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刘亚萍 《青年记者》2009,(18):38-39
当前媒体竞争激烈,传媒在市场化过程中受自身利益的驱使,报道上有迎合受众消费需要,降低报道品格的倾向,在都市类媒体上表现突出。党报虽然保持着严肃的风格,但对一些事件的报道过于严肃而使新闻看起来太硬,折射出人文关怀的缺失。而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周刊能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得益于其无论是选题,还是采写方式和记者的职业素养都对人文关怀这一内涵做了深刻诠释,这为其他媒体提供了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2.
人文关怀是媒介最重要的价值构成之一。一年前。运动员王燕在奥运会选拔赛中突发事故,媒体因为对其报道缺乏人文关怀而广受质疑和批评:一年后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彩排上,舞蹈演员刘岩不幸跌落,同样在媒体上掀起不小的波澜。综观媒体对两人的报道,可以发现,相比王燕,媒体对刘岩少了些侵扰,却多了些娱乐,而娱乐仍是一种间接的伤害,这说明,媒体的人文关怀意识仍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3.
在突发事件的采访报道中,人文关怀就是要在报道中维护人的尊严与权利、保障人身自由,体现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就是关心和爱护他人。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宏观上媒体要把握住自己的角色定位,认识到受众对媒体的角色期待,微观上则要在报道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在青海玉树地震的报道中,国内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公开透明、客观公正,充分体现了媒体在突发事件的采访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4.
人文关怀以人和人的经验为关注对象,尊重人的尊严,但现今很多媒体忽视了这一点,尤其是在灾难新闻报道中。本文研究了灾难报道图片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增强法律意识等方面提出重塑媒体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5.
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对受众和社会发展、对媒体自身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媒体正在努力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新闻实践当中.从1976年唐山大地震到2005年江西九江地震再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这三次火难报道的理念和形式的发展变化,体现出我国媒体人文关怀意识的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6.
媒体报道的“人文关怀”就是强调对“人”的关注,生存状况和真实情感的关注,它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与怜悯,这是媒体的责任,也是新闻从业人员的良知。而电视作为强主流媒体之一,在体现“人文关怀”方面更是受到人们关注。一方面,我们可喜地看到央视及各大省级卫视台在选材内容和报道方法上,大大强化了“人文关怀”的分量,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7.
人文关怀理念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越来越受重视,成为满足受众需要、树立媒体形象、倡导"以人为本"理念、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手段。文章分析了人文关怀对于突发事件报道的重要意义,研究了突发性报道应该如何体现人文关怀,并对突发事件人文关怀报道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人文关怀”强调以人为核心,实质在于对人的本性、平等、自由及精神追求的尊重。而“说到底新闻学是人文学科,新闻报道应人们的需要而产生,为人们的需要而发展,新闻报道有责任倡导人文关怀。”人是新闻的最高价值,新闻界需要人文的渗化和人文精神的回归。艾滋病报道是能集中体现媒体人文关怀的一个报道领域。从1988年第一个世界艾滋病日起,我国媒体就开始对艾滋病议题进行了有意识的报道。而综合考察我国媒体艾滋病报道的整体情况,我国媒体艾滋病报道虽在人文关怀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国内各种相关纪念活动盛况空前,各媒体也开展了许多相关的周年祭报道,这些报道始终贯穿着人文关怀理念.人文关怀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饶瑶 《新闻三昧》2008,(7):16-17
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对受众和社会发展、对媒体自身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媒体正在努力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新闻实践当中。从1976年唐山大地震到2005年江西九江地震再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这三次灾难报道的理念和形式的发展变化,体现出我国媒体人文关怀意识的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媒体在报道灾难事件时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日益显现,忽视采访对象及受众心理感受的情况时有发生。本文分析了灾难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以及人文关怀的必要性,并提出灾难报道中人文关怀的微观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2.
突如其来的汶川地震震惊全世界,也让人们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什么是华夏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媒体在忠实记录这场抗击灾难的大战役中,凸显的人文关怀让人印象深刻。人文关怀的核心是尊重人、关怀人、强调人的价值,主张以人为本,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近年来,国内媒体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越来越注重对受害群体的人文关怀。此次抗震救灾报道中,媒体的人文关怀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本文仅以《新华日报》、  相似文献   

