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传媒技术,换言之便是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将相关信息运输到传播媒介领域中的信息化技术。从当前情况来看,被人们应用过的传媒媒介包含了多个方面,分别是语言传媒、广播传媒、电视以及互联网传媒,而传媒技术也涉及到了多种类型,比如印刷技术、造纸技术、广播技术和量子传媒技术等。思维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期间为了实现目标而对相关问题进行的探究和分析,思维属于人们运动的一个过程,包含了灵感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我国传媒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未来的传媒经济发展属于一项体系性的战略。在本文中,重点探究了传媒技术和传媒思维。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广播的产业化步伐越来越快,传媒经济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广播传媒不仅要而对国内同质的竞争,而且还要应对国外广播的挑战。因此,为了更理智、更有效地发展广播产业,就必须强化广播传媒核心资源,尽快增强广播传媒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应广播传媒竞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在推动广播影视业变革的同时,也为中国传媒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高校传媒实验平台与广播影视业界平台有着较强的相关度,加强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不但有利于传媒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我国广播影视业的发展.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高校传媒实验平台与广播影视业界平台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从提高传媒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广播影视业界发展的角度,重点探讨了二者之间互动的方式及互动内容.  相似文献   

4.
当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所推动产生的媒介融合大潮是谋划广播影视发展的总体背景。传统广播影视和各种新兴视听形态正在汇聚和走向现代视听传媒。从广播影视到视听传媒转型的概念、路径和目标日渐清晰,传播模式、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发展格局和监管体制随之发生革命性变化。广播影视呈现发展视听化、视听融合化、视听社会化和视听无处不在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5.
《新闻天地》2011,(8):1-1
从报刊到广播.从电视到手机报,从博客到微博,现代传媒的手段不断更新。现代传媒的技术日新月异,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更直接、更快捷、更具个性的传媒方式。过去。传媒和通讯,本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是,我们惊讶地发现,当今社会,几乎可以说,通讯就是传媒。从形式上来看,几乎一切通讯工具都具有传媒的功能,手机、电脑、电话等等,而从本质上看,这几乎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1988年9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的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论断。这一论断,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在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十周年之际告诫国人:改革开放之路就是科学发展之路,就是深度运用先进技术之路,就是赢者之路。传媒技术就是信息技术,即专指运用到传播媒介领域内的信息技术。自人类诞生以来曾被人类使用过的传播媒介主要有六大类:语言传媒、纸质传媒、广播传媒、电视传媒、互联网传媒、量子传媒等。同人类使用过的传播媒介相适应,传媒技术也有六大类:人类肌体形成的天然性传媒"技术"、印刷技术和造纸技术、广播技术、电视广播技术、互联网传媒技术和量子传媒技术。思维是万物之灵——人类在经济社会生活中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对一些现象或问题所作的思考。思维是一个过程,是人类心智运动的过程,它主要有三种类型,即灵感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根据我国传媒经济发展的实际,未来传媒经济发展战略是一种体系战略,它主要是由传媒绿水青山发展战略、传媒经济理论发展战略和传媒融合发展战略构成。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成为每个家庭的日常生活所需。其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网络传媒迅速占据主流传媒市场,并逐渐发展成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传媒之外的传媒形式。这种新型的传媒方式,在日常的新闻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互联网和纸质传媒两个角度出发,分析对比两种不同性质的传媒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电视发明之前,广播与报纸可以说是平分秋色,但是有了电视之后,这种平衡格局很快被打破,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在这三大传媒支柱中广播显得势单力薄。笔者认为,广播从业人员只有充分认识广播的优势与弱势,并及时找出应对措施,才能使广播传媒更好地“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才能在实际操作中扬长避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广播传媒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下面从不同角度来浅析一下广播传媒发展中出现的矛盾以及应对措施。一、快捷、简便、信息量大、参与性强与节目粗糙、把关不严的矛盾广播传媒传播快捷、收听简便、…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广播传媒从上至下都在为寻求自身发展进行着积极的探索,本文结合广播工作的实践,对县级广播电台新形势下如何做出特色以求发展做几点探讨。  相似文献   

