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晓光  刘晶 《图书情报工作》2018,62(13):119-126
[目的/意义]对移动阅读行为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深入理解用户的移动阅读行为特征,把握移动阅读行为研究的趋势。[方法/过程]通过文献调研和追踪,收集国内外2007-2017年发表的移动阅读行为研究相关文献,经过仔细筛选得到目标文献254篇,对其发表年代、期刊来源、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并对研究主题进行论述。[结果/结论]总结出移动阅读行为研究主题包括阅读动机、阅读偏好与习惯、阅读理解与绩效以及阅读实践与应用4个维度,在此基础上对研究特点进行了归纳,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移动阅读的理念与实践已经拓展和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文章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从移动阅读基本理论、服务模式、用户研究三个方面对国内移动阅读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初步梳理出影响移动阅读的发展脉络、服务应用和研究方法在相关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总结近10年来国内外数字阅读领域的研究现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通过关键词检索和引文追溯两步骤的文献收集方法,系统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归纳研究主题,并进行论述。[结果/结论]将收集的文献按研究主题归纳为阅读策略及运用、阅读理解与绩效、阅读素养测评及影响因素、阅读行为与动机、数字阅读的实践与应用5个方面,评述现有研究的不足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从学生的视角来研究应用智能手机的学习体验,并开展移动阅读现状调查研究.从大学生移动阅读的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分别为:移动阅读使用工具、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学习者移动阅读行为、移动阅读的态度.结论为: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具备移动阅读的硬件条件,并且有意识地进行各种移动阅读行为,他们对移动阅读有着较强的兴趣和愿望,更愿意接受有针对性的课程资源、学习视频等内容,希望得到教师或其他人在移动阅读方面的引导管理,以此提高学习绩效.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国民阅读调查和本课题对读者和馆员的调查结果入手,提出了图书馆提供移动阅读服务以及进行移动阅读服务推广的必要性,最后对如何推广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给出了相关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 探究硬规则下移动社交媒体用户隐私政策阅读感知情况,并构建合理的用户隐私政策阅读感知测度分析模型,为隐私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方法/过程] 结合国内外隐私政策相关研究文献,通过用户对十大常用移动社交媒体隐私政策阅读感知的调查,结合物元可拓分析方法,从隐私政策的外观形态、隐私保障、信息的收集与存储、信息的使用与共享和用户权利5个维度进行用户隐私政策阅读的感知测度。[结果/结论] 文本的外观和内容均对用户的隐私政策阅读感知产生影响,且内容完整,篇幅和行距大小适中,小标题数量和注释说明越详细的隐私政策对用户阅读感知评价结果越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 探究我国移动阅读应用个人信息保护政策合规性用户感知情况,构建移动阅读应用软件个人信息保护政策合规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用户视角为隐私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方法/过程] 结合国内外对个人信息保护政策的研究,选取国内十大热门移动阅读APP为研究对象,从个人信息保护政策与标准规范契合度、文本完整度、位置显著程度、内容可读程度4个维度构建个人信息保护政策合规性用户阅读感知测度体系,使用灰色加权关联分析方法对选取的APP进行关联度计算及排序。[结果/结论] 个人信息保护政策合规性受政策表征和内容的双重影响,链接显著、内容完整、可读性强、法规契合度高的隐私政策更易获得用户在合规性方面的正向反馈。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移动社交时代的数字阅读的最大特点是其互动性,然而现有理论研究对于移动社交阅读的互动机制和互动效应涉及的较少,有必要对移动社交时代数字阅读的互动机制和互动效应深入揭示。[方法/过程]通过对现有移动社交阅读互动研究的不同维度梳理,从互动链、互动域、互动场3个层面厘清移动社交阅读的互动方式和互动关系,构建移动社交阅读互动机制,并从互动过程和互动结果双路径对互动效应进行深度揭示。以"云舟"知识服务空间为例,对移动社交阅读互动机制和互动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结论]通过对移动社交阅读互动机制和互动效应的研究,厘清移动社交网络阅读互动的脉络,以利于促进移动社交网络阅读互动由同质性向异质的转变,实现移动社交网络阅读服务的精准化和个性化。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市民移动阅读行为的影响因素,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选取3000名重庆市民阅读样本,在全面调查重庆市民移动阅读现状的基础上,依据计划行为理论的基本原理与思想,从用户感知价值角度构建市民移动阅读行为选择偏好性和持续使用性的理论模型与假设,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满意度、感知费用水平、感知易用性、感知娱乐性、知觉行为控制、感知有用性、行为态度七个维度对移动阅读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开展移动阅读服务的相关机构提供战略决策的理论参考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李力  丁宁 《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0):137-144
