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特困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了解他们听心理特点。是掌握他们思想脉搏的重要前提,本初步分析了特困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对于他们心理发展中容易出现的几个误区提出了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2.
略论职校特困生的性格特点及其教育王作兴特困生是指无力交纳学杂费,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基本的生活水平,无钱购置最必要的生活及学习用品的在校学生。由于特困生的家庭环境和特殊经历,形成了他们的性格特点,他们多具有二重性,既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也有苦闷孤独的一...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少数民族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呈现了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普通高中教育集中于县城所在地办学;二是普通高中学校中那些来自农村的特困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虽然政府、社会、学校在物质上、经济上对特困生给予一定的资助,但由于经济上的不平衡、生活地域的变化等原因,特困生中或多或少的出现了心理缺失现象,这势必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成长。因此,分析和了解特困生的心理特点,掌握他们的心理脉搏,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学校收费标准也越来越高,导致高校特困生人数越来越多,特困生渐渐成为高校的特殊群体。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不断提高,尤其特困生群体由于经济压力的原因,他们会更容易产生挫折心理,长此以往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特困生问题不仅关系着高校未来的发展,也关系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实行缴费上学制度,高校特困生人数逐渐增多,高校特困生问题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试从实行缴费上学的必要性、高校特困生的现状与特困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展开讨论,呼吁整个社会都来关心、帮助特困生,增强他们自立、自信、自强的能力,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顺利发展,促进他们早日成才,因而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顺利推进,推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校特困生是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群体一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又渴望自身的发展。分析特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了解掌握特困生的心理状况,查找特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做好特困生的思想工作,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7.
北沟第二中学加大对特困生的救助力度,本学期共减免特困生学杂费近万元,特别是对3名“三峡移民”学生更是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免去了他们的书费、学杂费、作业本等所有费用,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相似文献   

8.
对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350名学生家庭生活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贫困生占抽查学生总数的42%,特困生占抽查学生总数的33%;女特困生比例略高于男特困生;来自农村的贫困学生比例是来自城镇贫困学生的3倍。极少数贫困学生家庭贫困是由于家庭各种不幸、父母身体不好或年龄过大造成,大部分是由于家庭处在贫困地区、家庭人口较多、父母的文化程度低、父母是农民或是下岗工人。我院78%的特困生学习刻苦;83%的特困生生活俭朴;96%的特困生心理素质好;97%的特困生同学关系比较融洽;76%特困生性格内向;83%的特困生情绪稳定;76%的特困有过自卑感,其中只有9%的特困生的自卑感源于家庭贫困;64%的特困生准备考研;25%的特困生在谈恋爱。从以下几方面解决特困生问题:(1)变无偿资助为有偿服务,无偿资助与有偿服务相结合;(2)鼓励学生自己联系勤工助学岗位;(3)制定特困生奖励条例,鼓励特困生努力学习;(4)鼓励特困生向社会提供智能型有偿服务;(5)做好特困生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高校特困生“心理贫困”现象剖析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特困生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以来大学校园里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对这一群体,党和政府、社会、学校高度重视,先后采取了不少政策和措施,使特困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得到基本缓解。但是,当前高校特困生不仅在经济上是特殊群体,其实他们在心理上也成为了一个特殊群体。如果仅仅从经济上帮助他们,而忽视他们的心理、思想问题,则同样会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安徽财经大学副教授袁世俊撰写的此稿,对特困生的“心理贫困”现象及其产生的根源进行了剖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对于如何做好特困生的心理教育工作,营造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环境氛围,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特困生是当代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无论是特困生的数量,还是特困生的思想状况,都将对高校的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它不仅关系到高校今后的招生办学.更是“教育要面向未来”的需要,是关系到社会稳定、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强盛的大事。要做好特困生工作,至关重要的前提是了解、掌握特困生心理状况、思想状况,从而有的放矢地从物质到精神上做好特困生工作。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高校特困生问题的分析,努力探讨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在解决他们经济困难的同时,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2.
试论高校特困生和谐成长的自我保健心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中的特困生,由于受到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有文饰、焦虑、自卑、失望等负性心理。环境因素只是引起特困生心理问题的外因,归根到底,特困生的心理素质是其心理问题的内因,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特困生是他们自己“制造”出来的。只能通过个体改善认知结构、完善自我概念、培养自尊自强自主人格、合理调控情绪、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等自我调适措施,建立特困生自我心理保健体系,从而使其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赵卫川 《丽水学院学报》2003,25(6):117-119,128
高校特困生问题是社会上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做好高校特困生工作,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的稳定甚至社会的稳定。因此,进一步抓好特困生工作任重道远,意义重大。针对新时期地方院校特困生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作出分析,并对解决特困生问题的进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职教信息     
特殊关爱给特困学生 开学伊始,常州工业学校校本部百余名特困生开学报到率100%,学校常委和行政实现了“不让一个特困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诺言。他们的做法是: 一是学费减免。根据特困生的具体情况,分别给予学费、住宿费、代办费全免,学费全免,学费半免,为数十名特困生解决了后顾之忧。 二是困难补助。学生有急有难,经本人提出申请,学校核准后给予数十元到数百元的困难补助,为一部分学生解决了燃眉之急。 三是设立奖学金。学校每年投入数十万元,奖励品学兼优和有特殊成绩的学生,每年有数以百计的学生可以从中得奖。 四是…  相似文献   

