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多元解读的“界”与“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何为“多元解读” 文学解读从其本质属性上来讲,是主体间性的对话,是主体间性的一种寻求心灵交流的活动,是读者与文本双向活动的一种解读反应过程。文学解读的这种本质属性,确定了读者在解读活动中的中心地位,说明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并非单方面的对象性解释,而是读者与文本的沟通,是读者经验与文本结构的探究与再创造,它表明解读是一种主体能动的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2.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而文学教育正是一种培养人的审美情趣的教育。文学作品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它以独有的方式传达着文本作者的情和意。这种"情"和"意"一旦被读者接受,将会浸润读者的心田,对其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精神领域得以净化拓  相似文献   

3.
网络文学是以互联网为媒介而存在和传播的文学,它的运作和存在依赖于bbs、电子刊物、电子邮件、网站栏目以及网络日志等电子载体,以屏幕后面的网友为接受对象,它在叙事方式、信息传递和情感体验上带给人们一种巨大的心灵震撼,这一种突破纸介质传播局限,伴随着数字化时代而迅速崛起的崭新文学形态,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为人学,总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独领风骚。文学作品总是以它特有的文学形象和文学魅力.展示人性美和人情美,强烈地叩击着读者的心灵,呼唤着时代的强音.读者在阅读中无不受到教育和美的熏陶。阅读的效益是什么?是阅读的收获,是阅读的成就感,是阅读能力的迁移。通过阅读,不仅可以整体感知,积累许多感性的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增强理解能力,打开知识视野,还可以提高学生识辨真善美的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艺术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5.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而文学教育正是一种培养人的审美情趣的教育。文学作品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它以独有的方式传达着文本作者的情和意。这种“情”和“意”一旦被读者接受,将会浸润读者的心田,对其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精神领域得以净化拓展,并且能提高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审美意识,进而使人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背影》自问世以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是什么使得它有如此之魅力呢?其中既有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更重要的是文本从结构到内容的独具匠心自然而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相似文献   

7.
《背影》自问世以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是什么使得它有如此之魅力呢?其中既有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更重要的是文本从结构到内容的独具匠心自然而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6条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斯坦茨学派创立了接受美学理论体系。它把读者作为文学的组成部分,其核心是把文学的观念由作家——作品转到了文本——读者,  相似文献   

9.
文学存在的意义在于读者的接受及其产生的效果。在消费主义图景下的接受美学文学史观理论建构不仅只在文学史之历时性与共时性之中运作,更应考虑在文学活动的以读者为中心的几个要素之间运作。而传统的文学活动四要素的分法在消费时代显然不舍时宜,因为文学市场构成因素现已深刻浸入其中,影响着作看的创作与读者的接受,这决定了它应当而且必须是文学活动的第五个要素;并且,在文学场中读者这一要素可能具有接受者、书写者、被书写者这三重身份特征。由此,文学的读者期待视野也必须得到重新界定。于是,我们的接受美学文学史概念就应该在一更为宏大的视界内得到与时俱迁的理论修正。本文试图从读者的多重身份特征入手,把文学活动的五要素放到文学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坐标系中来探讨接受美学文学史观的构架问题。  相似文献   

10.
要谈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印象,唯一的权威发言人当然是读者,而且是未来的远离本世纪的读者。我把读者分成官方读者、民间读者、专家读者三大类别。官方读者总是想要占据现时的主流地位,它可以运用新闻、颁奖等实际的手段来表达对文学的看法。民间读者一般的眼光是向下的、从俗的,但它也厉害,经得住时间检验,所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是也。我们这种笔谈,充其量不过是发出一丁点儿专家读者的声音,最不作数,太专门出,不免苛刻,还有一个弱点是充满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依我看,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是一种“转型的文学”。它十分地…  相似文献   

