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编辑苦乐     
正1946年,抗战胜利的第二年,我从大学毕业,有朋友介绍我先后到《文化月刊》和《文艺与生活》杂志去当助理编辑,这是我编辑生涯的开端。但为时较短,只干了半年,接触到一些有关编辑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很感乐趣。因为得到的是未曾有过的新鲜事物,学到许多不熟悉的文化技巧,一切不以为苦。20世纪50年代,有几位历史界的学人办了一份同仁刊物——《历史教学》,他们都年长于我,因为知道我当过编辑,邀我参加编委兼值班编辑,每三月一轮。那时还是铅排时代,值班编辑对组稿、编辑、排印、校对、发行等一系列工作都要熟悉,都要体验,一共干了10年,对铅排工作可说已经掌握。这十  相似文献   

2.
编辑十年     
编辑十年鞠琰玮【济南】干编辑这一行,已经十个年头了。人生有几个十年!从小到大,上学,下乡,工作,上学。毕业后,在学校干了两年教师,十年前的今天,85年3月份来到了少儿社。干上了与文字打交道的编辑工作。回想一下,几近半辈的人生,经历最长的要数这十年编辑...  相似文献   

3.
做编辑的命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毕业时留校在学报编辑部从事编辑工作,后来到出版社,干的仍然是编辑工作。这一干就是十几年,没有挪过窝。 由于不泯的好奇心,直到今天我仍然对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每当接触到新的知识新的  相似文献   

4.
编辑改稿,有规律可“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凌虚  松秀 《中国编辑》2003,(3):26-29
如果随便找人问一下:编辑是干什么的?大约十有八九会答“改稿子的”。这并不错,编辑工作内容繁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应该是编辑加工,俗称改稿。编辑工作有其规律,它的每一个环节自当也有规律。这就引出一个问题:编辑改稿的规律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一得录     
编辑和记者谁大? 高凯 干新闻工作以来,不止一次有圈外人好奇地问我:“你们编辑和记者谁大?” 不想,这一问竟然问到了编辑和记者的痛处。起码我心里不自在。这个无须争执的问题,对发此问的圈外人讲清楚比较容易,但对圈内人往明白说却特别的困难。对圈外人你只管照实说:“编辑和记者分工不同,都是干新闻工作,是工种,非官衔也。记者采,编辑编,论大小没有,论先后倒是存在,即先采后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先有记者之“米”,才有编辑之“炊”。但编辑又是记者的“做嫁”者,  相似文献   

6.
每年3月.两会报道都是军报宣传的一道“例盘菜”。例盘菜不好做,做好了,大家年年都会翘首期盼;做不好,没等开席大家就没了胃口。作为一名分工时政宣传的编辑、记者,我从1996年第一次上两会至今,除了中间有两年空缺,其余年份不是在前方当记者,就是在后方干版面.最近这两年则开始较多地参与到报道的策划和编辑工作,对例盘菜的难做也算略有体会。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把鲁迅称为“中国的高尔基”的,不乏其人。鲁迅与高尔基,这两颗同于一九三六年陨落的文坛巨星,确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个相似之处,不仅表现在文学创作上,也同样反映在编辑工作方面。一鲁迅与高尔基都有丰富的编辑工作经历。鲁迅曾参加过十八种报刊的编辑工作;高尔基编辑的报刊少一些,但也有十三种。在数十年的编辑生涯中,他们都始终把编辑工作当成为真理和正义服务的职业,通过自己编辑的报刊和撰写的文章,一面  相似文献   

8.
读了吴道弘同志发表在《出版与发行》一九八六年第二期上的《我国图书编辑工作若干特点的探讨》一文,感到很有启发。我们对这一问题也曾作过一些探索,很不成熟。鉴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对于指导编辑工作的实践和促进编辑理论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所以也将我们的看法提出来,以就教于道弘同志和对这一问题有兴趣的同志们。书籍编辑工作的特点,是指书籍编辑工作区别于其他工作的质的规定性。这些特点都不是主观设想的,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的客观存在。我们认为,书籍编辑工作的  相似文献   

9.
阮光页 《中国编辑》2011,(3):91-93,96
我1982年大学毕业开始做编辑至今。其间所做编辑那些事儿,以媒体分,报纸编辑+杂志编辑+图书编辑,干的是"5520工程",即报纸编辑干了5年,杂志编辑干了5年,图书编辑干了20年,合起来近三十年;以编辑性质分,策划+组稿+审读与编辑加工,好像都有点绝活;以审次分,一审+二审+三审,都有机  相似文献   

10.
宋连昌 《传媒》2003,(4):17-17
记得大学毕业前夕,有一次跟一位教文艺理论的老师闲聊。他建议我们以后最好不要到出版社去当编辑,说那工作太苦太累,每部书稿几乎都有半尺多厚,看起来会令人头昏眼花,而且纯粹是为他人做嫁衣。谁知我毕业后拐来拐去最后还是掉进了出版社这口“陷阱”,一干二十多年也没有“爬出来”。不过,工作实践使我感到当图书编辑也并不像那位老师说的那么可怕。吃这碗饭苦是苦点,但苦中有甜、累中有乐,不但觉得这工作很有意义,而且从中受益匪浅,更获得不少乐趣,因此始终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11.
夜班编辑工作非常紧张,在几个小时之内,要删改稿件、推敲标题、判断稿件分量、设计出版面。为此,有人形容干夜班编辑像“百米冲刺”。即使这样,设计版面前,也不可忽视调查工作。这有两个好处:一是有助于对稿件的把握,“磨刀不误砍柴功”;二是有助于补短扬长,使稿件锦上添花。笔者干夜班编辑九载,逐渐养成调查的习惯,获益匪浅。作为记者,只有掌握大量素材,经过提炼、加工,才能“沙里淘金”,形成稿件。作为夜班编辑,也只有掌握与稿件有关的背景材料,才能更好地认识  相似文献   

