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从历史交往和文明交往的角度论述了古代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的相互关系。从前伊斯兰时代到伊斯兰时代,两大民族两大宗教以麦地那为舞台在矛盾和斗争的同时,一直存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在文明交往中,犹太文明和伊斯兰文明比邻而居,相互涵化,伊斯兰文明迅速崛起,由民族宗教发展为世界宗教,形成连接东西、继往开来的阿拉伯—伊斯兰文明。  相似文献   

2.
巴扎尔甘是从伊朗传统文化中走出来的具有现代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政治家,他的思想是西方文明和伊朗文明历史交往的结晶,体现了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统一.他努力使伊朗传统文化现代化,使宗教与科学协调统一,使民族主义者具有国际主义胸怀,使来自西方文明的自由民主平等的种子移植到伊朗的伊斯兰土壤中.他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当代伊朗的政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文中第一部分论述了拔都的宗教态度和宗教政策,以及所面临的宗教环境;第二部分论述了拔都长子撒里答被误传为基督徒及其原因:第三部分重点论述了别儿哥可汗皈依伊斯兰教后,致力于在统治上层和境内各地传播伊斯兰教,保护其利益,具体分析其伊斯兰教化的历史原因,特别是与埃及的联盟。由于内、外伊斯兰文明的影响,从拔都到别儿哥短短的数十年间,钦察汗国的蒙古统治者就由原始宗教向伊斯兰教化迈出了第一步.本文探讨了学术界尚少顾及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时代背景,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统一的基础上,阐明了“三个文明“的关系,并重点探讨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三个文明“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追求的是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平衡,须面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的平衡.因此,生态文明不仅仅指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它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整体和谐的价值体系.现代社会中,我们追求与建设生态文明,理应在这一价值体系的引导下,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促进国民对与生态文明相符的道德责任的觉醒,并引导公民自觉且积极地践行对自然、对人与社会、对自身的道德责任.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理论蕴含丰富的生态智慧,启发着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并在有效培育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方面有着丰富的价值启迪.  相似文献   

6.
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中东地区出现了新的文明———伊斯兰文明。在该文明中,伊斯兰城市文明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伊斯兰城市文明的诞生是伊斯兰教的基本需要。军事要塞、已存城市的伊斯兰化、哈里发及随后统治者建立首都与行政中心是中东伊斯兰城市的三个重要来源。其中军事要塞不仅是阿拉伯人征服的产物和进一步扩张的跳板,而且其城市布局为后世的伊斯兰城市奠定了基础。伊斯兰城市文明的创设为阿拉伯人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模式,为促进各民族交往、各种文明融合、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兴起奠定了基础,曾一度执世界城市文明之牛耳,是世界城市文明史中的一枝奇葩。  相似文献   

7.
四川师大历史旅游学院教授许晓光所著《天方神韵———伊斯兰古典文明》一书 ,已于 2 0 0 2年 4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这部 2 1万字的著作是四川省教育厅社会科学重点课题的最终成果。本书对当今人类硕果仅存的 5种古典文明之———伊斯兰古典文明给予了较为充分的介绍、阐述和评价。包括了伊斯兰文明的起源和文明的繁荣状况 ,以及这种文明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重点介绍和阐述了伊斯兰教怎样产生 ,伊斯兰帝国的形成及其辉煌时代 ,伊斯兰教为什么神秘色彩十分淡薄 ,穆斯林有什么生活习俗 ,东西合璧的伊斯兰哲学 ,饶有趣味的伊斯兰语…  相似文献   

