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余光中(1928年——)福建永春人,是当代台湾诗坛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他既是现代诗的创作者和维护者,又是现代诗的批评者和叛逆者。他几乎参与了台湾现代诗运动中所有的重要论争,并以自己的创作和诗论,促进了台湾现代诗的发展与分化,也完成了自己现代诗观的转变。余光中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论战文章收入于他的文集《掌上雨》中。文章虽在当时皆因时因事而发,但在偏见之雾散开,时尚之尘落定后,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些诗论文章依然具有生命力。本文试  相似文献   

2.
艾青(1910—— ),浙江金华人。他是三十年代诗坛升起的灿烂明星,是既有诗美学专著,又有传世之作的杰出诗人和诗论家。他出版于1941年9月的《诗论》,是一郎经得起历史沉淀的、有自己完整体系的诗美学论著,解放前后曾十多次再版。它的博大精深的内容和警策精炼的语言,充分显示了现代诗论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3.
郑愁予(1933-),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南,生于山东,1949年随父去台湾。1954年发表《错误》一诗,一举成名,成为台湾“现代诗”运动中一颗新星,后移居美国。著有诗集《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燕人行》《寂寞的人坐着看花》《雪的可能》《郑愁予诗集》等。其诗多以山川风物、人生漂泊、故国梦土为主题,风格优美、潇洒,既受到西方现代诗的影响,又有一种动人的古典美和韵律感。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因为他诗中的这种风格和特质,他被有的批评家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相似文献   

4.
何唤江 《学语文》2007,(3):34-34
罗门(1928——),原名韩存仁,海南文昌人,曾担任过空军飞行员,台湾现代诗社和蓝星诗社的重要诗人。他在创作和理论方面双管齐下,著有诗集《曙光》、《日月集》、《隐形的椅子》;诗论集《现代人的悲剧精神与现代诗人》等,曾获1966年菲律宾前总统马科斯“科斯金牌奖”和菲律宾总统“大绶勋章”。他与诗人蓉子被并称为“中国杰出的文学伉俪”。  相似文献   

5.
<正> 以专著《诗论》在中国首创现代诗学的朱光潜先生曾经发表过不少关于诗的专题论文,这些专题论文既在观点、材料上与《诗论》相联系,却又别开生面。具有自己的独特风貌和理论价值,表明他在《诗论》之外对诗学研究还有贡献。首先,论文讨论的主题比《诗论》更广泛。《诗论》系统讨论的主题有诗的起源、诗与谐隐、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表现问题(情感思想与语言文字的关系)、诗与散文、音乐、绘画的关系,以及中国诗的节奏、声韵、格律等;在这些主題之中,除中国诗的声律方面的主题属于诗的具体现象问题,在《诗论》中相对独立之外,其余都是关于诗的一般原理问题,作者主要通过讨论这些问题,建立起自己的诗学理论系统,所以这些问题在逻辑上紧密联系、互相制约;通过揭示这些主题的逻辑联系而全面展示作者的诗学理论体系,也正是《诗论》作为诗学理论专著的特色。朱  相似文献   

6.
袁可嘉在40年代的一组诗学论文结集为《论新诗现代化》出版。这些论文代表着那一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理论的最高水平,其指归是中国新诗现代化。袁可嘉构建了中国新诗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对中国现代诗的特质作了较为深刻的阐述,指明现代诗是“包含的诗”,是“新的综合传统”,现代诗必须“返回本体”,戏剧化是中国新诗现代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台岛诗人和法国现代主义诗潮最初接触,始于30年代兴起的"风车诗社"是台湾诗坛接受法国现代诗潮的第一波;50年代初期到60年代中期,是台湾现代诗勃兴、现代主义诗潮的发展时期,不仅承继着台岛和大陆3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余绪,更直接导源于20世纪欧美、特别是法国现代主义诗潮的引进和新的开发,为台湾诗坛接受法国现代诗潮的第二波。这一时期先后出现的“现代派”、“蓝星”和“创世纪”三大诗社,成为分途并进、引领本时期台湾现代诗潮走向的“三驾马车”,它们所驶过的路程,不仅清晰地标示着台湾现代诗的勃兴、发展的历程,而且也清晰地划出了本时期中西(中法)文学交融碰撞的历史标向。  相似文献   

