预印本文化;(5)开放互联形成集群效应,提升预印本平台的国际影响力。图1。参考文献44。  相似文献   

17.
建设以预印本为载体、预印本平台为媒介的预印本学术交流体系,可有效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为科技创新提供强大智力支撑和动力保障。文章运用生态系统理论,以文献调研结果、主流预印本平台网络调研数据、相关事件与案例分析等多重证据为支撑,阐明预印本学术交流体系多层次系统构成及互动机制,分析现存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研究发现:科研人员对于预印本的保留观望、预印本平台和期刊出版社的分立以及预印本在主流学术体系中的游离,阻碍了预印本学术交流体系中微观、中观和宏观生态系统的互动共生。为破除上述障碍,应增强科研人员对预印本的认同,促进预印本平台与期刊出版社的协同,并推动预印本融入主流学术体系。  相似文献   

18.
e印本文库(e-print archive)是基于互联网的数据库平台,e-Print是通过e印本文库进行交流的论文预印本、工作论文、期刊论文等灰色和白色文献的统称.本文回顾e印本文库的发展历程,揭示其发展理念、主要特点和类型,并详细介绍单个e印本文库的功能特点,以及基于《开放文库计划》(OAI)的元数据采集和增值服务开发机制,概述其在国内外的发展与应用情况.e印本文库是传统非正式交流在网络时代的新发展,也是开放存取运动(Open Access Movement)的典型策略,值得我们探索、试验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预印本是高端交流平台的重要文献资源之一,目前我国还未形成统一的预印本元数据标准,各个预印本平台的元数据结构存在较大差异,无法对国内预印本资源进行高质量整合,预印本平台与期刊编审系统的数据交互也存在问题。依据国内外预印本平台实践经验与预印本资源特点,并结合我国预印本元数据标准应用场景,从通用描述、预印本描述、质量控制以及版权信息4个方面构建预印本元数据标准,以期推动预印本资源的共享和整合,促进预印本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最早的预印本系统是由理论物理学家为共享研究成果而建立的,因此系统中的论文也都是集中在高能物理等小范围的研究领域,这也是物理学方面的预印本论文数量远远多于其他学科的原因。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各研究领域也迫切需要将研究成果及时地公开共享,目前的多数预印本系统都是在2000年前后应这样的需求而建立的,而较早建立的系统也逐渐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