11.
散文是自有文明以来,生命力最长久的一种文学类型。它是人类以艺术的语言对自己日常心态、生活的观察与表达。在散文的笔下,有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有微妙莫测的心灵天空。散文家能够透过事物的表象,洞察其中的真谛,将读者从平凡的处所带进飞扬的极乐世界。  相似文献   

12.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文学经典更是人类文化精粹的积淀,是经过历史的筛选而沉淀下来的精髓,是一个时代文学成熟的标志,是垂范后世、历久弥新、被众多读者所传诵的文本,它总结并隐喻了一个时代,有恒定的文学价值。同时它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流动和发展,使文学经典又具有流动的特征。它的变动符合变化了的时代与人们重新审视经典作品的需求,并被多数人所认同。  相似文献   

13.
文学鉴赏中的共鸣,是一种精神现象。阅读文学作品的时侯,作家通过作品的形象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强烈地打动着读者,引起读者思想感情的回旋激荡。他们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为作品中正面人物的胜利而欢乐,为反面人物的溃灭而称快(或者为正面人物的失败而悲痛,为反面人物的得势而愤慨)。这种现象就是文学鉴赏中的共鸣。没有这种现象,没有作为主体欣赏者和作为客体的文学作品的这种“共鸣”,文学作品就无从发挥它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4.
德语文学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歌德、里尔克、施笃姆、卡夫卡……一代又一代伟大的德语作家,都以其或深刻或广博的思想,或犀利或优美的文风,润物细无声地渗透了全世界读者们的心灵。在“五四”以降的现代中国,渊源深厚而又能经世致用的德国文化成为了无数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心折的对象,而德语文学,作为这一优势文化中最为优美的部分,更是潜移默化地参与了人们认知模式的更新和重塑,成为中外文学和文化交流史上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一段篇章。  相似文献   

15.
连载小说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另类文学——消费文学的兴盛。它必须依靠自身的公开影响为自己和报刊去吸引读者,故连载小说与商业性有着天然的共生关系。在内容上追随当下读者,注重消遣性,它自身的空白、中断形式,常常被商业化的目的所利用。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散文是一种最适于抒写作者主观情感心灵的文学形式。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一代代读者。散文的魅力,固然来自作家的真人、真知、真情,但是,要将其化成文字的和谐的色彩、自然界的节奏、冲淡而隽永的韵味,还必须靠文字的娴熟、笔墨的高度净化。因此,散文作者常常要  相似文献   

17.
艾芜的《南行记》与蒋光慈的《少年漂泊者》,同样以流浪为题材,但由于两位作家所持的文学理念和感受不同,艾芜以心灵自由为基点,为人生而创作;蒋光慈则是响应时代的要求,为政治而作,因此作品展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学世界,给读者不同的感受,具有不同时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乔纳森.卡勒提出的"文学能力"就如语言能力一样是文学解读中的一种"语法规则",它形成于读者对文学文本类似的反应,读者通过对文学阅读程式的理解和把握而形成"文学能力",由此可以帮助读者游刃有余地解读各种文学文本。  相似文献   

19.
作为人类多元观念、意志、情感的物化品——文学,它又是一个复杂玄奥的精神网络系统,而作为统摄这一复杂系统的审美理想,它又潜在地嬗变为美与善的辐射中心,艺术创造主体和欣赏者对善的价值判断和对美的情感认同都追寻它的运行轨迹。美的创造客观地合审美目的与美的欣赏主观地合审美理想,也表明创造和欣赏、文学家和读者必须以心灵相会于这种理想的美的境界,而当我们评价一部作品是否美与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文学创造之旅的最后一站。对纪实文学来说,从选择题材、提炼主题、设计结构方式,到以叙述和描写呈现在作家的头脑里已十分真切的世界,这时候,语言就被推到了前台,它是意识中的世界图像返回它的本源,走向读者的不可逾越的一道屏幕。它挡住了作家通向读者心灵的道路,它又帮助作家呈现他内心生活不平静的不可按捺的一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