8.
<正>诗歌是诗人内心思想情感的抒写和表达。《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中国是诗的国度,现代诗是中国诗歌史中的重要一员,又称“白话诗”“新诗”。艾青在《诗论》中说:“新诗是‘五四’运动的产物,……新诗是和共和国一同进入胜利的拱门的。”[1]  相似文献   

9.
(一) 不管别人怎么说,也不管卞之琳怎么评价,梁宗岱在其后半生能持续译诗,至少表明他不曾放弃青春期便奠立的价值自期。他年轻时是以写诗、诗论的方式来表达他对“诗与真”的体悟,他在晚年是以译诗的方式来表达他对“诗与真”的体悟,应该说  相似文献   

10.
皎然是中唐著名的诗人和诗论家,他的《诗式》是唐代诗论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不仅总结了唐诗由兴而盛的成功经验,也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唐诗由盛而衰的过程。在《诗式》中,他提出了“五格论诗”的诗论方法,这“五格论诗”的方法和皎然的文艺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既表现出方法自身的矛盾,也表现出统一于文艺思想的倾向,既显出矛盾性,也显出统一性。本文拟就皎然诗评标准内在的矛盾性和统一性提出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诗人穆木天是 2 0世纪神州诗国天空中一颗闪亮的明星。 2 0年代 ,他构建象征主义诗歌理论 ,成为我国象征派诗论的奠基人 ;他以象征主义创作方法为指导 ,写出了“别创一格”的诗集《旅心》。到 30年代 ,他的思想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成为左翼诗歌运动的骨干。他组建中国诗歌会 ,高扬诗歌要“捉住现实”、诗歌要大众化的旗帜 ,并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指导 ,写出了《流亡者之歌》。抗日战争期间 ,他撰写诗论《怎样学习诗歌》,创作诗集《新的旅途》,进一步探索诗歌艺术的审美规律  相似文献   

12.
谈及当下的诗创作,人们慨叹:诗在唐代已写完了!针对现代诗的不满与焦虑可见一斑。毋庸讳言,新诗越来越失去方向,越来越失去读者,写诗者找不到方寸,读诗者更比写诗的人还少。新诗在中国大地上已走了将近百年历程,并不乏骄傲的经历,特别是“五四”时期,新诗曾是开创现代中国文学的新锐,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许多诗人的优秀表现,创造了当时不止属于诗的新文学高潮,其经典诗作至今依然闪耀着思想和艺术的光辉,无不是当今许多写诗的人必读的诗歌文本。然而,继20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朦胧诗”潮后,二十多年来的中国新诗的发展,盲目奔突,既远离了民族…  相似文献   

13.
与西方传统诗论不同,中国传统诗论素重“文外之旨”、“言外之意”。此说非一人所倡,乃有晋以来绵延中国诗坛千余年的文艺思潮。究其底蕴,无非是说:凡诗的意蕴,皆非常言所能道尽。言不能尽,则象以征之,征意之象便是意象。故诗以创造意象为第一要义。意象在中国传统文论中从来指的是具有象征意味的形象,即含“文外之旨”、“言外之意”的形象。西方文论中所谓描述性意象一般不在中国传统诗论意象范畴之内。中国现代诗论使用意象这一术语时,基本上遵循传统。因此,本文也不准备讨论描述性意象。一、意象类型粗分起来,意象可分为两类,即情态型和义理型。前者指诗歌景物形象的形态结构与诗人意绪情感结构具有同形性的意象;后者指诗歌中事物现象的性质结构和诗人哲理意义结构  相似文献   

