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论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双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话理论是由前苏联文论家美学家巴赫金提出的一个思想深刻、内涵深远的理论,对话的中心范畴是“自我一他者”,巴赫金提倡对话双方的双主体性。以“自我一他者”的双主体性为考察对象,通过重点分析这一范畴在文学领域内的转换:复调小说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进一步探求自我与他者的对话中所蕴涵的深厚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集中在作者与主人公之间的关系上,以巴赫金的“对话”这一哲学思想为基础,要真正理解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我们不但要看到复调小说创新性、值得赞赏的一面,还要在中国的理论视野下强调“作者”的地位,以及对主人公与作者的关系问题与主人公独立性地位的合理性对相关问题提出质疑。通过深层次的挖掘得出,复调小说其实是叙事话语在言词中的策略,叙述者干口被叙述者之间的对白,叙述者本人的自我对白等,是叙事话语的言词策略。  相似文献   

3.
巴赫金的主体间性以"人"为中心,在自我与他人的观照中认识生命的本真,在"我眼中之我"和"他人眼中之我"中寻找对话交流的可能性。在审美的积极参与性中,在自我的责任意识中确立自我的主体人格。  相似文献   

4.
本文尝试转换视角,采用拉康镜像论解读《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身份认同紧密关联,主体的生成是建立在与他者的关系之上。本文拟主要从拉康的镜像形成的阶段性来阐释主人公的身份建构过程,从他者的干预来阐述爱丽丝的身份认同。作者卡罗尔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同样实现了自我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巴赫金复调理论的核心问题是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问题。作者与主人公既是创造者和被创造者的关系,又是平等对话的关系,其哲学根基在于巴赫金从宗教中上帝与人关系中受到的影响。复调理论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对话模式与上帝与人的对话模式之间具有血缘般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巴赫金复调理论的核心问题是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问题。作者与主人公既是创造者和被创造者的关系,又是平等对话的关系,其哲学根基在于巴赫金从宗教中上帝与人关系中受到的影响。复调理论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对话模式与上帝与人的对话模式之间具有血缘般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英国著名女作家艾丽斯·默多克在其小说《钟》里建构了多重镜像,女主人公多拉辗转于由自我之镜、他人之镜、空间之镜等构成的“镜城”之中,经历了自我迷失到自我重建的艰难历程.依据拉康的精神分析逻辑,多拉镜像式生存的本质只是一种“非我”的他者生存.默多克构建了以“关注”为中心的道德哲学,为陷于拉康悲剧论断中的人们带来了重生的希望  相似文献   

8.
黑人自传是美国自传文学极具特色的一部分,尤其是黑人女性自传。因女性身份、肤色原罪等群体特征,黑人女性自传揭示了多重自我、呈现了“我”与“我们”的代表与被代表关系。然而,近年来被关国文学界重新发掘的黑人女作家赫斯顿的自传《路上的尘埃痕》,却打破了黑人女性自传揭示群体性自我的传统,通过消解“我”的种族身份、女性身份而构建了“纯我”,而其现实生活中“真我”却被作者以迂回式叙事策略而遮掩了。“纯我”与“真我”在自传文本中以复调式叙述结构、以此消彼长的延展而达到最终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9.
“一与多”的关系是理解巴赫金与圣经对话的关键。巴赫金对话哲学强调存在意义上的多元性,然而他对“多”的强调导致将其哲学观点移植到文艺学观点时发生错位,具体体现在其复调理论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上以及其狂欢理论缺乏史料支持的尴尬。圣经的宏观思想与微观文本皆具有鲜明对话性。然而其先天的信仰胎记导致它强调“一”而忽视“多”,具体表现为上帝在基督教传统中的主导地位以及上帝形象在圣经文本中的绝对主人公地位。巴赫金对话理论与圣经中的对话思想并非乌托邦式幻想,而是出于对普世的深沉关注而生发的可贵理想。  相似文献   