8.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要认真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认识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科学阐发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重要意义.思想道德建设对我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有着极其重要的"思想保证"作用.在思想道德建设中,既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要善于吸取人类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要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作为改造主观世界的重要内容,要把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文章结合海淀走读大学的发展和实践,论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三个代表"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再次提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产物.通过对"三个代表"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关系的论述,可以明确"三个代表"对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推进和深化,以及"三个代表"思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文明是决定和影响人类活动的长期的基本因素。冷战结束后,特别是随着“文明冲突论”的提出,各种文明观的讨论逐渐演化成文明学的各种派系。当前主要有三种文明观:文明冲突论、文明对话论、文明交往论。在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实践中应承认并维护文明的多样性。文明发展的趋势是文明和谐和文明相处。人类真正的危险在于各个民族、国家间文明的互不相融,以及由此导致的误解、紧张、冲突乃至战争。世界的持久和平与持续发展有赖于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文明的对话、沟通和理解,有赖于文明间的和谐,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特点,从黑格尔到德里达,西方学界形成了一种偏见,认为中国没有理性,没有哲学。前辈中国学者在物质、制度和思想层面上都发现了中西文化存在着若干异同,但他们忽略了理性在中西文明中起到的作用。理性有不同的内容和类别。不同的理性类别组成不同的理性结构。虽然理性的爆发是轴心时代中西文明的共同特点,但它们表现出来的理性结构却不尽相同。古代西方的理性结构包括逻辑理性、自然理性、实践理性/道德理性、审美理性,但缺少历史理性,其理性结构以纯粹理性为主导,逻辑理性居于统治地位。中国的理性结构包括历史理性、自然理性、道德理性,有逻辑思想,但却未发展出逻辑理性,其中历史理性占有支配地位。逻辑理性主宰了西方的思维,历史理性引领了中国的思维。这种理性结构的不同是中西思维不同的根本原因所在。中西文明之别,关键也就在于理性结构的不同。西方文明中逻辑理性占主导和中国文明中历史理性占主导,其根本在于二分法的不同。中西的二分法之不同,其部分原因则可溯源于各自语言之不同。语言特点不同,是中西文化不同之源头。  相似文献   

13.
融合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两希文明的融合的实质是希腊的理性文化与希伯来神性文化的相会、碰撞,妥协和结合。首先从两希文明融合的历史背景中去寻找其外部原因和历史契机,再就两希文明本身考察内因,从宗教、哲学、伦理等层面寻找它们的内在切合点。  相似文献   

14.
探索宇宙奥秘、寻找地外文明是一个令人神往的问题。本文讨论了外生命和地外文明存在的可能性;地外生命和地外文明产生的条件以及寻找地外文明的艰巨性.还介绍了一些搜寻地外文明的计划。  相似文献   

15.
日本学者在当代世界比较文明文化研究中有较突出贡献,文章依据日本该学科的中心观念与历史阶段划分,对日本比较文明文化学的起源、周边文明论、生态文明论和文艺复兴论等中心观念进行阐释,同时对日本比较文明文化学会的组织活动进行了简要的陈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6.
在鲁迅的《在酒楼上》和乔伊斯《一小片云》(ALittle Cloud)中,出现了吕纬甫和钱德勒两位知识分子形象,他们都对现实生活不满而选择饮酒作为暂时忘却烦恼的方式。由于中西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差异,中国知识分子酒后仍心系天下,西方的知识分子饮酒只是为了忘却烦恼,有很强的个人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7.
结合党的十六大报告,本文就什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容、“三个文明”之间的关系等作了论述,并指明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对于党在新时期执政兴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中国与日本的比较文明学学科建设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中国学者提出了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的基本模式,对学科定义、基本范畴、学科基本构成与比较文明史作出了新的界定:划分了不同于西方学者传统观念的八大文明体系;对比较明史的历史形态方面,提出了以“陶泥时代”为第三种文明形态的观念,改变了传统的从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之间缺乏衔接与过渡的局面;特别是中国学者所提出的“四大文化复兴”观念,更是一种学科理论观念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刘琪 《学周刊C版》2014,(8):232-233
印度教和种姓制度是古印度文明的两个典型特征.古印度体育的发展深受其影响.一方面它们派生和促进了印度民族特色体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它们又限制和阻碍了体育的健康发展.使体育走向偏狭和畸形。  相似文献   

20.
新教来华传教士对于"中国"的发现及其"中国观"的形成,是随着他们接触、进入中国之不断深入而逐步展开并确立起来的,其中对"历史中国"、"文献中国",尤其是"文学中国"的发现,不仅极大地扩展了传教士对于中国的认知,亦让他们能够深入到中国人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及审美世界之中,并在一个初步超越民族文化差异及现实功利诉求的求知、求真与审美的基础之上,初步展开不同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心灵对话与学术交流。而作为这种对话与交流的思想基础,或者说在这种对话与交流过程中逐渐明晰起来的,正是一种新的富于文化与文明之融会整合意识与精神——"和合"思想,只不过19世纪西方传教士所借用的"和合"思想,是以基督教信仰来统摄东西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差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