13.
宋艺 《新闻世界》2011,(6):30-31
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没有了人文关怀的传播将会失去其内在的精髓,只会成为死板、空洞的信息组合。但在追求报道新奇理念的催动下,在媒体——这个公众信息传播的平台上,人文关怀的报道精神正在逐渐被歪解和曲用,甚至遭到滥用。本文试从媒体人文关怀的误区表现入手,分析其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报道中努力体现人文关怀是媒体的责任所在。网络媒体对汶川大地震的成功报道启示我们:在灾难报道中践行人文关怀理念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随着市场化媒体时代的到来,构建自身的人文关怀,成为媒体发展任务的重中之重。在新闻报道中融入人文关怀,使其更具亲和力、感染力势在必行。本文从社会价值层面和媒体发展的需要阐述了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的意义,并结合央视《走基层》的几则报道进一步探寻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中实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中国媒体在报道内容和形式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在对灾难事件的报道上树立了典范。本文在深入分析后认为:灾难事件最能考验媒体公信力,及时、真实的报道以及人文关怀和平衡处理是媒体在灾难事件中建构公信力和提高软实力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7.
我们常常讲,新闻报道要体现人文关怀。一般情况下比较容易做到,但一遇到重大灾害,往往抢发新闻的热度压倒了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的核心就是尊重人的价值,从这次日本地震报道中媒体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有了这一核心理念,就能在受众和采访对象两个方面把握好人文关怀的度。  相似文献   

18.
汶川大地震中媒体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新利 《青年记者》2008,(16):70-71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中国大地上,上演了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在救援过程中,社会各界均为灾区伸出救援之手.媒体亦表现不俗,在地震发生后,央视综合频道、新闻频道、国际频道等快速开办大型直播节目,纸质媒体更是设立专版,大版面关注灾情.媒体的持续关注,动员了各种社会力量,促进了救灾工作的展开.大量记者涌向灾区,含着热泪发回报道,表现了不惧危险的职业素养,也体现了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但是,在持续关注灾区的海量报道中,在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中,也有一些记者没有注意到在突发灾难报道中媒体应有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9.
毛更伟 《中国广播》2011,(10):22-24,8,11
在传媒产业迅猛发展的时代,新闻报道当中的人文关怀缺失成为媒体人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中央新闻单位“新春走基层”报道成为通过媒俸采访报道彰显人文关怀的典范。本文结合“新眷走基层”的成功案例,再度探索广播报道当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论述了如何把人文关怀融入到报道当中。  相似文献   

20.
人文关怀是媒体进步与成熟的重要标志。一家媒体如果没有人文栏目,就会显得肤浅,没有品位。目前媒体能体现人文关怀的报道对象大多数是乡村教师、农民工、环卫工、残障人群等弱势群体,这固然能体现一定的人文关怀。但是,真正的人文关怀的对象是普通大众,它体现在对每一个人的关怀和尊重,而不是关注某一特定群体或某一类人。况且,大多数媒体在报道弱势群体时,更多表现的是他们落后的生存状态,介绍他们生活的困苦和不幸,而对其人性中真、善、美的挖掘远远不够。因此,可以说,当代媒体对人文关怀的表达并不充分。作为健康类专业报,该如何体现人文关怀?《我的父亲母亲》专栏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用普通老百姓熟悉的语言,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样的视角很好地体现了新闻的人文关怀精神。谁都有父母,每一位父母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与子女的互动更能体现人性中真实、朴素的一面,更能展现人性中的闪光点。作为纸媒,编发稿件的过程,既是对单个的人的关怀过程,也是对以此为代表的这个阶层、这个群体的关怀过程。这种来自媒体的关怀,会让人感到社会的关心,能温暖人心,缓和矛盾,激人奋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