10.
刘天绪  苗蓉 《新闻知识》2006,(11):59-61
1992年,西北第一家广播专业频率——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经济频率在西安诞生,从此,陕西广播开始了自身改革的尝试。在传媒市场激烈竞争的今天,陕西广播业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广播的优势,以品牌节目带动广播的产业化经营,实现了广播传媒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今后,已经走向市场的广播,应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开拓自己的生存空间呢?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些探讨。一、广播的困惑在世纪之交的今天,传媒业已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作为广播传媒,近年来在激烈的传媒市场竞争中却出现了一些令人难堪的困惑。自1920年美国匹兹…  相似文献   

11.
王武荣 《中国广播》2008,(11):25-26,36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传播环境的转变往往成为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变革的催化剂。现代传媒背景的变化正在促成广播评论的变革,这种从内容到形式全方位的变革,体现了广播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交流中媒体特点。  相似文献   

12.
当今社会,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号称四大传媒。在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传媒的角逐中,广播相对处于劣势。如何走出困境,迎接各方的挑战,是广播人需要面对和探讨的一个问题,这关系到广播的走势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李强 《中国广播》2011,(6):24-26
在传媒的竞争中,品牌建设是突破口。广播发展必须构建品牌发展战略。本文从国家电台的品牌战略建设进行分析,从频率品牌、明星效应、品牌营销三方面展开阐述。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媒介融合"作为一个流行词汇在传媒行业得到广泛的关注。特别是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媒介融合的现象日益广泛。对于广播媒体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鉴于此,对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媒体融合的模式探讨进行了探讨。80年代后期,电视的出现和普及使其成为传媒领域的明星,并迅速取代了广播的传媒优势地位,广播媒体成为弱势媒体。自此以后,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纷纷出现,迅速占领传媒市场,这些新媒体传播及时、覆盖面广,而且收听方便、与受众互动性比较强,打破了媒介传媒的神秘性,人人都成为新闻  相似文献   

15.
苏志伟 《中国广播》2010,(11):93-94
作为传播媒介,广播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充分发挥政治功能,抵制广播节目低俗化倾向,一直是广播界比较关注的话题。本文从广播传媒引领大众品位的内涵、基本要求以及必要性和现实意义进行分析,提出“广播传媒引领大众品位,对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广播事业具有积极的借鉴意艾’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马俊雅 《新闻传播》2009,(12):72-72
21世纪媒介发展的趋势是融合,广播与网络传播优势的结合是无法避免的发展必然。长期以来,电台以擅长现场直播为特色.但也因稍纵即逝而在与其他传媒竞争中显得后劲不足.传统的广播与最新的因特网越来越紧密地结合,改变着广播过去单一的传媒形态,形成一个交互传播的多媒体形态.为广播事业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7.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合之道,万事如此,传媒亦然。由报纸而广播、而电视,是分;到了网络时代,印刷与电子传媒又出现合流趋势;由字而摄影是分,倡导“图并茂,两翼齐飞”的本意就在强调摄影,到了网络时代,图同样出现某种合流迹象。网络作为现代传媒的集大成,作为20世纪的传媒终结,正给新世纪的世界传媒带来革命性变革,带来传播理念与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也对传媒人提出全新要求,这就是:时代呼唤现代传媒人!  相似文献   

18.
媒体,究竟该如何面对市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媒体开始大踏步走向市场。十余年来,走向市场的中国媒体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报纸容量数倍扩大,广播频率稳步扩充,电视频道不断增多;传媒结构更加多元,传媒内容更加  相似文献   

19.
一段时期以来,我们常常聚焦于广播发展的个别因素。如:广播资源、广播业务或组织结构,却忽略了将这些个别因素整合为整体广播优势来创造价值。结合国内外创新理论与我们近几年的创新实践,我们体会到:处于市场经济中的广播,将其政治眼光和战略思维转化为一种资源一种潜能而加以开发,是现代传媒必须建立的新的广播发展理念。因此,我们提出:“政治家办台、企业化管理、数字化生存、市场化运作”的广播传媒新理念。  相似文献   

20.
市场化的运营方式使得不同类型的媒体包括广播电台的竞争不断增大,再加上人们需求的改变,更是增加了广播传媒的发展难度,这篇文章通过讲述广播传媒培养主持风格的作用以及意义,阐述何为"雅""俗",来分析在广播传媒当中"雅""俗"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