10.
狂欢节赋予生活本身一种特殊的游戏方式,它庆贺人对一切占统治地位的现有制度和等级关系的暂时取消。狂欢思维的基本特征是“对话”,它不仅指向他人,同时也指向自我。巴赫金的狂欢诗学以小说为研究对象,主人公与作者的“双主体性”,时空关系的相对性,杂语多声与未完成性是文体的显著特征。鲁迅《狂人臼记》的思想核心是对传统的颠覆和人的解放,小说同时表现出作者在历史转型时期的矛盾心理。厚重的主题和复杂的主体意识导致小说话语层面的狂欢化特征,并最终突破传统的叙事模式而完成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1.
安徒生的童话创作集合了作者与叙述者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安徒生童话取材于现实,或多或少与作者有着某种联系,在作者的自我虚构中投射着其自身的影子;另一方面,又不能简单地将作者和叙述者对等起来,而应看到叙述者和作者对立统一的关系。这构成了安徒生童话研究的一个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2.
《毛猿》是美国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代表作之一。笔者拟从警示者,镜像和笼子三个角度分析人物米尔德里德的人物形象,进而重新审视作品《毛猿》,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3.
《镜宫》以“镜子”和“迷宫”的双重隐喻,讲述了主人公在青春成长过程中透过“他者”之镜,成就“自我”认同的故事。小说为主人公设置了四组镜像,分别是勇气、信任、爱情和死亡。主人公在每组镜像中经历的人生,都是成长中的一次蜕变,在看似虚幻的故事背后,却抵达现实深处,最终帮助其建构了新的自我,走出成长的迷宫。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学的发展壮大,网络写手群的日益庞大化,引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这个新兴的特殊的群体。就网络文学创作者们为何要大费精力地投入到网络文学的写作中去这个问题,笔者借用拉康的"镜像理论",从一个新的角度探析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状态,即追逐"理想自我",受"他者"干扰,部分妥协,回归现实。  相似文献   

15.
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音乐旋律三个方面阐释了普契尼歌剧《图兰朵》所蕴含的一种自我想象性表达,表现了中西方看与被看、自我与他者之间明显的二元对立。因此,可以认为《图兰朵》是一个他者镜像观照下的想象中的中国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16.
“镜像阶段”是拉康主体理论的起点,我们旨在阐明拉康主体理论中的“镜像阶段”理论,并试图以其来探讨庄子思想中的“至人”、“神人”和“圣人”形象的形成过程、心理特征以及庄子追求“至德之世”的深层心理原因这一方面能够帮助我们深入探讨庄子思想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能帮助我们深切了解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的有效性和有限性  相似文献   

17.
文章全面分析了西方当代后现代主义精神分析学家拉康主体认证理论的主要构成,并从著名的镜象阶段入手,揭示了拉康主体理论的来源与过程;简要说明了主体认证理论中,主体与他人、主体与语言符号体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从拉康镜像论交叉视域看,《福尔赛世家》中的伊琳,身处典型男权制社会的女性,其主体构建过程必然决定于男性"他者"与她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男权制社会意识形态对女性的"规范性注视"下,以及其夫索米斯提供的否定她自我的存在的"他者"与她的主体构建形成一种否定关系时,她的女性自我意识被极度压抑,几近泯灭;与志趣相投、两情相悦的波辛尼互相吸引,互为镜像,从对方的镜像中看到自己认同的"他者",她的自我意识开始复苏萌芽;而老乔里恩对她的无私援助与精神支持和小乔里恩对她的欣赏肯定及灵魂交流所提供的"他者"的持续同化也幻化为她的镜中之像,成为她构建自我的对应物,最终成就了她的主体构建。  相似文献   

19.
镜子阶段理论是拉康学说的出发点和归宿,并围绕镜子阶段以及镜子阶段的虚幻自我展开论述,梳理了虚幻自我之前、之后辨证运动的整个历程,突出了镜子阶段在自我的功能形成,以及拉康整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巴赫金的躯体理论在价值层面上凸显躯体(主体)的存在,其逻辑起点是"我与他者"对躯体的建构关系。《可以吃的女人》中的女主角玛丽安与未婚夫彼得的关系体现了巴赫金把人的躯体分为内在躯体和外在躯体的观点。玛丽安努力寻求"他者"与"我"和谐统一以构建"我"的完整躯体,表征了自我躯体的构建无法离开他者之爱,反之亦然。玛丽安寻求构建完整的躯体的历程体现了寻求自我存在价值的历程,折射出巴赫金的躯体理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