[目的/意义]移动社交类应用已跃至移动app使用率和使用规模第一,对人们的网络行为带来重要影响。对移动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进展进行回顾,有助于研究者了解现有研究进展,从而更加深入地揭示移动社交类应用用户的行为规律。[方法/过程]从移动社交类应用的生命周期出发,系统梳理国内外对移动社交类应用用户的接受、使用、转移、退出等行为的研究,并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比分析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果/结论]国内外对移动社交类应用用户的接受意愿和动机的研究已趋成熟,对不同移动社交类应用的用户行为比较和移动社交类应用用户的消极使用行为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层次较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 调研国外近3年关于信息技术环境下阅读服务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国内该领域的研究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使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2017年以来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检索、梳理,从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与总结,提炼出国外研究的优势与特点,探讨其对国内相关研究的启示。[结果/结论] 数字与移动阅读服务的研究仍是国外该领域的热点方向;用户方面,关注K12教育阶段学生的相关研究最多;从研究主题来看,针对用户行为的研究数量相对最多;从研究方法看,国外研究偏好实验法与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中的一种或几种相结合,研究方法与研究问题的适配度较高。未来国内研究需要持续关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应用,继续深化用户行为相关研究,并根据研究问题合理地选取相应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移动互联网用户阅读交流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梳理交流与协作信息行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移动阅读交流行为模型。实证研究发现,大部分移动阅读用户都会与别人交流阅读内容,26-30岁、本科学历的用户移动阅读交流的比例最高,收入越高的用户交流比例越高;即时通信工具和微博是当前移动阅读交流最受欢迎的公共平台,腾讯、新浪、中国移动、百度的阅读平台是最受欢迎的专门阅读社区;移动阅读用户交流最多的对象是自己的好友,其次是其他读者和作者;交流最多的内容是评论,其次是摘要,再次是阅读笔记、标签、批注等;使用最多的移动阅读交流方法是聊天讨论,其次是发表评论,再次是转发、发表日志心情、关注或收看收听、上传、推荐;移动阅读交流后最多的延伸行为是查询了解相关知识,其次是访问相关链接网站。基于调查分析结论,提出有针对性地改进移动阅读服务内容和方式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移动互联网用户阅读利用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阅读认知理论与阅读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移动阅读利用行为的框架。实证分析发现,当前的主要移动阅读方法是快速浏览,主要移动阅读内容是新闻、娱乐等轻阅读内容,移动阅读内容的主要加工形式是摘要、目录和综述,主要载体形式是文本+图和纯文本,主要出版形式是网页和图书;大部分用户阅读短篇内容更多;一半用户明确反对移动阅读内容中的广告;用户每次进行移动阅读的平均时长主要在30分钟以内,每天的平均时长主要在1小时以内;用户移动阅读的时间(地点)主要分布在交通途中、等候时、家中无聊时、睡觉前。基于调查分析结论,提出有针对性改进移动阅读服务内容和方式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高校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手机阅读需求、手机读物寻求和手机阅读利用行为等方面对胶东地区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手机阅读行为进行抽样调查,分析、总结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现状与特征,提出手机阅读服务机构应针对大学生用户的需求与行为特征提供手机阅读服务。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移动阅读沉迷现象与阅读引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南京地区高校学生为对象,调查研究大学生移动阅读行为中存在的沉迷现象,发现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移动阅读沉迷问题,男生、文科生和年龄越小、学历越低的大学生更易于沉迷移动阅读。从读者自身和服务机构两方面分析高校学生移动阅读沉迷现象的成因,提出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移动阅读引导和加强移动阅读服务管理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和网络调查法,从手机报、手机杂志和手机小说等不同形式的手机阅读服务产品以及中国移动、盛大文学和3G门户等典型手机阅读服务机构着手,在了解国内手机阅读服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国内手机阅读服务的盈利模式进行调查分析。总结现行广告、用户付费等国内手机阅读服务盈利模式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并针对盈利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给出改进国内手机阅读服务利益分配和盈利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