15.
在班主任工作中,总会遇到一些特困生。这些学生由于家庭贫困,幼小的心灵背负着自卑的重压,表现在个性孤僻、自卑、不合群,甚至导致心理偏差。如果老师能够积极地、建设性地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个性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施以关注和影响,优化他们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们纠正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使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那么“特困生”也能够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量特困生享受国家大学生资助政策进入大学校园。以某高职三名特困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无结构式访谈的研究方法,从他们在校经济收入、消费支出、学习生活状况以及心理健康状况等多视角来探讨特困生的生存状态,结果表明特困生社会支持资源缺乏,收入来源有限,消费支出项目多,生活压力大;无偿资助造成心理困扰,他们更渴望有偿资助和匿名资助;因兼职打工多,影响学业和发展;他们心理状态有好的特质,但心理健康水平欠佳。  相似文献   

17.
马晓春 《教书育人》2002,(24):37-3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高校特困生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根据有关方面提供的信息,1997年我国普通高校本科学生中,特困生数量约为30万人左右,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这个数字已呈上升趋势。特困生日益成为高等学府的一个特殊现象,特困生问题亦成为新世纪高等院校的一个重要话题。一、高校特困生原因探析所谓特困生是指那些所在家庭不具备支持其完成学业的基本能力的一部分大学生。高校特困生现象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现象,从本质上看,它是我国社会、经济、教育发展局限性的反映。高校特困生的存…  相似文献   

18.
《中国职工教育》2014,(14):115-116
本文从高校新形势下特困生保障体系入手,分析了现阶段高校特困生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特困生激励机制的内涵和途径。指出通过特困生自我促动激励机制的建立,在高校中建立针对性较强的特困生能力强化机构,积极实施创业救助,搭建适当的心理关怀系统,关注特困生的心理健康,强化他们在心理上的耐受能力等方面来帮助特困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塑造良好的人格,从而完成大学生涯。  相似文献   

19.
在高校实行收费制度后,由于相应的配套保障制度未完善,产生了“特困生”现象。特困生是当代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特困生的问题已引起党和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对广东高校特困生产生的原因作粗浅的分析,对解决特困生问题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20.
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高校特困生由于经济地位的脆弱性和所处年龄阶段自我意识发展的特殊性,他们往往因为自我认知上的偏差而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进而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了一些消极的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正常适应和自我发展。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在关注经济扶贫的同时,应加强对特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