14.
一、是叙事化、形象化的“诗论”王蒙先生在谈到《红楼梦》中的“香菱学诗”一段时,以他惯用的戏谑笔调写道:“显然作者也在通过黛玉、香菱之口发表自己的‘诗创作发凡’或者‘写诗入门’。……立论相当扎实,路子是对的,完全可以把这一段复印下来作为诗歌函授学校的教材。”作为“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红楼梦》(其实不止“封建社会”),在诗歌这一“科”的确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令人惊叹!综观全书,我们感到“香菱学诗”在《红楼梦》中绝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小说中一大批诗人的“诗歌创作”和全书浓郁诗情氛围的有机结合。如果说,如…  相似文献   

15.
一、是叙事化和形象化的“诗论”王蒙先生在谈到《红楼梦》中的“香菱学诗”一段时,以他惯用的戏谑笔调写道:“显然作者也在通过黛玉香菱之口发表自己的‘诗创作发凡’或者‘写诗入门’……立论相当扎实,路子是对的,完全可以把这一段复印下来作为诗歌函授学校的教材”。作为“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红楼梦》(其实不止“封建社会”),在诗歌这一“科”的确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令人惊叹!综观全书,我们感到“香菱学诗”在《红楼梦》中绝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小说中一大批诗人的“诗歌创作”和全书浓郁的诗情氛围有机结合。如果说,如珍珠…  相似文献   

16.
多年以来 ,高考作文一直与诗歌“绝缘”。本来读诗写诗是最能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 ,也最能表现十七八岁的中学生如诗如幻的年龄特征 ,但我们历年的高考作文偏偏来个“诗歌除外” ,这一规定违背了中国非常重视“诗教”的文化传统。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我们有着几千年的“诗教”传承。孔子说 :“不学诗无以言。”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 ,中国的诗歌传统一脉相承。可以说 ,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光辉灿烂的瑰宝。古代文人写诗抒怀 ,以诗酬答 ,以诗相赠 ,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不过的事。可是当代文人中还有多少能写诗?还有多少人能写点像样…  相似文献   

17.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表述的文体发生论思想,具有集大成的地位和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中许多思想、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文学理论建构,也不无裨益。有鉴于此本文拟就其文体发生论思想,略作阐述。 文学起源之时,即孕育着文体的最初胚胎。而文体之形成、发展的过程,在相当程度上也就构成了文学史的发展过程,由于诗这种文体在中国文学的早期发展中是一种主要文体,因此,诗歌发生论的产生也比较早。《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於中而形於言”。此即著名的“诗言志”说。其后,陆机在《文斌》中又说:“诗缘情而绮靡”。此即著名的“缘情”说。这两大诗论都是属于形而下的发生论,它们重在就诗论诗。与之相对的,是文学的形而上的发生论,刘勰的文学起源观就属于这一类。在他看来,文是源于道的:“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原道》)。其它诸如“傍及万品,动植皆文”(同上)的动植之文,以及“形立则章成,声发则文生”(同上)的形文、声文,它们都是自然之道的体现。“人文之元,肇自太极……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同  相似文献   

18.
文晓村是当代著名的台湾诗人,他植根民族文化,针对台湾诗坛晦涩难懂的恶性西化诗潮,提出“健康、明朗、中国”的诗学主张,并从诗论与创作两方面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做出积极探索,其主张已对台湾诗坛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今天的大陆诗坛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宋金元1 填空题1)欧阳修在《》中,提出了“”说,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的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这是一种正确的诗论观点。2 )欧阳修晚年作的诗话体著作题为《》,开了诗论之一体。3)本学期我们学习过的苏轼的三篇诗论、文论著作是《》、《送参寥师》和《》。4 )李清照在《论词》提出了词“”的著名观点,力主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并且对词提出了一些审美要求,主要有:一是勿“破碎”,二是要有“”,三是讲“”。5 )“大体禅道惟在,诗道亦在。”这是宋代诗论家在《·诗辨》里提出来的诗论观,对后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本文系作者参加在台北举行的“两岸现代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的一部分。总题目为《两岸后现代诗与后现代诗论引要》(4万字)。本节试图对两岸具有后现代倾向的“标本”做简要“采样”,在此基础做出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