12.
谈谈编辑工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原同志原来约我来讲语言问题,我考虑以后,还是讲讲编辑工作。大概一个人干哪一行,就觉得哪一行不容易谈,因为我做语言工作,就觉得语言问题不大好谈。我也做过编辑工作,多少知道一点,因为只知道一点儿,所以胆子就比较大。正如有些书生喜欢谈兵,有些将军喜欢作诗,大概都是这样一种情况。我的编辑经验是这样,49年我在开明书店当编辑有一年时间,从78年《中国语文》复刊以来到现在,编了三年杂志。在开明书店实际上是在那儿编《文言读本》,没搞一般的编辑工作,所以经验不  相似文献   

13.
夜班编辑工作非常紧张,在几个小时之内,要删改稿件、推敲标题、判断稿件分量、设计出版面。为此,有人形容干夜班编辑像“百米冲刺”。即使这样,设计版面前,也不可忽视调查工作。这有两个好处:一是有助于对稿件的把握,“磨刀不误砍柴功”;二是有助于补短扬长,使稿件锦上添花。笔者干夜班编辑九载,逐渐养成调查的习惯,获益匪浅。作为记者,只有掌握大量素材,经过提炼、加工,才能“沙里淘金”,形成稿件。作为夜班编辑,也只有掌握与稿件有关的背景材料,才能更好地认识稿件的价值。这个工作,与记者的思维程序正好相  相似文献   

14.
在1995年全国铁路好新闻评选中,我为一篇报道撰写的短评《抓廉政就是抓经营》获得一等奖。一篇小文获此殊荣,这是我绝对没有料到的。 我从事新闻工作18年,其中绝大部分时间是干一些同志不太乐意干的编辑工作。尽管以前我的作品也在全路或陕西省好新闻评选中多次获奖,但这次获奖格外让我感触深沉,觉得意义不同往常,心情也比较激动。这是因为,以前的获奖作品,都是我自己直接采写的稿件,都是以记者的身份获奖。而这次的获奖作品,则是在别人的来稿上“精耕细作”  相似文献   

15.
题记题目既平且直,这个“编辑”就是我。为什么不用“我”,而要标明“编辑”? 因为一则,编辑是我的职业,我已经干了四十年,打算还干下去。编辑无非咬文嚼字,于是来了个“二则”。二则,说明我读《红楼梦》,无非咬文嚼字而已。咬嚼似有所得,我居然也“欣然忘食”,陪父亲喝酒的时候跟父亲说,在办公室里跟朋友们说。他们听了都怂恿我记下来,可能因为他们也是编辑吧。  相似文献   

16.
我与编辑工作结缘,是做梦也不曾想到的,一干就是十多年,似乎又是我人生旅途的必然。这以前我干了十年的教学工作,组织上决定我到学报工作,说我一方面可以搞点业务,另方面兼管行政工作,搞个“双肩挑”合适。我服从决定到学报编辑部担任副主  相似文献   

17.
办报要发挥记者的主动性,理由很简单:没有记者的主动性,就会失去大量新闻,也不会有好新闻.可是对于需要发挥编辑的主动性,人们却往往不大想得到.编辑(这里指夜班编辑)是后道工序,坐在办公室里看稿子,制标题,划版样,给什么料烧什么菜,似乎天生就是被动的,需要什么主动性呢?在实际工作中,缺乏主动性的编辑同样能够问心无愧地完成每天的例行公事.可是,这也就不大会有精采的标题和吸引人的版面,好料也可能烧出淡而无味的菜.有些刚参加新闻工作的同志把编辑工作视为畏途,认为干这一行会压抑自己的创造性,这主要也是由于上述的误解.这样,他即使能够从少数好的标题和版面中体会到一些编辑工作的主动性,也不大了解在大量的平淡无奇的标题和版面中倾注着编辑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8.
冯岗同志离开我们忽忽3个年头了。他一生干了大半辈子报纸编辑工作,要数在上海《解放日报》的时间最长。从1950年初夏到1958年秋天离开,前后共约8年多。报社有的老编辑说:老冯在担任《解放日报》副总编辑时期,特别是在难忘的1956年至1957年上半年,他为自己一生谱写了“华采乐章”。也许这个说法是符合实际的。我想补充一句,人生有如登山,尽管每个人天赋不同,能力有大小,也不论境遇如何,但在事业上,都有自己的高峰。如果说老冯在五十年代  相似文献   

19.
编辑自我     
学理工科的我从未想到会干编辑这一行,但实际工作却选择了编辑。 1990年,我从大学毕业后,来到了成立刚刚一年的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初来乍到,新的环境,新的岗位,新的任务,一切都感到新鲜;年轻的社,年轻的同事(当时我社90%以上是20~25岁之间的年轻人),还有年轻的我,到处都洋溢着青春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 我是学校图书管理员,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问题搞不清,请您赐教。在改革的热潮中,我想这方面也有一定的措施和办法吧?任何工作无规可循,无章可遵,事就难办。他人的感觉是,干这个工作是无事好耍,可有可无,谁干不了!老师们有意见,甚而嗤之以鼻,工作没少干,反而落得个这也不是那也不是,令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