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玉花 《新闻传播》2010,(7):133-133
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这个时代,一切都需要创新。作为主流传播工具的电视媒体更需要创新。  相似文献   

2.
《新闻前哨》2008,(9):6-6
据千龙传媒:7月28日,鼎程传媒——中国列车电视传播创新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高校、企业、广告主协会、市场调研机构的十几位业界专家、企业代表和资深人士出席了会议。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深度挖掘媒体创新潜力.全面彰显媒体价值”。会议上,各位专家和代表对列车电视媒体的传播创新价值、深度沟通传播形式以及节目创新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张敏 《报刊之友》2013,(3):64-65
面对新兴媒体的强势“来袭”,电视媒体并未集体沉沦,而是凭借其传播介质不容复制的特点,不断提高电视新闻、电视文化、电视娱乐等的生产能力。新媒体时代,一方面,我国电视媒体的增容和增量不断提升;另一方面,电视媒体也在不断求新创新,以便更好应对互联网时代高效强劲的信息流传播对其的冲击,增强自身的抗衡能力。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创新社会管理需要整个社会系统协调运转,电视媒体作用巨大,责无旁贷。责任能否有效落实,体现在能否有效引导主流舆论,进而反映媒体品质的优劣和状态的高低。本文认为,要落实电视媒体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责任,就需厘清四种关系:新型传播格局与新时期电视媒体的关系、创新电视媒体与创新社会管理的关系、电视媒体品牌与舆论引导能力的关系、创新市场营销手段与创新节目体系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作为智力密集型产业.创新对电视媒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各级电视媒体是在创新中不断进步的。但是.电视媒体的创新仍然处于随机性创新阶段。随机性创新的特点就是应景性强.随机性明显.很少有长期的战略性规划.而是电视媒体或者市场需要什么.就在什么方面进行创新。随机性创新有着面宽、量大、成本高的不足.不利于电视媒体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巩固。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电视媒体提出了方方面面的新要求.电视媒体再靠那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简单地在原有框架内修修补补的随机性创新已很难跟上时代的潮流。电视媒体要想取得可持续发展,除了要进行随机性创新以满足一时之需外.更应该打破被动适应市场等内外部环境要求的局面,从电视媒体的长远发展战略的贯彻、核心经营理念的体现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出发.增强创新工作的前瞻性.加大制度性创新的力度.进入全面的制度性创新阶段。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我国传媒业的逐渐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另外,由于市场化和产业化的经营模式,使得整个媒体行业包括网络、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之间的竞争逐渐增大。这种竞争形势下,电视媒体的传播开始改革和创新,逐渐由单一的传播方式朝全方位传播的方向发展,也就是整合报纸和网络等多个媒体,实现跨媒体经营的新时代。那么,电视媒体如何实现跨媒体经营呢?  相似文献   

7.
微博“秒时代”做强电视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步永忠 《视听界》2012,(1):96-97
2009年以来,微博风生水起,以锐不可当之势进入中国网民的生活。作为一个实时性、互动性和平民性的社会化媒体平台,微博的出现给电视新闻传播尤其是地方台的电视新闻传播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也给电视媒体创新传播手段、提升传播能力带来启发。电视媒体借鉴微博增强竞争力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王瑞  徐娜  李雁劼 《新闻界》2012,(1):72-73,77
由手机报纸、手机广播、手机电视、手机视频等组成的手机媒体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日益成为传媒业瞩目的焦点.体育赛事传播也借助手机媒体,促进了双方的合作共赢.本文探讨了手机媒体促进赛事传播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媒体真人秀节目的制作和传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以《爸爸去哪儿》为例,探讨节目在内容、形式、传播、营销等方面的创新之处,提出新的媒体环境下真人秀节目的创新之道。  相似文献   

10.
创新的必要性 第一,从电视媒体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看 对电视媒体技术特别是新技术的认知,决定着电视媒体内容的生产形态、运作方式及传播效果.因此,电视媒体在实施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重点是技术利用,而且不仅要从技术的角度理解电视是技术媒体,更要从电视媒体、市场需求的角度去认识技术,电视媒体必须将创新技术与市场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看技术是如何改变电视内容、提升电视内容的表现能力以及如何影响着电视与受众之间关系的,这样才能形成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络的蓬勃兴起分流和蚕食着电视媒体的传播资源、受众资源乃至广告资源,但也为电视媒体的创新拓展提供了崭新的增长路径及空间。在这一媒体融合的时代,中国13亿电视观众和近6亿网民协同互动,交相辉映,形成了中国电视媒体传播双受众市场。本期编辑部精选由北京美兰德媒体传播策略咨询有限公司(CMMR)主办的"2013年第九届中国电视覆盖传播趋势高峰论坛"与会嘉宾的精彩演讲,共同探讨在信息、技术、渠道高速发展的今天,应当如何构建电视媒体传播的双受众市场?  相似文献   

12.
刘嘉 《传媒》2017,(24):42-44
一直以来,科普节目以电视媒介为传播载体,承担着向社会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理念等重任.随着当前媒介市场竞争激烈,媒体技术不断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进一步深入,顺应融媒体时代发展趋势和社会大众媒体使用习惯的变化,在节目内容和传播机制等方面做出创新性变革,从而有效地提升电视媒体科学传播的效果成为当前我国电视科普节目创作者的必然选择.基于此,笔者通过梳理我国科普节目的发展情况,以融媒体环境为背景,结合科学传播理念,分析当前时代我国电视科普节目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创新发展策略,以期为我国电视科普节目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郑艺 《新闻爱好者》2011,(22):94-95
电视传播与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电视是信息时代的主流媒介,是推进全球化的主要推手,在电视媒介传播信息的所有符号系统中,语言是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基本载体,可以说,信息传播和语言传播是电视媒体承担的双重使命。反过来看,"语言传播正是由于大众传播媒体特别是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而由  相似文献   

14.
江凌 《新闻爱好者》2014,(11):23-29
目前中国电视媒体频道普遍被商业化浸染,缺少培育公民文化需求的洁净平台,电视媒体人需要加强文化修养和文化责任自律,养成一定的文化伦理习惯。电视媒体的文化责任,包括文化自觉、自信责任,以及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服务、文化教育、文化安全、文化对外传播责任等。如何提升和保障电视媒体的文化责任?应当在确立电视媒体的文化价值理念、构建电视媒体的文化价值体系、提升电视人的文化素养和品性等7个方面给予重视和加强。  相似文献   

15.
我国正处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此背景下的电视媒体应积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通过网络直播促进电视媒体的转型和发展。打破传统、单一的电视新闻模式,丰富电视媒体的内容,创新电视媒体信息传播的理念,为电视媒体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当下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媒体市场的竞争,电视媒体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必然需要加强营销传播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文章以电视媒介影响传播的模式和方向为研究对象,首先立足于电视媒体发展的全过程,对电视媒介营销传播模式进行了讨论分析,随后分析讨论了电视媒介营销模式传播方向,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区域性电视节目元素与电视节目形态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是一个相对性概念,是一个动态性概念,它取决于人们分析传播现象的角度和研究传播现象的范围。就我国电视媒体而言,相对于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国家级电视媒体而言,上到省(市、自治区)级电视台、中到市(州)台、下到县(市)电视台,都属于区域性电视媒体。而省(市、自治区)、市(州)、县(市)三级电视媒体的节目形态创新,都离不开区域性电视节目元素。换言之,区域性电视节目元素是区域性电视节目形态创新的基本差异性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之一。①一、区域性电视节目元素的内涵电视节目元素是构成电视节目形态的基本单位,包括视觉元素、听…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电视媒体宗旨在于服务群众.至于媒体自身的定位,针对的受众差异,则是大相径庭.笔者将从行业的普遍意义和从业经验来研究地方电视媒体传播农业资讯的目标、形式、和创新.  相似文献   

19.
李谦 《新闻传播》2010,(1):26-27
在新闻传媒飞速发展、电视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电视媒体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积极地与国际先进的新闻传播理念和最新的电视传播技术相接轨,强化电视传媒的核心竞争力,并注重在节目内容、包装特色、传播方式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获取传播领域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0.
一、研究的背景和思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数字电视、IPTV、手机电视、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网络广播、手机报纸等新兴媒体迅速崛起,并日益呈现主流化发展趋势。这不仅是一场技术创新意义上的革命,而且是一场文化创新意义上的变革。新兴电视媒体延伸和拓展了电视传播的领域,实现了更广泛的受众交流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